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巨頭紛紛進軍食品端,它們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就?有何獨到之處?2021 年9-10月,《農財寶典》新牧網聯合禮藍動保走訪中國豬業龍頭企業,啟動走近”餐桌上的巨頭”暨中國豬業龍頭企業食品產業鏈調研,並將釋出獨家調研報告。歡迎您的關注和支援。
陳生:企業基因決定品牌未來||禮藍特約·走近“餐桌上的巨頭”
農財寶典新牧網見習記者徐曉敏 記者吳昊暉 彭進
時間穿梭回2013年,一位“屠夫”站在北大的講臺上進行了一場生動的演講,他談道:“演員不僅有漂亮的,還有長得不好看的丑角,我們就是北大的丑角。”這位侃侃而談的“屠夫”便是陳生。
曾經一段時間,北大學子賣豬肉的訊息走紅大江南北,陳生被迅速推上輿論的風口,各種聲音接踵而至。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北大的學子只是一時興起,但陳生自己心裡有一杆秤,一杆衡量利弊的秤,他深諳將軍不打無準備之仗的道理,所以早在2006年他就和團隊對廣州市場進行調研,發現市場土豬佔有率僅為1%,而土豬肉口感比一般豬肉要香,深受大家青睞。
這個調研結果為陳生開啟一扇窗,一扇通往豬肉品牌的窗,這片供遠小於需的土豬市場讓陳生果斷建立了壹號土豬品牌,於是壹號食品作為中國最早一批開始發展土豬肉品牌的企業,啟動了大型土豬養殖基地建設。
但做品牌肉可謂是蜀道之難。“壹號土豬”起步階段足足虧了一年才開始賺錢,透過不斷摸索生產至營銷的每個環節,不斷解決市場問題和養殖問題,最終成功在市場立足。陳生說:“我們每天都遇到各種問題,但必須要及時解決,不會讓小問題積累到雪崩的狀態。”
經過十幾年的拼搏發展,把土豬事業幹到極致的陳生終於“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如今壹號土豬全國連鎖店達到2000多家。
現在看來陳生非但不是丑角,還是品牌肉這場戰役的主角。壹號食品2007年開業“壹號土豬”銷售檔口,2008年為進一步拓寬市場與商超進行了合作。在土豬市場耕耘15載,預計今年年底出欄量可達數十萬頭。“壹號土豬”這個品牌已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收穫了一大批消費者的青睞。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養殖企業也開始進軍品牌肉市場,希望來分一杯羹。面對眾多新的競爭者,陳生卻指出,很多企業以為做好品牌肉需要的是資金、技術、渠道,實際上最重要的一點卻是這個企業的基因。
他提到,有統計資料表明95%以上做品牌的企業都死了,而95%以上做成本導向的企業卻都活得有滋有味。品牌肉之路遠不是外人眼中那般輕鬆自在。陳生認為大多養殖企業是做To B的,是跟豬打交道,但是品牌是做ToC的,是和人打交道,人跟豬有多大區別,這兩個行業就有多大區別。
“壹號土豬”已遍佈大江南北,收穫了大批消費者的青睞。圖片來源:壹號食品
而一個企業的核心基因,無疑就是領導者本身。“壹號土豬”是陳生一手打造和營銷成功,他不僅是整個企業的大腦,還得真正理解業務的每個細節。陳生就戲言,現在不管哪個層級的員工有流失,他起碼還能自己頂上去獨當一面。
這位土豬大佬雖然早已功成名就,但本人卻衣不重彩,採訪結束後,站好位置準備拍照時,陳生扯了扯自己的衣服,笑著說道:“剛剛我穿的還是我們天地壹號的工服,現在換了這件衣服,也才28元人民幣。”拍完照已經晚上十點多,陳生立馬又跟著自己的營銷團隊去研討方案了,這或許就是壹號土豬企業基因的一部分。
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近些年很多養殖企業都進軍食品端,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但很多品牌在市場的這片海域裡要麼無疾而終,要麼平平無奇,像壹號土豬這樣能掀起巨大波瀾的屈指可數。曾經透過各種營銷手段引爆話題,震驚全中國的“壹號土豬”現在又發展到了什麼樣的新階段?
