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看張圖:
這張圖是中國1950年到2020年人口資料的變化圖。
首先我們想問的是,從2010年到2020年,過去10年裡,中國的人口增長了嗎?
直觀地看資料,從2010年的13.4億到2020年突破14億人口,增長了約6000萬,
但我認為,中國人口並無增長,甚至還下降了。
原因很簡單,讓我們再看一張圖:
從2016年到2020年,出生人口不但沒有上升,反而是下降了。
也就是說,中國人口突破14億,靠的並不是生育率的增加,而是人均壽命的增加。
如果有一個國家,平均壽命是45歲,適齡人口的人數是2000萬人,那麼這個國家總人口大約有4500萬人。
因為如果只有45歲的平均壽命,說不定看不見孫子輩出生就死掉了。
另一個國家,適齡人口也是2000萬,但是他的人均壽命是90歲,那麼他的總人口數會增長到9000萬。
而這二個國家的新增嬰兒人口,其實是一樣的!
那麼這兩個國家,哪個更強大一些呢?
或者換句話說,這二個國家的“生命力”,哪個更強大一些呢?其實是一樣的。
如果一個國家“生育率”並沒有增加,適齡人口沒有增加,僅僅是醫療水平提高使“平均壽命”增加了。
那麼這個國家,看上去人口是增加了,但隨後人口數量會達到一個峰值,甚至小幅下降。
這就是所謂的“老齡化”。
那麼老齡化糟糕之處在哪呢?
就是老齡化會排擠“適齡人口”的空間。
有人把現在年輕人不生孩子歸結於“卷”,競爭壓力太大了,如果勞動人口不這麼多了,那也就不捲了,生育率就上來了。
客氣地說,這就屬於“現存思維”,很明顯把原因和結果弄顛倒了。
什麼是“現存思維”?
就是說,如果你有100元,那麼社會上就有100元的物資對應。
但是財富是流動的,有人生產,才能有人消費。
生產,物資增加,消費,物資減少。
你能用錢買到物資,是因為有人在生產。
如果整個社會,就像我們看末世電影那種情況,所有人都停止生產了,不出兩年把全社會的物資消耗殆盡。
那麼此時你的錢再多,沒有對應的物資,你的錢還有什麼用呢?
我們假設社會人口會出現三種模型。
第一種:退休者數量>生產者的數量
第二種:退休者數量=生產者的數量
第三種:生產者數量>退休者的數量
那麼這三種模型,意味著什麼呢?
眾所周知,養老金制度,是現收現付的制度。
你退休前努力工作生產,相當於對社會的貢獻,退休後用養老金養老,相當於對社會的消耗。
在第一種模式下,生產者人數>退休者,意味著生產者只需要拿出很少的成果分給退休者。
第二種模式,生產者人數=退休者人數,生產者拿出一半成果分給退休者。
第三種模式,生產者人數<退休者,生產者拿出大多數成果分給退休者。
這就是整個社會的“流動財富”體系。
只要你是社會中的一員,你就要受到其規律的約束。
那麼怎樣才會出現生產者人數<退休者人數呢?
那就是出生人口銳減。
出生人口銳減,就意味著生產者減少,此時,退休者的數量>生產者的數量。
在這個模式下,無論對於生產者,還是退休者,都是非常痛苦的。
當生產者數量減少,那麼整體社會的物資肯定也是逐漸減少的。
生產的總量,就相當於分蛋糕,蛋糕只有這麼大,每個人又都想拿到更大的蛋糕。
我們設想一下最極端的情況,假如整個社會上沒有生產者了。
社會上只剩下退休者,全社會所有的物資,將在3年內全部耗光。
此時你手裡的錢,還能買得到什麼呢?
因為所有的產出,消費、投資,均可以視為人工成本。
所以也可以將GDP視為:總人口 ×人均生產力
人均生產力是有上限的,GDP將會和人口成正相關。
人口越多,GDP越高。
假如生產者減少,那麼人均生產力就會直線下降,GDP也會斷崖式下跌。
GDP下跌,紙幣不滅,就算不超發貨幣,也會引起恐怖的通貨膨脹。
沒有物資,供求關係轉變,有錢也買不到商品。
誰都希望自己的養老金多一點,蛋糕分得大一點,這麼想是沒錯的。
但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在你退休之後,沒有生產者,如何能保證退休生活質量呢?
新生兒暴跌的國家都出現“低慾望”的情況。
其實恰好相反,不是因為新生兒暴跌導致的“低慾望”,而是因為低慾望導致的新生兒暴跌。
低慾望,或者說不幸福感是如何產生的呢?
有人說是高房價。
其實高房價在微觀上可能會對一部分人有影響,但是不會影響整體全域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想買房,但是發現房價太高了,那麼你只能減少其他的開銷,從而應付上漲的房價。
原先你每週都會吃海鮮大餐,現在為了買房,或者還房貸,只能吃泡麵了,你說年輕人還能幸福嗎?
房價上漲,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從而使人民感到“不幸福”,進而導致的“低慾望”。
但是經濟學講的是“一人所失即一人所得”。
貨幣只要流入市場,就不會消失。
你買房付出的錢,馬上就會到賣房人的手中,賣房人就會感到幸福。
如果房價下跌,你付出了很少的錢就買到房了,你感到幸福了,那麼賣房人就不會幸福。
而且從房地產的鏈條上看,從融資開發到綠化、裝修、銷售、家電、農民工工資。
如果你從房地產開發商手中買的新房,那麼在你失去購買力的同時,那麼則意味著上下游幾十上百人拿到了購買力,這些人就會感到幸福。
即便你存進銀行,銀行也是把錢貸款給其他人,貨幣永不消失。
這並不是單獨指房地產行業,任何的行業都是如此,包括所謂的三座大山。
房價降了,就是剝削農民工、開發商的勞動,他們就不會幸福。
醫療降價,就是剝削醫生護士的勞動,醫生就不會幸福。
教育降價,就是剝削教師的勞動,教師就不會幸福。
建築工人、教師、醫生都和你我一樣屬於國民,憑什麼要求他們的價格低,你的工資高呢?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才會使無論是買房者、賣房者、醫生、患者、教師、學生等等,所有人都感到不幸福呢?
