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家長朋友聊天時,說起孩子們在學校的人際交往問題,比如:
孩子到了學校之後不適應,一直沒交到新朋友,很失落;
新分班之後原來的朋友不跟他玩了,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
班上經常有同學跟孩子鬧矛盾,他也不知道為什麼……
人際交往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力,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生活,也會影響到學習。你知道嗎,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跟他感統能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觸覺發展不足,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感覺的輸入,他的神經通路才能不斷建立,優質的腦網路才能不斷地產生連結、強化。
這樣孩子才能準確接受外界的資訊,並透過大腦下發指令,讓身體做出恰當的適應性反應。
而觸覺是孩子接受外界資訊重要的感覺通路之一,如果孩子是剖腹產、早產,或者在成長過程中,家長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觸覺刺激,就容易造成觸覺失調。
觸覺失調的一種型別是“觸覺遲鈍”,指的是面板的感受器敏感度低,接受外界資訊反應遲鈍,對環境變化的資訊察覺或整合能力不足。
這樣的孩子會感知不到自己的身體在哪裡,所以需要透過不停地接觸、觸控、碰撞去刺激觸覺,於是就容易出現咬人、打人、到處摸來摸去等行為了。久而久之,也就影響了孩子的人際交往。
本體覺發育不良,影響社交自信
簡單理解,本體覺就是讓我們靈活控制自己身體各部分的感覺,是自信心和創造力的根源。
本體覺的發展,與觸覺和前庭覺的發育息息相關,這三大感覺系統的發育,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如果孩子從小缺乏跳躍類、平衡類、節奏類、協調類等大動作的訓練,或者在捏、擰、夾、扣等精細動作方面練習不足,也都造成孩子本體覺失調。
等孩子長大後,就容易存在學不會拍球、打球、跳繩、跳操、跳舞等行為,在集體遊戲中總是拖後腿或者是出錯,被排斥在外。
時間一長就會受到打擊,變得自卑敏感,不願意再去主動參加孩子們的遊戲了。
家長包辦代替,阻礙語言發展
社交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溝通,因此孩子的語言能力成了社交的主要工具。
如果孩子存在表達不清、說話口吃、大舌頭等表現, 都可能會讓孩子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嫌棄和冷眼。孩子自然就會變得委屈和害怕,不願意再融於集體。
而語言能力的發展,與視覺、聽覺等方面密切相關。孩子只有先聽到了準確的資訊(聽到媽媽說話),看到了恰當的物體(看到媽媽說的東西),孩子才可能發展出準確的語言。
另外,不恰當的養育方式,也會阻礙孩子語言的發展。比如家長過分溺愛,平時吃流食太多,導致孩子口腔肌肉鍛鍊不夠,語言清晰度就會受到影響。
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呢?不同的情況,我們要不同對待。
有攻擊行為——進行觸覺訓練
觸覺遲鈍的孩子,喜歡透過觸碰別人的方式來獲取觸覺的刺激,但由於他們無法很好地控制力度,所以就變成了“打人”,影響人際交往。
對此,家長可以透過觸覺按摩、觸覺刷刷拭、大龍球按壓等工具,幫助孩子觸覺發展。
還可以讓孩子玩橡皮泥、捏麵糰、海洋球大作戰等遊戲,也能很好地改善觸覺遲鈍。
在生活中,家長可以稍微大力度地擁抱孩子,給孩子全方位的身體擠壓感受,既可以促進觸覺發展,又能培養親子情感。
表達能力欠缺——場景化練習
如果孩子會表達但不知道如何應對,家長可以透過場景化練習,培養孩子的應對能力。
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社交場景:簡單問好、衝突發生、道歉和好,過程中增加一些孩子在交往中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和孩子一起討論對策。
另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存在發音不清、大舌頭、愛流口水等問題,這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口肌訓練,才能更高效地改善了。
比如透過按摩口部肌肉,改善口腔敏感,或者透過棉棒、冰棒等教具,輔助口腔肌肉發展。
缺乏自信——本體覺訓練
本體覺訓練的方法有很多,一些動態的跳躍、奔跑、對抗性的遊戲,和一些靜態的捏、抓、穿、揪、撕等動作,都可以鍛鍊到本體覺。
家長可以帶孩子到戶外玩大滑板,找一個坡度小一些的斜坡,讓孩子趴在滑板上,雙手向前伸展滑下來。
斜度和速度感,可以統合身體的緊張性迷路反射,手部肩部同時收縮的動作,對本體感幫助很大。
由上而下的速度衝擊感,可以促進前庭神經和腦幹體系的活躍,從而促進感統能力的發展。
當然還可以玩游泳、羽毛球、踢毽子、跳繩的遊戲,都可以幫助孩子改善本體不良,培養自信心。
與人交往是孩子一生都將面對的議題,為人父母,我們既要做好引導者,又要做好榜樣,幫助孩子擁有真誠的友誼。
最後給大家附上一張0-7歲兒童各階段社交遊戲能力一覽表,讓育兒有理可依,有據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