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元宇宙”概念頻頻出現在各類新聞標題中。
先是 Facebook 表示要轉型成為元宇宙公司;再是騰訊加入,註冊了一堆元宇宙相關商標。如果你覺得這只是一個商業概念那就錯了。
就在昨天晚上,京師中國傳媒智庫釋出第35期《2020年-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這個概念才剛剛火出圈,咱這新傳學術界都有報告了?
而且這場報告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彭蘭、喻國明、金兼斌等學術大牛齊聚一堂......
那麼,元宇宙到底是什麼?吃透了這個概念,也就進一步理解了媒介技術和社會發展這一系列命題。
1
何為元宇宙?
“全真網際網路”
元宇宙(Metaverse)最早起源於科幻小說。1992 年,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在小說《雪崩》中首次提出 Metaverse 的概念。
《雪崩》書中這樣描繪元宇宙:
“只要帶上耳機和目鏡,找到一個終端,就可以透過連線,進入由計算機模擬的另一個三維現實。“
“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中擁有自己的分身。”
我們儘可以想象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第二人生:喜歡冒險與刺激的人可以組隊飛翔,
可以使用劍和魔法;喜歡經營與生活的人可以建房種地,享受虛擬世界提供的各種消費品;而心繫現實的人也可以足不出戶在這裡辦公,社交......
現實的人,能以數字化身的形式進入虛擬時空中。此外,人也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還擁有完整執行的社會和經濟系統。後續的 《駭客帝國》、《刀劍神域》、《頭號玩家》等影視作品中也擁有類似元宇宙設定。
字面來看,元宇宙 Metaverse 由 Meta(超越)+Universe(宇宙)兩部分組成,元宇宙,即透過技術能力,在現實世界基礎上,搭建一個平行且持久存在的虛擬世界。
剛剛釋出的《2020年-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認為:
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網際網路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於擴充套件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映象,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並且允許每個使用者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
元宇宙的核心內涵包括五點:
1. 虛實融合。元宇宙首先是“融宇宙”,它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密切融合、互動、交織。元宇宙的虛擬經濟系統、社交系統需要與現實世界連通。元宇宙發展將經歷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融生三大階段。
2. 以使用者生產內容為主體。元宇宙的內容生態包括三個層次。底層是平臺制訂的規則、協議、標準。中層是平臺生產的內容,如AI生成的環境、虛擬人、服務等。上層是使用者生產的內容。元宇宙需要建立活躍的UGC生態,並在分配機制上鼓勵每個使用者進行內容生產。
3. 具身互動。元宇宙是人機深度融合的產物,互動方式由手指-螢幕擴大到全身心的調動。
4. 統一身份。使用者可以以一個身份在元宇宙中的各項服務之間通行無阻,以統一的化身進行社交、消費、娛樂、工作。針對網路監管的需要,可以“前臺匿名、後臺實名”的方式進行身份認證。
5. 經濟系統。元宇宙以區塊鏈為底層框架來建立數字資產、數字身份的認證機制。
元宇宙的本質是人類生存維度的拓展和感官維度的拓展。前者指人類的生存環境由現實世界拓展到現實與虛擬世界融合而成的綜合環境,後者指人類在虛擬世界中的感官調動由眼、耳擴大到身體的全方位綜合感官調動。
報告認為,元宇宙不等於“虛擬世界”和電子遊戲。與以往的“虛擬世界”概念相比,元宇宙中的虛擬世界不是與現實平行、可以替代現實的獨立王國,而是與現實生活交織,形成無數新型場景。在虛實二界間,人類社會的意義、價值、資訊、權力、情感、關係來回流動。元宇宙也不是電子遊戲。與電子遊戲中使用者對遊戲內容的被動消費相比,元宇宙鼓勵使用者自行生產內容;與許多電子遊戲設定的成癮機制相比,元宇宙主張開放世界的自由探索;與電子遊戲提供了逃避現實相比,元宇宙是與現實聯通的世界。
如今,技術需要新產品。過去十餘年來,AI、VR、AR、5G、大資料、數字孿生、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均取得了長足發展,而元宇宙則是對這一系列新興技術的統攝性的產品化想象,可以統合諸多新興技術,將其導向可以落地的產品形態。
其次,資本尋求新出口。元宇宙將虛擬與現實打通,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將催生新型場景化社交、虛擬服裝、虛擬偶像、線上聚會、沉浸式教育等新“玩法”。
再次,使用者期待新體驗。自個人計算機誕生以來,人機互動的方式基本鎖定在鍵盤與滑鼠上,智慧手機誕生以來,互動方式更是簡化到手指的點觸,使使用者變成了“拇指黨”。而元宇宙應用VR、AR以及體感裝置,將互動方式擴大到整個身體,從而擺脫身心分離的互動體驗。
綜合之下,“元宇宙”的概念火了!網際網路時代,讓資訊傳播的速度前所未有提升;而元宇宙時代,資訊的真實性和臨場感或同樣迎來飛躍。
2
元宇宙時代
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元宇宙時代,我們會有哪些變化?
