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說過:“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這個只活到31歲便英年早逝的女人,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人生痛苦和不幸,才有如此的人生感悟呢?
其實,蕭紅的人生經歷,可以用1個女人和6個男人的故事來概括。
1911年6月1日,蕭紅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城內龍王廟路南的張家大院,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5年後,外祖父將蕭紅學名改為張乃瑩。
1.父親的冷酷無情,讓她用一生治癒童年
蕭紅出生那天,恰逢農曆五月初五。她那早年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範學堂、接受新式教育的父親張廷舉,卻有著極為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古人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端午是惡日,張廷舉也不例外。他覺得,蕭紅的出生不吉利,給整個家族帶來晦氣。蕭紅偏偏還是個女孩,張廷舉偏偏又重男輕女。因此,儘管蕭紅是張家的第一個孩子,卻沒有享受到該享受到的寵溺。父親不喜歡她,甚至當玩耍過後的蕭紅蹦蹦跳跳地進屋,張廷舉看著不順眼,飛起一腳差點兒將她踢進灶膛。
祖母也討厭她。生氣時,祖母拿繡花針扎蕭紅的手指肚。此時,蕭紅感到的不是疼,是怕,怕得不敢哭出聲。
更為不幸的是,在蕭紅9歲那年,她的親生母親便去世了。其實,生母受父親的影響,也不喜歡蕭紅。很快,繼母進門,蕭紅連一絲母愛都享受不到了。
父親的冷酷無情,讓蕭紅更加任性、自我,一生都在顛簸流離中追尋愛、依靠與溫暖。
2.祖父的仁慈溫和,使她感受過短暫的幸福
幸好,蕭紅的童年還有慈祥的祖父。
祖父張維禎非常喜愛這個長孫女,經常帶蕭紅到後花園玩耍,帶她除草澆菜,陪她摘花追蝶,邀她沐風賞月,教她吟誦詩書。這一切一切,都深深地印在蕭紅的心裡,當她離家出走流落街頭、飢寒交迫、追愛不得時,成了她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溫暖的回憶。在蕭紅眼裡,祖父是擎天柱,是雨中傘,包容她、呵護她,把能給她的童年的溫暖和幸福都給她。
1929年,祖父去世。自此,蕭紅失去了這個大家庭中的唯一的依靠。
3.未婚夫的自私懦弱,帶給她落魄無助
蕭紅17歲時,在家人的安排下與汪恩甲訂婚。汪出身不錯,自己是一名小學老師,哥哥是教育局的官員,父親是軍隊將領。汪長得也帥,關鍵當時還挺上進,訂婚後便辭去教職,到哈爾濱進大學預科班深造。
初中畢業後,蕭紅也想著去深造,想去北平念高中,但張家反對,汪家也不同意。兩家人都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何況蕭紅已經唸完初中,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蕭紅很任性,乾脆與一個表兄共同出走到達北平。兩家施壓,張家斷絕經濟來源,沒多久,蕭紅被迫返回哈爾濱。等待蕭紅的,是被家人軟禁。近7個月後, 20歲的蕭紅從家裡逃了出來,那時是1931年10月。10月的哈爾濱,氣候已進初冬,冷就一個字。蕭紅在飢寒交迫中流浪,流浪中找到了汪恩甲。一對兒冤家開始在旅館同居。倆人很快坐吃山空,便向旅館老闆賒賬。要命的是,蕭紅很快就懷孕了。“一家三口”欠下很多錢,蕭紅懷孕7個多月時的某一天,汪恩甲藉口回家籌錢,便“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4.蕭軍的大男子主義,將她推向另一個男人的懷抱
汪恩甲玩失蹤以後,萬念俱灰的蕭紅給報社寫信,訴說自己的人生遭遇。報社便派一名編輯前往旅館一探究竟。這名編輯就是蕭軍(原名劉鴻琳)。蕭軍到達現場,認為身挺大肚、臉色蒼白、心思細膩的蕭紅有一種別樣的美。但是,蕭軍也沒錢將蕭紅解救出來。幸好,連日大雨,江水氾濫,旅館被泡,老闆逃命,蕭軍划船而至,找到蕭紅,蕭紅才終獲自由。