2021年8月,《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專訪了廣東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讓我們聽聽他對品牌肉市場的看法。
壹號土豬年出欄數十萬頭,在廣州品牌肉市場佔比位居前列
《農財寶典》新牧網:您覺得現在廣東品牌豬肉市場有多大?壹號土豬全國現在銷量如何?廣州的銷量又如何?佔據廣州土豬市場百分之多少的市場份額?
陳生:剛來廣州的時候,我們算過在整個豬肉消費裡面品牌肉的市場份額加起來就1%,而現在超市裡品牌豬肉佔據65%的豬肉市場份額,農貿市場品牌豬肉市場佔比能達到30%左右。而壹號土豬本身在廣州的品牌肉市場裡可以佔比位居前列。做豬肉品牌,我們不是第一個,早期的雙匯就已經做過了,當時我們想做一個品質和定位都不同的產品,如今,我們在北上廣深等重大城市銷量已經位居前列。但是對於全社會來說,土豬肉消費還不是主流。
我們產能估計今年有數十萬頭的出欄量,我們有2000家連鎖店,以往最高情況下,大概能賣80-100萬頭。原來規劃的產能計劃現在受行情影響都緩建了。股市裡常言,橫盤多長,上來就會有多高,上來有多高跌的就會有多深,本輪豬週期同樣如此,我估計低谷會更長,虧損程度會更深。
我們抗豬週期利潤風險會差一點點,但是問題不大。上個季度全行業虧損,我賺的錢也比原來同期會少一點,我們的銷售價格基本不受豬價影響,我做品牌的時候原來也沒多賺,人家每頭豬賺3000元的時候,我們就賺500-600元/頭,現在豬價下跌,我們也沒必要跟著降價,並且我們成本比較高昂,所以我們的研發會盡可能保持豬肉口感和提高瘦肉率。
《農財寶典》新牧網:壹號土豬現在已經進駐了北上廣這幾個大城市,這三個市場有什麼區別嗎?新打入一個市場,一般透過什麼渠道去進行?
陳生:大家對美好肉質的追求本身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受氣候文化差異影響,南北方購買豬肉時消費習慣有所不同,北方人喜歡凍肉儲存,所以每次買豬肉的量會比較大。而南方人喜歡吃鮮肉,每次購買量就會較少。
我們進軍北京和上海市場的前兩年虧了數千萬,兩年後逐漸適應這個市場的文化,便開始盈利了。華東的一些城市也就虧了半年時間,南京、天津虧的時間最短就兩個月。品牌進軍市場最關鍵的是營銷手段。
我們一般進軍新市場差不多就兩個渠道——超市和農貿,現在出現了一些新的線上銷售渠道,例如叮咚買菜、每日優鮮、樸樸超市、盒馬生鮮等。幾個渠道我們還是側重超市和農貿,北上廣深的超市銷量佔比可能會多些,線上渠道我們銷量佔比還不是很大,應該有10%左右。
《農財寶典》新牧網:您怎麼看待現在實體行業都在受線上的衝擊,未來生鮮行業品牌線上銷售會不會也會成為主導?
陳生:不太確定未來生鮮行業品牌線上銷售會不會主導,但是又一個肉眼可見的趨勢是線上買菜人群佔比份額確實越來越多。我們曾做過調查統計,目前線下購買群體還基本上是60歲以上的老人,佔比超過60%-70%,他們一般去農貿和超市買菜。但每年農貿和超市這兩個市場的份額都會不斷被擠佔一兩個百分點。
從養殖端進入品牌端需要企業基因突變
《農財寶典》新牧網:現在有很多大的養殖企業也想進軍食品端做品牌肉,你怎麼看待這樣的做法?要想做好品牌肉市場,需要怎麼做?
