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在考試還沒開始,就總擔心自己考不過?或者工作稍有失誤,就徹夜輾轉難眠,擔心領導不認可自己?
戀人沒及時回覆資訊,就開始胡思亂想?遇到事情需要選擇,就左右為難,糾結很長時間?
如果是,那麼你很有可能陷入了“精神內耗”。
心理學上對“內耗”的解釋是:人在管理自我的時候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人就會處於一個內耗的狀態,長期如此會讓人覺得疲憊不堪。
實際上,這些看不見的情緒內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NO.1
“我好難過啊”
小果本來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子,可是自從上了大學,她開始變得格外消沉。以前那個陽光的女生,現在變得格外消沉。
她說:“每天上課下課吃飯,生活節奏並不快,但才兩個月,她就感覺特別累,內心充滿了焦慮、猶豫、糾結、自責。”
原來自從她上了大學以後家裡的長輩常常和她唸叨要多考證,好好學習,所以她列下了“大學必考證書”清單。
可是真正地落實到行動上時,她卻總是在擔憂:“我害怕我過不了四六級,我擔心我跟不上期末的複習”。
在自我激勵與自我否定這兩種情緒的交織下,儘管她以不錯的成績通過了四級考試,但她並沒有覺得很快樂。
當剛剛為取得成績感到自信和榮譽感時,“你還有六級考試、計算機二級考試,這才只是開始”的想法又將這開花的小火苗熄滅了,小果便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場戰鬥中去。
看著一天比一天沉悶的小果,小果的老師找她進行了一場談心。欣慰的是小果在這場談話後,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可我們卻在某天發現她清單上的“必考證書”變少了。
小果笑著說:“之前想得多,考慮的也多,老師建議我先完成一些適合自己現狀的目標再考慮其他。
我試著這麼做了一學期發現人的精力確實是有限的,當我可以專注地放在一件事情上真的太快樂了。”
每次想要去嘗試新的挑戰的時候,腦子裡浮現的都是對負面後果的設想。過度聚焦負面資訊,會使自己不斷沉溺於對負面問題的思索中,而不嘗試做任何解決問題的行動。
個人情緒的產生,更多的是來自於自身的信念,試著把“我害怕我不行”換成“我相信我可以”,生活可能截然不同。
NO.2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是不放過自己
婷婷是個文靜而又充滿書香氣的女生,在一次宿舍茶話會上,說到了最讓自己覺得難忘的童年經歷時。
她說到:“小時候別的小朋友練字,媽媽也逼著我練字,描字帖,我一張一張地描,描了不知多少頁,可是字還是寫不好。
但是為了做家長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描,一次比一次好。後來上學就下意識地告訴自己一定要比別人優秀,事事較真,可是現在這種潛意識的心理讓我真的好累。”
薩特的小說《牆》裡說過:
“人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內耗的事情。”
每一個人都想成為野獸,卻因為內心的考量,活得束縛又艱難。
學會接納自己,扔掉完美人設的標籤,是減少內耗的開始。
當我們不再去討好所有人,不再鞭策自己做到完美的時候,才會活得更自由。
我們是生活的創造者,而不是被動適應者。
NO.3
停止胡思亂想,擁有“反內耗”能量
作為婷婷的好友潘潘就時常開解婷婷,大家都覺得潘潘很少有負面情緒,潘潘本人也認為他是個“樂天派”,他的口頭禪就是:別想那麼多嘛。
他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那麼多如果啊,要不然啊,如果這件事我想做好,那我只會想去怎麼做好,不會想著我完不成這件事了怎麼辦,我覺得時間浪費在擔憂未來上還不如去動起來!”
潘潘告訴我們:“行動力,是解決自我內耗的關鍵”
開始健身,想練出身人魚線、馬甲線,但堅持鍛鍊了兩天就想把健身教練拉黑,嘆一口氣:這太難了。
開始學習英語,想著精通一門外語,結果幾個月過去了單詞還只記得abandon,嘆兩口氣:我好累啊。
開始讀書,想做一個充滿知識的人,結果要麼浮躁地看不進書,要麼看了跟沒看一樣,嘆三口氣:我不適合讀書。
歐·梅雷迪思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的行動就是我們的最後審判人。”
如果你沒法從自己當下所做的事中,獲得足夠的愉悅、活力和成就感,便失去了動力甚至產生自我否定。
如果反之,繼續堅持健身,身材的確變好了,生活也變得開心了;繼續堅持讀書,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無所不談。
你還會覺得自己不行嗎?
生活中我們大可以用直線思維去看待問題,不為荒誕而活,為自己而活。
願我們都能減少精神內耗,始終相信人間值得。
來源:青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