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按照舊習,每當元宵之夜,城裡鄉間都會張燈結綵,人們觀花燈、猜燈謎,十分熱鬧。屆時,不論皇親貴戚,還是平民百姓,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賞,出遊嬉鬧。唐、宋、明、清時,元宵燈節成了年節中重要的民眾娛樂節日,墨客騷人常常吟詩作畫,為節日增添雅興。今天,元宵節放燈、觀燈,仍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民俗娛樂活動。
人們喜歡的元宵燈節究竟起源於何時呢?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燈節起源於唐代。另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燈節是從漢代流傳下來的。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燈節源於釋道的宗教活動。
關於元宵燈節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相傳,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拗不過,推說只有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的奇蹟,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的百姓到正月十五日晚上每戶都要點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繁星落地,遂縱身投河自盡。為了紀念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日晚上都會燃起燈火。
還有一個傳說稱,燈節源於漢武帝。當時宮女思念家中父母,可宮禁森嚴,無法外出相見。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此事後很是同情,便設計成全她們。他先散佈謠言,說火神將派人火燒長安城,使城裡一片恐慌,後又向武帝獻計說,讓宮廷內的人員在十五日晚上一律外出避災,並且要在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騙過天上觀望的火神。武帝允諾,宮女們遂趁機與家人相會。從此,每逢正月十五日夜裡都要放燈。
還有人說,元宵燈會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備耕等工作。一些地區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裡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
雖然元宵燈節究竟源起何時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每年元宵佳節與親人團聚時的那份喜悅的心情,我們都會一直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