坦白說,元宇宙具備對現實世界的替代性。在虛實結合大趨勢下,基於 VR 和 AR 之上的裝置擁有極致的擬真度上。它將結合元宇宙,給沉浸式體驗帶來質的提升。我們的消費也將“互動升級”,“沉浸式消費”也成為常態。
AR和VR技術的成熟讓元宇宙成為可能
例如,透過 AR 和 VR 技術的運用,我們將會獲得沉浸的購物場景。
此前,新氧為使用者提供 AR 檢測臉型的服務,透過手機掃描臉部,就推算出適合我們的妝容、髮型、護膚品等,還能得到專家美容建議。
再如,得物 App 的 AR 虛擬試鞋功能。它允許使用者只需要挑選自己喜歡的鞋型和顏色,並點選 AR 試穿即可,看到鞋子上腳的效果,避免了去線下試鞋、不好看再退換貨的麻煩。
進入元宇宙時代,沉浸式的消費體驗會是大勢所趨。使用者的消費體驗將與以往大不相同,沉浸式消費將不僅僅侷限於購買衣服鞋子等小件物品。AR 房屋裝修、遠端看房、模擬旅遊景點……這都將成為流行的生活方式。
此外,而在未來學家們的描述中,一切皆有可能,而且有的已經實現。包括虛擬演唱會、虛擬的學術研討會。去年中國傳媒大學為了不讓學生因為疫情錯過畢業典禮,在沙盤遊戲《我的世界》裡重建了校園,學生以虛擬化身齊聚一堂完成儀式。
沉浸式社交
遊戲,不止是遊戲
除了這些,元宇宙時代,社交體驗也具有“高沉浸度”,線上社交場景將更加豐富。比如,元宇宙+遊戲,就是在遊戲基礎上打造虛擬世界,提高使用者體驗。
遊戲進化,電影《頭號玩家》中的遊戲場景有望成真?
以《魔獸世界》為例,玩家之間的公會、好友系統自帶社交 屬性,戰場、副本等都能形成社互動動。而像《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競技類 遊戲中多人組隊開黑的機制,元宇宙能將遊戲上升為社交獲得,玩家還可以在虛擬世界舉辦派對聚會或者演唱會。例如,《摩爾莊園》則與草莓音樂節聯動並邀請新褲子樂隊,開啟線上蹦迪模式。
隨著未來,元宇宙帶來的沉浸感和擬真度的進一步升級,透過元宇宙,遊戲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更加沉浸和豐富的社交體驗。
全真網際網路
內容開放,更去中心化
騰訊 CEO 馬化騰在《三觀》中所提出的“全真網際網路”概念,未來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均將擁抱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元宇宙時代。
未來,元宇宙要想作為使用者長期生活的虛擬空間,必須發展內容工具和生態,開放第三方介面降低創作門檻,形成自我進化機制。也正是如此,在元宇宙時代,內容創作是自由、開放、可持續的。
此外,元宇宙也推動了“去中心化”。因為,元宇宙的經濟蓬勃發展,還需要以一套共享的、廣受認可的協議。加密貨幣和 NFT(非同質化代幣)等,可以為元宇宙提供數字所有權和可驗證性。區塊鏈技術、邊緣計算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將進一步實現去中心化。
3
誰締造了元宇宙
概念炒作?我們如何與之相處?
