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從小就胖,肥胖的那種胖,行動遲緩,呆萌可愛,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徐達的外孫。他是中國皇帝中最胖的一位,而且還帶有殘疾,腿腳不變,走路蹣跚。
這個肥胖並殘疾了一生的人,監國太子做了二十年,當皇帝做了不到一年,卻是明代最富特色的一代君王。他的一生,處處示弱,仁愛當道,受盡父親的猜疑和兄弟的陷害,卻最終贏得了天下。
到底是其嫡長子的身份,還是仁義的代價,這都說不清楚。與其說是天命所託,不如說是朱高熾韜光養晦、忍辱負重的本事了得吧!
無憂無慮的孩童時光是快樂的,生於藩王之家的朱高熾雖然一直肥胖,但絲毫不影響父親朱棣對他的疼愛,因為他是長子,因為小時候只有父子情,沒有爭權奪利的顧忌,而最主要的是朱棣是燕王,他還只是燕王而已。
明太祖朱元璋也非常喜愛這位肥肥胖胖的孫子,爺爺對於孫子的喜愛有時沒有理由,見到了自然的隔代親流露無疑,朱元璋孫子一大堆,可他看到肥肥胖胖朱高熾就特別開心。
於是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被冊封為燕世子。如果朱棣不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如果朱棣的篡位之舉失敗了,朱高熾的人生巔峰也就這樣子了。
但朱棣成功了,所以朱高熾必須得過上另外一種生活,他要為“九五之尊”而活著,他要防著父皇朱棣,他要防著兄弟朱高煦、朱高燧,他要防著所有人。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了對建文帝朱允炆的殊死之戰,叔叔和侄子之間只能活一個,朱高熾別無選擇,他只能跟著父親走。
就在朱棣帶領大軍南下爭奪天下的時候,他帶領著一萬人的軍隊留守北平,也就是說,在朱棣爭奪皇位的戰爭中,朱高熾所做的貢獻僅限於此,這也是他唯一的軍旅生涯,僅僅在留守北平期間,打了一仗,擊敗了李景隆的一次進攻。如果非要論軍功的話,朱高熾也只有這一次可以拿得出手的經歷。
朱高煦過著跟哥哥朱高熾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洪武二十八年,他被冊封為高陽王,與朱高熾兩歲的差距使得他沒能成為燕世子。
朱高煦相貌堂堂,身材偉岸、英俊勇猛,深得朱棣喜愛。在朱棣南伐天下之時,朱高煦領兵一方,參與了南伐戰爭,立功無數。在這場戰爭中,朱高煦最大的收穫是得到了朱棣的一句承諾,就是這句話,讓朱高煦一生都活在激盪之中。
建文帝四年(1402年),朱棣被困浦子口,眼看就要被敵軍擊潰,或戰死或被俘的關鍵時刻。朱高煦帶領部隊趕到,經過生死搏殺,將朱棣解救了出來。當時的朱棣望著自己的兒子,深情的說到:
“吾兒勉之,世子高熾多疾,如爭得天下,就讓你取而代之。”雖然這是戰場上的一句承諾,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也是朱棣真實的想法。
就是這句話,讓朱高煦永生都難以忘懷,餘生更是為此鏖戰。朱棣也一直在這兩兒子中做著選擇,或許他接受不了那個肥胖的身體壓在皇帝寶座上的樣子,更為主要的是他自己的皇帝之位不是嫡長子的繼承傳統而來,不傳位給嫡長子正好給自己的身份加上了一層厚厚的砝碼。
但朱棣一直有顧慮,雖然自己推翻了嫡長子繼承大統的制度,但他內心卻受這種傳統的禁錮,朱高熾並未犯什麼過程,而且為人確實是仁厚,他自己是馬上得到的天下,但他心裡知道,治國之道卻不能以戰場上的殺伐決斷來維持統治。
而且朱棣隱隱的感覺到:一旦朱高煦成為皇帝,朱高熾的命運有多悲慘,命能不能保得住很難說得準。
朱棣內心一直在搖擺,朱高煦戰場上的表現他是親眼所見,跟自己很像,有帝王的氣派,關鍵是自己給朱高煦做出了承諾。最後到底該怎麼辦呢?
