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即便是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吃穿住行,為人處世的不同智慧,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看似簡單的每一件事,卻也必須要帶著一定的智慧去對待。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這樣為人處世,活得輕鬆自在。
01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懂得取捨。
越是懂得減少慾望,越能夠活得通透,活出幸福人生。
慾望是無止境的,名利追逐越多,步履變得越蹣跚。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是,曾國藩的一生都在做減法。
他因患有面板病,一旦發作就會生不如死,這讓他一生遠離菸酒和辛辣的食物。
生活上的需求減少,對他的事業頗有啟迪。
因為“守孝三年”的傳統規則,曾國藩每次守孝期間,都能斬斷事業上的全部慾望,安心待在家裡。
也正是如此,讓曾國藩在承擔越來越繁重的工作時,從不曾有過多的慾望需求,而是勵精圖治,開創出晚清的一段盛世美景。
貪圖慾望是追逐禍害的快馬,而減少慾望則是人生灑脫的法寶。
越是懂得減少各種不切實際的慾望,越是能夠瀟灑前行。
《孟子·告子上》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我們不能這也想要那也想要,總要在權衡利弊之後,敢於捨棄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
電影《臥虎藏龍》中說道:“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開啟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生活有陽光雨露,有陰霾蕭瑟,日子有好,也有壞。
灰塵落在身上,輕輕拂去就好,如果蹲下來哭,只會阻礙了前行的腳步。
看過一個小故事。
寺院裡有兩株梔子花,每到盛開之時,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然而,今年有一株梔子花只開了一半,葉子也悄悄地開始泛黃,呈現出枯萎的跡象。
小和尚發現後,十分焦急。
師父卻安慰他說:“沒事的,可以救活,去拿一把剪刀過來。”
但是,小和尚一聽要拿剪刀,十分不情願。
這梔子花可是他花了很多心血的寶貝,他不捨得剪掉它的枝丫。
見他執迷不悟,師父便和他解釋了其中的緣由。
原來開花的時候,需要足夠的營養,而多餘的枝條會吸收部分的營養。
這時候,如果不把多餘的枝條剪掉,過不了幾天,花就會因為營養跟不上而枯萎死掉。
師父彎下腰,撥弄著枝條,對小和尚說:“你看,這些都是多餘的,剪掉便是。”
果然,幾天後,泛黃的葉子又開始慢慢變綠,僅存的幾根枝條上,花朵也相繼綻放了。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煩惱都源於不懂取捨,有舍方有得,不捨則不得。
人生其實就像種花一樣,修剪掉多餘的枝丫,才能更加繁茂。
懂得捨棄,最後修建出來的花枝,就是你想要的人生的樣子。
越是揹負太多的慾望,越是容易迷失自己。
通往未來的路上,懂得給自己做減法,我們才能一身輕鬆,步履輕盈地繼續向前走。
02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及時清零,空杯以對。
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階段,也是新的開始,在這之前,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將自己清零。
清零,不是抹去曾經的一切,而是剔除無用的東西,讓自己輕裝上陣,迎接新的生活。
生命剛開始時,就像一個空杯。
人生,不過是往杯子裡放東西的過程。
但杯子總有滿的時候,當人生的水杯滿了,不如將人生水杯中的痛苦與悲傷、失落與不安悉數倒出。
一天,當地一位名人特地來向一位大師問禪,禪師的徒弟接待時,他態度很是傲慢。大師默默無語,還是以茶相待。他將茶水注入來訪者的杯子,杯子滿了還是不停地倒。
名人急了,說:“已經滿了,不用倒了!”
