陳華忠,福建省特級教師,省數學學科帶頭人,省級數學科骨幹教師,福建省第三屆傑出人民教師,省優秀農村教師,集美大學教育碩士小學教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導師,福建省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育分會副秘書長。撰寫發表論文近800篇,出版四本個人專著。
數學課堂教學不應該貪多求全,要儘量排除一些形式、不必要的一些閒散東西,把多維深刻的教學內容以凝練、簡約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教師教得簡單,學生學得輕鬆。那麼,如何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這值得我們教師不斷地進行思考與探究。
教學目標——要明確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目標明確了,教學才有方向。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應倡導“簡單明瞭”,凸顯數學教學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生清晰地領悟到“在學什麼,又是怎麼學的”,才能保證數學課堂特有的教育功能的發揮。這樣的課堂,才有“數學味”可言,才能體現數學本色。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一課時,
師:l至4的口訣大家已經都很熟練了。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5的乘法口訣(板書課題)。
師:在這節課中老師希望同學們不僅要編出5的口訣、熟記5的乘法口訣,而且還要靈活運用5的乘法口訣。你們有信心拿到這三朵小紅旗嗎?(教師隨即在黑板上貼出三朵小紅旗:編、記、用。)簡簡單單的幾句話,既明確了教學目標,又讓每個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便於學生自我審視最後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的主線非常清晰。“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要明確,而且具有可行性,切忌空泛,缺乏操作性。教學目標不能過高,讓學生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能過低,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要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定教學目標。這始終是實現有效教學的起點。
教材內容——要吃透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我們教師解讀好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為此,在備課時,我們應深入鑽研教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編寫的意圖,對教學目標的把握非常明確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創造性”地處理與整合教材。
但由於教材是靜態的,是不能開口說話的,只能呈現結果的材料。我們應將教材的“結果”變成可以讓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實現,就需要教師認真地研讀教材中的“三言兩語”, 而教材上的“三言兩語”, 正是我們教師備好課的基礎,也是上好課的必要前提。
為此,備課時,應對下列問題作出回答:①教材內容是不是達成課時教學目標所必須的,應刪去或從略哪些學生已學過或者已經認識的內容?哪些數學知識的素材不夠充分需要補充?②尋找日常生活中與教材內容密切的課程資源?③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看怎樣定位比較恰當?④結合哪些內容進行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教育?結合哪些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態度?⑤在練習設計時應做好基本與提高的關係,注意設計彈性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不同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均得到發展。因此,只有我們教師解讀好教材,才會用好教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法選擇——要靈活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策略。它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端正學習態度,鍛鍊學習意志,培養學習情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位教育家指出:“選擇對一節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教學方法是數學靈動課堂的關鍵要素。機動、靈活、藝術地綜合運用各類教法,智慧地處理錯綜複雜的課堂,使課堂動態生成,是數學教師所必須追求的。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首先讓學生量出任意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再由幾名學生分別報出自己所量三角形的兩個內角的度數,由教師猜第三個角的度數,結果被教師一一猜中,這樣學生會產生疑問:老師是怎樣猜的呢?疑中生奇,奇中生趣,教師抓住此“黃金”時期,及時點撥,引出“三角形內角和”這個課題。
接著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為多少度。有以下幾種方法:(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各類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2)算一算:把三角形的度數加起來,看看是多少度。(3)折一折:把各類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分別編上號碼對摺。(4)拼一拼:把對摺的三個內角拼一拼,看拼成一個什麼角,是多少度。(5)想一想:把正方形紙板沿對角線對摺成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正方形的四個內角360度,從而推測出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實際的操作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這樣,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改變了過去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的現象,使教師真正成了"導演",學生則變成了"演員",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作用。
活動組織——要有效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腳踏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精心組織數學活動是新課程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關鍵。數學活動的組織要有效,要讓學生親身進行體驗,這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探究長方體的特徵,如把長方體剪開,然後用重疊等方法比較面的特點;用尺量,用小棒或塑膠吸管沿長方體的稜比一比、剪一剪等方式探究稜的特點。學生在充分的數學活動中,不僅掌握了“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稜的長度相等”等數學知識,而且積累了從頂點、稜、面等不同角度研究立體圖形的數學活動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一節課中的數學活動不要組織太多次,也不要流於形式,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活動時間,絕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更不能讓一些與數學無關的活動影響、干擾學生的學習。應重視讓學生從數學層面上去感悟、去體驗,從而學會所學的內容;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與基本的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兩方面,一是教師要挖掘教材潛在的智力因素成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生活動的良好情景,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奧妙中,不斷髮現新問題,增強學習的自主意識。二是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不宜將知識全盤托出,讓學生被動接受,而要提供給學生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自主建構,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教師要適時適當地進行調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還要針對差異進行點撥,讓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
手段應用——要合理
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聲音,動畫等,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能夠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對於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把“靜止”的內容變為“活動”的形象,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最最佳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六年級數學上冊中“圖形的變換”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難點,解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由於年齡關係,學生的思維發展處於具體形象向抽象過渡的階段,解答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就有點力不從心,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讓靜止的幾何圖形動起來,問題就變得簡單了。如教學圖形的變換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電腦演示用平移、旋轉、重組圖形等方法化解難點,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讓學生看到具體形象的過程理解圖形的組成,從而找到解題方法。應用多媒體演示,藉助畫板的動態,變抽象為直觀,化靜止為運動,向學生展示教學情景,揭示知識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探索,加強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與鞏固,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減少板書的時間,有效地最佳化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報刊社是中共陝西省委教育工委、陝西省教育廳直屬教育宣傳職能部門,編輯出版《教師報》《自學考試報》《陝西教育》《新新小學生》《新新初中生》《新新幼兒》等報刊。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