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種群的繁衍,似乎主要是依賴必要的物資。只要有合適的生存條件,種群就能不斷髮展下去。然而自然界很難滿足無約束的環境要求,受制於食物領地等因素,生物種群即使不缺必要生存物資,也沒有天敵威脅,數量不會一直增加。
人造老鼠“天堂”,最後種群滅亡
對於人類來說,天堂般的生活是令人嚮往的。不需要為生存發愁的環境,看起來很美好,實際上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弊端。在研究這種天堂所能承載的人口容量問題上,著名的25號宇宙實驗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
1968年,卡爾霍恩用小鼠做了一個種群增長實驗,建造了一個能容納6000多隻小鼠生存的人造“天堂”。在這個“天堂”中,小鼠不用為食物和水源發愁,整個裝置分成了16個區域供小鼠居住。
在這種條件下,小鼠的種群數量按理說會呈現指數增長,然而實驗結果卻跟預想有很大不同。560天后小鼠種群數量就不再增加,在那之後數量越來越少,直到1780天后最後一隻死亡。後期同樣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然而小鼠數量卻沒有得到恢復。
領地受限導致小鼠種群出現不可逆狀況
一開始放進去4對健康小鼠,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這些小鼠數量增長很快。第一窩小鼠誕生後200天裡,55天數量就翻一番,數量一直增加到2200只。之後就沒有繼續增加,小鼠種群也出現了新的狀況。
原本沒有什麼約束的小鼠種群,領地糾紛越來越明顯。雖然裝置提供了足夠的物資,但是空間卻很有限。自然界中的小鼠種群,有著活動範圍的要求,年輕小鼠太多,會遷移一部分去其他領地。新組建的種群跟原來的種群沒有交集,等同於小鼠種群獲得了延續。
25號宇宙內小鼠數量太多,年輕的雄鼠沒法尋找新的領地,這些雄鼠就被孤立出來。它們也沒有了和其他小鼠接觸的想法。而且小鼠種群中反常的暴力行為也經常發生,這些被孤立出來的雄鼠,被其他小鼠打擾就會發起攻擊。
裝置中沒有設定障礙,沒有了領地劃分,原本雌鼠用來養育幼崽的巢穴,經常受到其他雄鼠騷擾,整個小鼠種群的個體都變得暴躁起來。這一狀況的出現,直接影響到了受孕率和後代的存活率。發展到頂點,小鼠種群數量就不再增加。
實驗結果只適應特定的物種
這種個體的狀態轉變是難以逆轉的,卡爾霍恩在後期將還有生育能力的雌鼠放置到另一個適宜的環境中,然而這些雌鼠並未表現出繁殖慾望。
這意味著小鼠種群覆滅是必然的。這個實驗或許對有社會性行為的物種不怎麼適用,尤其是種群數量上限很大的社會性行為物種,只要能夠保證足夠的生存物資,種群就能一直繁衍下去。
而限制種群數量繼續增長的,往往是一些容易忽略的條件。不過這個實驗也有較多不妥當的地方,像小鼠種類選擇上並未選取自然狀態下的小鼠,實驗中的小鼠數量太多會表現出攻擊行為。
25號宇宙實驗更多是提供一種參考,這種型別的物種,難以人為創造一個天堂般的生存環境。而反觀人類,如果受限於地球,那麼必然存在一個數量上限。
所以拓展生存活動範圍很有必要。如果能夠適應太空中長期生活,就能顯著拓展生存空間,不會像25號宇宙實驗中出現種群滅亡的狀況。或許人類追求的東西更多,要創造出一個滿足所有人的天堂,現實中難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