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的失利,能否透過考研得到彌補?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畢竟兩者有著本質區別。
高考是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復習,你只需要跟上進度,竭盡全力就可以;考研則不同,這是一場一個人的戰鬥,沒有老師會告訴你重點題型是什麼,該從哪裡複習,基本上是“私人訂製”的考試。
考研結束之後,便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些同學喜笑顏開,等待著錄取通知書;而有些同學則奮戰好幾年,依舊榜上無名。因此,連家長都開始抱怨,早知如此,就不讓孩子考研了。
“早知如此,就不讓孩子考研了”,母親的話,道出多少家長的辛酸
當年高考時,表妹考了400多分,這個成績只能夠得上民辦院校的分數線,為了能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表妹決定透過考研來實現“逆轉”,但成功上岸哪有這麼容易!
當她第一年考研究生時,由於沒有經驗,選擇了教育學專碩,而且是跨專業跨城市,在眾多考研路途中,表妹選擇了最為艱難的一條,結局可想而知,最終以“失敗”收場。
本以為這次經歷會讓她有所覺悟,其實邊工作邊考研,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但表妹逆風而行,再次挑戰高難度,選擇了教育學學碩,並且已經做好了“二次戰鬥”的準備。
但成功依然沒有向她傾斜,無奈之下,表妹又參加了第三次、第四次考研,非但沒有成功上岸,連最基本的國家線都沒進。
雖然表妹心有不甘,但家人卻不樂意了,特別是母親,畢竟表妹這4年時間,打著“考研”的旗號不工作,也沒有收入來源,單是報考各種輔導班的費用就將近5萬塊錢,再加上日常開銷,家裡都快入不敷出了。
反觀表妹,其實她內心也十分糾結,若是接著考下去,不僅會浪費很多機會,畢竟自己已經26歲了,還沒有正式工作過,說出去會被他人嘲笑;但若是放棄,心裡又有不甘,作為考研黨而言,連續考好幾年也很常見。
權衡利弊之後,她決定繼續考研,透過考進名校而實現自己的夢想,家人多次勸阻,卻沒能抵擋得住表妹的決心。
有很多次表妹母親聽到街坊四鄰問她:孩子現在在哪上班,有物件嗎,將來在哪發展時,她都會敷衍了事,因為不知該如何回答。
其實作為母親,她也經常無奈地訴說道:“早知如此,就不讓孩子考研了”,這一句話,不知道出了多少家長的無奈和辛酸。
很多學生藉著“考研”的名義拒絕工作,在家“啃老”,如果家庭條件允許還好,但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擔孩子讀研的費用。
因此,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考研真的不是“必需品”,是否選擇這條路,需要量力而行,執念太深不僅傷害了自己,還會拖累家人。
寫在最後:
作為一名老師,我深知表妹想要改變命運的那份決心,但人生有無數種選擇,並非只有這一條路能通往光明大道。
而且在經歷過四次嘗試之後,現實或許能夠證明,你的學習方法或學習能力都存在問題,此時要做的不是勇往直前,而是嘗試開闢另一條道路,尋找新的改變方法。
這件事其實也是在警示家長,要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一個清楚的預估,全國能考進名校研究生的學生連20%都不到,同時還要排除保送生。
作為一名普通本科畢業生,真的有能力躋身前列嗎,家長只有認清孩子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千萬別等到多次嘗試之後,才感嘆道:早知道現在這樣,就不讓孩子考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