1402年,朱棣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天下,君臨天下的朱棣忙著建國後的種種事宜,但他偏偏就沒做那件關乎國家安定、社稷長久的安排:立皇太子。
古代立太子是穩定天下的頭等大事,太子不立,群臣不安,於是謠言四起,人心惶惶,人人心裡都有偏向和寄託,但又不敢明說出來。朱棣其實一直在考慮,直到永樂二年四月初四,朱棣頒旨宣告了三個兒子受封的身份:
朱高熾被冊封為皇太子;
朱高煦被冊封為漢王;
朱高燧被冊封為趙王。
這個結果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似塵埃落定,但實際上也是詭譎雲湧,暗流不斷之勢。因為朱高熾被擺了出來,他的兩個弟弟自然的就結成了聯盟,他們要共同打擊自己的兄長,而且兩位王爺都在朱棣的心中分量極重。
最為關鍵的是,朱棣看待朱高熾的眼神不一樣了,朱棣懷疑一切,特別是皇太子,他總覺得皇太子不讓他放心,朱棣讓朱高熾監國,自己就在領兵出征之時,也從未忘記盯著朱高熾的點點滴滴,可以說朱棣一隻眼看著天下蒼生,另一隻眼只盯著朱高熾,直到自己去世,朱棣都沒放下過心。
對朱高熾冊封成為皇太子一事,給朱棣提供依據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解縉。
解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進士,永樂年間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一起成為文淵閣大學士,開創了大明朝的內閣制度。
解縉在歷史上最大的貢獻是因為他是《永樂大典》的主編,深得聖眷,朱棣曾經說過:“國家不可一日無朕,朕不可一日無解縉。”可見解縉的風光無兩。
朱棣在立嗣問題上私下徵求過解縉的意見,這既是恩寵的表現,同時也是潛在的威脅,因為對皇家而言,此事是家事,容不得臣子發表意見,這是禁忌。但當時解縉太受寵了,又是文壇領袖,道義和責任的擔當讓他直接保舉世子朱高熾。
朱棣需要天下文人的認同,在他將方孝孺“十族”盡滅之後,解縉作為天下文宗的代表,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朱棣急需籠絡的典型,朱棣以武奪天下,但需以文平天下。
於是當解縉說出:“世子高敬仁孝、天下共知。奪長為亂道之行徑”時,朱棣終於為朱高熾成為太子找到了說服自己的理由,解縉隨即奉上《虎彪圖》,看著圖中解縉的題詞:“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朱棣深受震動,最終做出了太子的人選。
解縉的恩寵無加,讓他有機會為朱棣立嗣提供意見,但這也是解縉最後的風光巔峰。太子黨的身份已經套在他的身上,這對疑心甚重的朱棣而言就是巨大的威脅。隨後朱棣以解縉“廷試讀卷不公”為由,降職處罰,將他貶為廣西布政司右參議。可是文人的毛病就在於為天下蒼生而直言,為社稷穩定而不顧,完全沒在乎天子的感受。
立太子之後,朱棣有感對於朱高煦的補償,將其封地於雲南,按照大明朝的規矩,藩王是需要在封地受限,沒皇帝旨意不得越境,但是朱高煦並未去到雲南,而是駐紮在京城,朱棣卻並沒有任何舉動來制止朱高煦的行為,反而同意朱高煦請求,將其兒子派到南京任職,就地監視監國太子朱高熾。
解縉為此再次上書進諫道:“此是啟爭也,不可。”朱棣不由得大怒,這個解縉,降職了還來管我們的家事,眼中只有太子,哪還有皇帝?於是一道聖旨,將解縉貶出國境,發配到越南去了。
永樂八年,解縉獲得了一次機會,上京城面聖述職,可到了京城沒看見朱棣,永樂帝去邊疆打仗去了。見不著皇帝,那就回去得了,誰知解縉腦子突然像是壞掉了,他去覲見太子朱高熾了。
臣子私會太子,這在朱棣看來是大事,不軌之心暴露無疑,最壞的情況是這件事是朱高煦向朱棣彙報的,那麼添油加醋、火上澆油的情節無以復加。
朱棣為此勃然大怒,他要借這個機會滅滅太子黨的威風,於是解縉被捕下獄,一大批跟隨太子的官員遭到嚴厲處罰,內閣成員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一時間太子朱高熾成為了孤家寡人,沒有誰敢跟太子糾纏在一起了。
朱高熾呢,不聞不問,不急不躁,還是那副憨樣,還是那份小心,更為主要的是,他表現出來的一直是那份仁義,那種厚道,就是這樣,文臣武將卻將心與之靠得更近,因為他們需要的就是一位仁義之君。
一代文宗解縉自從被捕入獄,就一直在獄中關押,永樂十三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朱棣上報獄中關押囚犯名單,朱棣看到了解縉的名字,不由得眉頭一皺,問到:“怎麼解縉還活著呢?”