當然,設想元宇宙的未來,也需要冷靜反思其弊端。
誰締造了元宇宙?顯然,資本有話語權。
有人說,元宇宙是最好“蹭”的概念。晶片、硬體製造到網際網路公司,都被納入了所謂“元宇宙概念股”。VR眼鏡需要晶片,顯示卡和裝置製造公司的股價暴漲。元宇宙物質交換需要區塊鏈業務,NFT、代幣的股價,也迎來爆發。Facebook、騰訊等網際網路公司同樣借勢換裝,高舉元宇宙大旗,完成新一輪資本收割。
再比如,今年年初,世界上最大的多人線上創作沙盒遊戲平臺Roblox攜“元宇宙”概念在紐交所上市,首日市值就突破 400 億美元,飆升了10 倍。這個月,位元組跳動收購Pico更是把“元宇宙”的熱度推向高潮。
在資本熱潮中,我們自然更需要冷靜的聲音!
《2020年-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就從輿論泡沫、資本操縱、技術資源、產業生態、道德倫理、法律規範等層面梳理了元宇宙產業發展的十點警示。
從輿論層面來看,元宇宙在今年上半年才正式“出圈”,輿論關注熱度與股市波動形成了強關聯,非理性的輿論熱潮仍有待進一步“去泡沫化”。
從資本層面來看,透過創造新概念、炒作新風口、吸引新投資進一步謀取高回報,已成為資本逐利的慣性操作,從市場追捧到監管介入,雛形期的元宇宙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資本和市場都亟需迴歸理性。
從算力資源來看,成熟的元宇宙系統對算力的穩定性、可持續性、邊際成本等都有著硬性要求,算力和演算法已構成元宇宙產業發展的核心約束。
從產業生態來看,元宇宙一定程度上是遊戲及社交內卷化競爭下的概念產出,雖然短期內激活了市場和資本的想象空間,階段性地實現了資本配置的帕累託改進,但概念上的突破並未從本質上改變產業內卷的現狀。
從道德倫理來看,元宇宙作為各種社會關係的超現實集合體,當中的道德準則、權力結構、分配邏輯、組織形態等複雜規則需要有明確定義和規範,如何構建元宇宙倫理框架共識,仍需從多視角去進行探索。
從法律規範層面來看,元宇宙具備公共性和社會性,其需要構建完整的貨幣系統、經濟秩序、社會規則、管理制度、文化體系甚至價值體系,現實社會中存在的謠言、暴力、詐騙、資本剝削、極端主義等問題在元宇宙中也會存在,需要從法律規範層面強化約束。
此外,報告還提出元宇宙產業還需要面對沉迷風險、隱私風險以及智慧財產權風險等方面的挑戰。並基於指數建模和大資料探勘對元宇宙產業發展進行了健康度評估,指出當下元宇宙產業仍處於亞健康狀態,目前仍處於概念創新和模式創新的階段,未來還需要進一步依靠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共同作用才能實現產業健康發展。
當元宇宙時代到來,技術和人的關係會怎麼變化?我們該如何確定不會迷失在自己創造的另一個世界裡?
就像在電影《失控玩家》的結尾,虛擬的依然歸於虛擬,現實的仍迴歸現實。
當虛擬世界的人工智慧“蓋”,向現實世界米莉坦白,自己不過是程式碼寫的情書,而真愛米莉的其實是寫程式碼的程式設計師。
總之,技術的發展不一定是芒福德所言的決定論,也不徹底抱有技術恐慌主義,但不得不承認,技術再如何更迭,都不能忽略技術背後的人。
關於元宇宙研究,學術界還有哪些更深入的思考,我們把最新元宇宙研究報告也打包給大家,點亮贊+再看,後臺回覆“元宇宙”即可獲取。
參考文獻:
北京師範大學新傳學院《2020年-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
真探AlphaSeeker 《真假元宇宙:一場事先張揚的泡沫盛宴》
財聯社《元宇宙這場美夢,萬一實現了呢?》
未來智庫 《元宇宙專題研究報告:從體驗出發,打破虛擬和現實的邊界》
資料猿《元宇宙,億萬級網際網路生態的“圍牆花園”?》
IT之家《元宇宙到底是個啥?小學生竟能靠它月入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