陳生:每個企業都有每個企業的基因,曾有分析師做過調查,95%以上做品牌的企業都死了,而95%以上做成本導向的企業全部都活得有滋有味。大多養殖企業是做To B的,是跟豬打交道,但是品牌是做To C的,是和人打交道,人跟豬有多大區別,這兩個行業就有多大區別,所以不要急急忙忙衝跑到這個領域。這個市場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除了我們壹號土豬在這個市場掙到錢了,其他品牌幾乎沒有掙到錢的。若想進入品牌端,一定要具備從豬變成人基因突變的能力。
我當初並不確定做豬肉品牌這件事情是否正確,只認為如果養白豬其實是不佔優勢的,因為沒有大企業有錢有技術,所以我老想幹一些別人不可複製的事情,於是瞄準了在當時覺得未來有市場但現在體量不大的土豬,想開闢一條“以品質為基礎,以品牌為導向”的新路子,這條路雖艱難但是不擁擠,可以避開競爭,一旦開闢成功那麼無疑可以享受這個市場帶來的品牌溢價。
我堅信做品牌是由企業基因決定的,“壹號土豬”是我一手打造和營銷成功的,我認為自己不僅是整個企業的大腦,甚至不管哪個層級的員工有流失,我都能頂上去獨當一面。
如果真的想進入這個市場的話,首先要知道這個不是標品,是有品質要求的,而企業規模化的生產,每個環節是不可控的。不僅如此,進軍品牌端需要有銷售團隊,營銷推廣團隊,還有人員流動的問題也需要考慮,我本身是幹這行出身,下面的副總要是不幹了,我還能頂上去,如果是其他企業恐怕很難做到,所以企業的基因尤為重要,從To B轉To C一定要做足一切準備才可進入。
《農財寶典》新牧網:您認為企業們如何共同做大這個品牌肉的市場?企業內部怎麼做好管理的?
陳生:在這個品牌市場裡,若想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態,就要允許各家企業競爭,有競爭才會有壓力,有壓力才會有進步。就像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有草就會有羊來,有羊就會有老虎來,要允許共生共存共發展。
內部管理比如反腐這個問題,我曾經想盡了各種監管辦法都解決不了,後來我就讓加盟商他們自己當老闆去了,這就從主觀積極性上完全解決了腐敗問題。不僅反腐問題,企業內部還有各種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問題、管理問題、品質問題、持續改善問題等等,無窮無盡,沒完沒了。但我們一定要每天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讓小問題不斷滾雪球到雪崩的程度。
育種這件事要與時間做好朋友
《農財寶典》新牧網:市面上很多豬肉都掛上“土豬”的標籤,對於消費者來說,如何辨別是真土豬還是假土豬呢?或者說以怎樣的標準來衡量土豬夠不夠土?
陳生:在國家沒有統一的鑑定標準出來之前,只能認品牌,品牌企業的造假成本比普通作坊要高許多,起碼一些基本底線是會堅持的,出事機率肯定會比個體戶和小企業要小很多,因為大企業一般是不敢去主動幹這種事的。
其實100%純種土豬反而不好吃,動物的有些東西需要透過雜交選育以後,品質和口感會更好些。我們透過十幾年的育種,不斷選擇和剔除,才有現在優良的豬種。
育種這件事要與時間做朋友,我們聘請了幾十個博士與碩士在山旮旯裡搞育種,才有今天的成績。原來我們做To B沒有什麼優勢,但現在我們的psy從17頭已經提升到26頭,跟白豬沒有什麼區別了。中國做土豬育種做了十幾年並且每年投入一兩千萬的只有我們一家,生豬育種卡脖子難題一直是很多企業的心病,但我們是少數的不被卡住脖子的養殖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