很快,蕭紅生下一個女兒。沒有感受到家庭溫情的蕭紅對自己的親生骨肉也沒有溫情,整整6天她沒有看女兒一眼,更沒有喂女兒一口奶儘管奶水打溼衣衫。很快,蕭紅唯一的後代便被送人了。
二蕭因為都愛好文學、都有流落街頭的境遇而有共同的語言。蕭紅出院後,倆人開始同居,那一年,是1932年。
蕭軍沒有固定收入,倆人的生活是相當清苦的,清苦到共有一件羊絨衫。但倆人的精神世界卻很富足,富足到連散步也甜蜜。在蕭軍的指引下,蕭紅開始文學創作。讓二人真正揚名的,是蕭紅的《生死場》和蕭軍的《八月的鄉村》。
能共苦不能同甘,曾散盡了多少緣分!二蕭也不例外。文壇站住了腳,生活穩定了,敢情卻出現危機了。蕭紅有才氣和靈氣,蕭軍單靠勤奮寫作,這讓蕭軍很沒面子。蕭軍大男子主義,家暴日甚,蕭紅也還能忍。當蕭軍出軌有夫之婦,當抗日戰爭爆發,當蕭軍覺得蕭紅無論如何離不開他,當蕭紅真的離開時,一切都無法挽回了。那一年,是1938年。
5.魯迅的提攜欣賞,暫時溫暖她受傷的心房
二蕭在文學上嶄露頭角,全靠魯迅的提攜。作為文壇上的闖將,二蕭在創作完《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後,冒昧地給文壇精神領袖魯迅寫信。信中,劉鴻霖首次用筆名“蕭軍”。魯迅一是扶持,二是欣賞,親自為《生死場》作序,利用自己的影響,將兩部小說再加上葉紫的《豐收》一併收入自己主持的“奴隸叢書”,於1935年7月在上海出版。當時,“蕭紅”這一筆名被首次使用。
早在1934年10月,魯迅就邀請二蕭來上海。在上海期間,二蕭感情不和,於是有一段時間,蕭紅幾乎天天下午到魯迅家做客。魯迅從美學角度出發,會評價蕭紅的穿搭。蕭紅如孩子般的嬌憨 ,亦帶給魯迅繁忙工作中的歡樂。
6.端木蕻良的憐惜,帶給她短暫的安穩
1938年,二蕭終究分手了,當時,蕭紅懷著的,是蕭軍的孩子。
與蕭紅一樣,端木蕻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屬於“東北作家群”,《科爾沁旗草原》是他的代表作。他的細膩的文風像蕭紅。端木本名曹京平,和二蕭因文學相識、交往。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的他與蕭軍魯莽、豪放的野氣截然不同,他文氣十足,文學修養極好,生活中也文質彬彬。他對蕭紅的文學才情很是欣賞,也對遭遇蕭軍家暴的蕭紅非常同情。
二蕭分手後,端木與蕭紅相處的機會多了起來,經歷各種波折的結果是,決定娶她。當時,蕭紅懷有五個月的身孕,孩子的父親是蕭軍。
蕭紅想打胎,顯然是來不及了。端木不以為意,還在武漢給了蕭紅一個婚禮,這在汪恩甲和蕭軍那裡是絕對沒有的。
婚後不久,日軍大舉進攻武漢,端木和蕭紅決定前往重慶。經歷重重險阻到達重慶後,蕭紅生下一個男孩——她和蕭軍的兒子。三天後,孩子夭折。
1939年,日軍敵機對轟炸重慶。為了安全,端木和蕭紅離開重慶最終於1940年1月底來到香港。在香港的兩年間,蕭紅著述頗豐,寫出了佳作《呼蘭河傳》《馬伯樂》和《小城三月》。端木也有作品問世。倆人生活相對穩定,感情上也相對穩定,否則不能潛心寫作。可惜,天妒英才,蕭紅的哮喘病被香港庸醫誤診而錯開刀,致使蕭紅無法進食而身體迅速衰弱。1942年1月22日,蕭紅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年僅31歲。臨終前,她說:“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當時日寇鐵蹄踐踏香港,蕭紅被火化後,端木冒死想法取得蕭紅骨灰。骨灰盒難買,便到古董店買來倆瓶子。後又冒著生命危險爬過山路,捧著骨灰瓶到達淺水灣,用手和石頭挖地,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妻子。
有文章說,端木無情無義,兩度拋棄過蕭紅。其實,有史料和採訪證明,端木始終沒有過。其中的是非功過,再提及沒有什麼意義了。倒是蕭紅的命運,每每提及,禁不住令人唏噓。
她本是個任性活潑的女孩兒,家庭的封建與專制讓她更加任性。她本就是戰亂年代柔弱的女子,想找個愛人做依靠乃至終老也是沒有錯的,錯的是遇人不淑,錯在她是一個女性,錯在她生活在舊的時代。她的理想生活圖景,正如她和端木婚禮上的感言:“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