就是當你獲得的勞動價格,低於實際價值,而消費價格,高於實際價值的時候。
那麼這個情況是如何產生的呢?出於某些原因,我們先不講。
總之,房價同市場上其他商品一樣,市場上有無數件商品,我們可以將這些商品視為一個個的“池子”。
對於貨幣,則可以視為為“水”,所以有“放水”一說。
池子就是用來盛水的,每個池子容量大小是不同的。
那麼當水來臨時,“水”就會從儲蓄的“池子”流出來,物價就會上漲。
好,我現在問你,市場上所有商品中,哪個池子是最大的?
這麼多的“水”,只有一個特別大的“池子”可以容納,當這個池子容納了大部分水的時候,所以你才能享受其他商品低廉的物價。
“食”可以是個池子,“衣”也可以是個池子,任何可以用“水”購買的東西,都是一個“池子”。
那假如限制那個最大池子的交易了呢?
那麼大池子就變成了小池子,水湧不進去,反而會漫出來。
這些水就會湧向市場,然後把其他所有的小池子全部灌滿。
所有限制大池子的交易,像是限制貸款都是阻止水向大池子裡湧進。
抱怨物價貴,跟抱怨房價貴的也沒什麼差別,年輕人同樣不幸福。
總的來講,一件東西貴,總比所有東西都貴好得多。
好,講回我們的題目,我們的題目是,現在人口問題怎麼就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了?
大多數人在討論人口和生育率的問題,都將主要原因指向了像是房價、物價、內卷等等原因,所以需要國家來出手管一下。
可真正的原因不正是因為之前國家出手限制生育嗎?
如今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以放開了計劃生育,而且二胎佔比很大一部分了。
所以與其說是讓國家出手去管,不是說是讓國家放開管制。
但是,很多人認為,如今大家不願意生孩子,正是因為養孩子成本太高了。
所以還是讓政府出手解決一下,政府幫你出錢,這樣生育意願不就提高了嗎?
這個想法很好,但問題在於,這些錢都是從哪來的呢?
國家任何的福利都是由納稅人買單,福利越高,稅收越高,員工的工資也就越低。
如果直接獎勵金錢,比如獎勵二胎或者三胎,這就意味著你不生孩子就要多繳稅,或者說是單身稅,這樣不就刺激生育率了嗎?
等你生完孩子,錢再發給你,最後的錢還是回到了納稅人的手中。
但是你想一下,稅費從納稅人到政府福利系統,效率是會提高還是降低?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裡德曼曾做過一個調查,福利透過整體系統執行,一系列流程下來,最終只有平均30%的資金能到達福利物件手裡。
就算是整個系統員工都很廉潔,但其中效率損耗也是無法避免的。
看似增長了福利,但整體稅費的增長,只會降低生育意願。
這些看似“免費”的福利,最終還是會轉移給年輕人(生產者)。
而年輕人在高額的稅負下,也完全沒有資源用於對孩子的投資上了。
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
福利一旦開始,就很難收回,福利即剝削,剝削即福利。
任何的稅收,都會對生產者的生產效率造成損害。
無論稅率多高,工作的效率不變,這樣的人不存在。
任何的稅收,都會降低效率。
如果稅率達到了100%,那就沒有人想要工作,此時整個社會的生產率一定會降到最低。
因為沒有人情願自己創造出來的財富被別人拿走。
那麼,生育率下降,我們最該擔心的是什麼問題?
這裡我們講一個羅馬帝國的故事。
公元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
昔日一個掌管著地中海沿岸的億萬臣民龐大文明帝國,隨風化為塵埃,消失得無影無蹤。
看著羅馬帝國的興衰,你肯定會疑惑,曾經天下無敵的羅馬帝國,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文明的民族,是如何被野蠻人打敗的?
羅馬戰勝了希臘人、迦太基人、埃及人,建立了統一帝國。
羅馬人擁有最富饒的土地,最精良的武器。
而羅馬人的生育率反倒不如窮鄉僻壤裡的野蠻人,純種的羅馬民族越來越少。
羅馬後期,已經沒有足夠的人口,來管理如此龐大的帝國了。
最後,羅馬人甚至連近衛軍都無法維持純種的羅馬血統了。近衛軍之中都摻入了蠻族。
至此,羅馬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羅馬帝國是如何滅亡的?
雖然並沒有精確的資料,但以事實發生的情況來看,羅馬帝國的消亡,和主體民族不斷減少有關。
生物競爭大致有二種方向:質量或數量。
羅馬就是典型的“質量取勝”。
少而精的結果,必然會導致少子化追求質量,於是羅馬主體民族的生育率越來越低,直到整個民族消亡。
如果你想靠質量取勝,那麼一定伴隨著對劣等種群的屠殺,因為只有屠殺才能體現“質量”的優勢。
這句話絕對的三觀不正,但邏輯高於政治正確。
但當羅馬建立起統一的大帝國之後,就無法屠殺了,或者說,從統一那一天起,就註定了羅馬滅亡的結局。
既然統一了,大家都是公民,再卑微,你也不能隨意屠殺。
所以一旦沒有戰爭,羅馬帝國再沒有理由,對劣等種群進行屠殺了。
再過幾百年,蠻族人數對你絕對的數量優勢,你怎麼不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