幾天之後,紀綱在獄中找到解縉,藉著一起喝酒的機會將解縉灌醉後,將其拖到戶外,埋於冰雪之中,解縉活活凍死。
兩代大文豪方孝孺、解縉最後都死於朱棣之手,文人再豪,終究也只是帝王的棋子而已。後來人們將罪過全部算在紀綱手上,也算是冤枉吧,因為朱棣不下旨,誰都不敢殺解縉啊!
朱高熾怎麼辦?縱有千萬種想法,他也不能表露出來,他只有忍,告誡自己不要犯錯,等著別人犯錯,因為他已經是太子,蠢蠢欲動的只能是想當太子而沒能當上太子的人。
永樂十四年,朱棣在北京視察都城建設情況之時,朱高煦在南京私募兵士數千,使用只能皇帝使用的器皿,陰謀叛亂,大肆攪亂京城。朱棣回南京後大怒,逮捕朱高煦,押入監牢,並且準備廢朱高煦王命,黜為庶民。朱高熾站了出來,他為二弟辯解,即使他知道這是一個將他最大的敵人消滅的機會。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病重,護衛指揮使孟賢和前衛指揮使彭旭在朱高燧指使下,偽造遺詔,準備將朱棣毒死,廢除太子朱高熾。之後陰謀敗露,面對朱棣的雷霆審問,朱高燧嚇得一句話都不敢說。這時朱高熾站了出來,極力為其三第辯解。在朱高熾的努力勸說下,朱棣留了朱高燧一命,將其他相關人等盡皆處死。
對反對自己的兄弟仍然如此仁愛,那臣子們就更不用說了,自然大臣們對這個未來的皇帝充滿了信心和偏袒。解縉為他被活埋冰雪之中,大理寺右丞耿通為他遭受“寸磔”之刑,楊溥、黃淮為他坐牢十年,未改初衷。
朱高熾當監國太子二十年的時間裡,其實並無實權,朱棣雖然給了他這個名分,但是一不許任命重要官員,二不許對大事進行決策,三處處需要報朱棣知曉,與其說是朱棣關心國事,不如說是朱棣對太子的不滿和懷疑。
這種懷疑從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時起,就一直伴隨著朱棣,打心裡來說,朱棣對立朱高熾為皇位繼承人充滿了否定和不喜歡。
“忍”和“仁”是朱高熾二十年來化解各種危機的不二法門,因為確實沒辦法,因為朱高熾當太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功勞,他能做的一切就是盡心盡力的維持局面,等著弟弟們的犯錯。
當他被樹立成靶子時,他能做的就是別被人打中,擊垮,所以他處處小心,處處忍耐,他並不怕弟弟們的狂妄囂張、不怕大臣的暗語流言,他惟一需要擔心的就是朱棣,這個強權天下,不信眾生,喜怒無常的父皇。
1424年,朱棣最後一次征伐阿魯臺,他要將這位蒙古阿蘇特部首領徹底趕出邊境,他要為他的王國和子孫留下一片完整而乾淨的領土,阿魯臺逃了,朱棣卻沒有精力去找尋他了,朱棣老了,而且病重,他不得不下令班師回朝。
大軍到達榆木川時,朱棣終於支撐不住了,一代梟雄病逝於此,終年六十五歲。
接下來,關鍵的時刻來臨,朱棣的內侍馬雲連夜急召楊榮、金幼孜,向他們表明擁護太子朱高熾繼位的立場,於是三人密謀,暫不發喪,一切行程入常,禁止軍中所有人員的外出,封鎖住訊息,由楊榮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向太子彙報,並立即著手繼位事宜。
1424年八月二十五,朱高熾得知朱棣死訊,他立即和楊榮、楊士奇、蹇義商量如何防備住朱高煦反叛,並順利繼位,經過周密的安排和部署,控制住京城和應天,並派重兵看守住朱高煦後,頒佈朱棣遺詔:朱高熾繼承大統。
朱高熾繼位大典之時,文武百官按制行叩拜大禮,有秩序,有禮節的肅立於承天門下,遠遠的看著一個肥胖的身軀邁上獨一無二的皇帝寶座,當新皇用他那臃腫的屁股壓在寶座的那一刻,塵埃落定,仁義治國的明仁宗朱高熾君臨天下了。
朱高熾終是沒殺朱高煦,朱高熾確是仁慈,不僅僅沒殺這個能奪帝位的弟弟,還寬恕了建文帝朱允炆時期的舊臣。廢除了朱棣時期的許多嚴刑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