大師看著他說:“你就像這隻杯子,裡面裝滿了自己的看法、想法,如果你不先清空,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聽完名人對自己的態度羞愧不已。
這就是空杯心態。
要知道過滿則溢,溢則傾,傾則虧覆,我們總是什麼都想要,在不斷往生活中新增新的內容時,還將過去揹負在身上,只會不堪重負。
人的心靈就像一個容器,時間長了裡面難免會有沉渣。隔段時間清理自己一次,才會讓自己的心靈裝進更多的東西。
懂得及時清零的人,生活才會更有質感。
有個朋友,不管去多遠的地方旅行,都只背一個包,他說帶的東西少了,去哪都方便,更能享受輕鬆前行的快樂。
其實我算是那種不具備隨時清零能力的人,總覺得什麼都得留下來。有一天電腦出了問題,拿去店裡修,因為電腦很卡,花了很長時間才打開。
師傅看了我的文件,說我存的東西太多,要學著隨時清零,將那些重複的檔案、圖片,過期的軟體刪掉,才能加快電腦的執行。
和電腦一樣,每次搬家,都會清理出來一堆毫無用處的瓶瓶罐罐、破銅爛鐵,都不知道什麼時候留下的。家裡的儲藏間總是被塞滿,以前總是埋怨是空間太小了,其實是自己不會隨時清零。
當保留的東西越少的時候,越明白什麼是自己真正在乎的。把過去的不愉快清零,才會明白重要的是現在;把獲得的成就清零,才能避免停滯不前。
很多時候,打敗一個人的是做出成績後,不思進取的心態。
時代瞬息萬變,所有人都在進步。你若只顧抱著過往榮耀,躺在上面吃老本,總有一天,就會被社會淘汰。
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在成就上及時按下歸零鍵,將邁出的每一步,都當作是第一步。如此,新的成功,就會在前方向他招手。
及時將過去的輝煌“清零”,不是說抹滅過去的成績,而是將成績化為不斷努力的階梯,站在過去的成績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做得更好。
若是不願意將曾經的成績“清零”,而是抱著它沾沾自喜,樂享其成,那麼就會像龜兔賽跑裡的兔子,總有一天會被後來者遠遠甩在身後。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及時地在曾經的成就上按下歸零鍵。
莎士比亞曾說:“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不管你是志得意滿,還是沮喪不安,它們都已過去,新的篇章即將開始。
你只有,不被過去束縛,無論何時都敢於清零,學會從現在開始,才會獲得無限可能。當清零成為一種常態,不斷讓自己重新起航,那麼,你一定能夠披荊斬棘,不斷前行達到想去的地方。
03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拒絕。
生活中,有人總是因為抹不開情面,因為不好意思拒絕,於是應承下各種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最後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給自己增添煩很多心事。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書中的主人公大庭葉藏從出生開始就卑微小心地迎合著所有人,用盡心思博取大家的歡心,竭盡全力想要融入社會,渴望理解,渴望認同,但最終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成為真正的“人間失格”。
太宰治描繪了很多人內心裡隱秘的想法。有的時候,我們不敢拒絕,只是因為害怕而已。
生活中,你從不直接招惹、得罪別人,也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甚至在對方還沒要求你之前你就把別人的活兒攬了過來。雖然可以增加別人對你的好感度,但久而久之總會給人一副“老好人”的印象。
你一直迎合,從來不懂拒絕,可是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是什麼原因讓你很難把“不”說出口?
習慣了取悅別人,便羞於拒絕。
為什麼那麼難以拒絕,有的時候是你想做一個別人眼中的好人,有的時候是你不能自已做主,總想依賴別人做決定;還有的時候是你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越是不懂拒絕,你的生活就越辛苦。
長期違逆自身意志,去做違心的事情,這種壓力不斷累積,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進而產生情緒效應,傳染給自己身邊的人。
老好人不好當,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傷害的只有自己。
我們要懂得,幫助別人是情分,不幫才是本分。沒有什麼事情是天經地義的,當我們開口拒絕時,不必愧疚難過,因為那本來就是我們的權利。
那些老好人花光自己的時間精力,以為會感動全世界,卻只能感動自己。
直接而乾脆地說“不”,生活中才不會有那麼多煩心事了。
為人處事,懂得拒絕,方能從容。
懂得拒絕的人,都活得清醒而坦然。
懂得拒絕,人生才更自在清淨。
就像啟功先生那樣。
身為著名的書法家和國學大師,他每天都會接待很多人的拜訪。
有一次他身體不適,為了不被訪客打擾,於是在門口貼了一張紙條:“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
前去的訪客一看,立刻就明白了,會心一笑之後,自然都安靜地離開了。
還有一次,某知名畫商要向啟功索求作品,在門口把他堵了個正著。啟功先生沒有冷臉相對,而是笑眯眯地問畫商:“請問有何貴幹?”
畫家隨口答:“我來看看您啊。”
啟功走到他的面前,身體轉了兩圈,還把腳抬了起來,讓畫商欣賞了個夠。
然後繼續笑眯眯地說:“看完了,請回吧!”畫商雖然無奈,也只好苦笑著離開。
在確實不便的時候,乾脆地拒絕,往往是最有效、最正確的處理方式。
《紅樓夢》第三回裡,林黛玉拜見母舅賈赦,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飯。
林黛玉笑回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
語氣婉轉謙和,邢夫人聽了,表示理解,連笑道:“這倒是了。”
於是林黛玉告辭。
三毛曾說:“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早就預備好了答案。”
很多時候,如果一口答應下來,別人會察覺不到你的為難,以為這是件小事情;不拖泥帶水、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會讓別人更直接明白你的難處,也能讓自己從人情世故的捆綁中解脫出來。
不用過分擔心冒犯到別人,乾脆地拒絕,不是傲慢,恰恰是最好的尊重。
面對別人的請求,要量力而行,有條件答應,沒有條件,不妨乾脆拒絕。
學會拒絕,遠比學會接受更重要。
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絕,做不到的事不要勉強,要學會拒絕。
每一種井井有條的人生,都是靠拒絕一些事情得來的。
看清自我的需求和意願,大膽地對一些人和事說“不”,你的人生才更輕鬆。
懂得拒絕的人,人生才能活得不糾結。學會拒絕的人,生活才能過得輕鬆。
直接的拒絕要比虛偽的承諾更靠譜,認清自我的能力,坦然處之,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給予自己體面。
懂得拒絕,不當一個毫無底線的老好人,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