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實現鄉村的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以往鄉村產業發展嘗試過諸如產業結構調整、規模化、專業化、高效農業等措施,但都沒有成為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的普遍有效措施。鄉村產業振興要發揮鄉村產業要素的整體優勢,必須研究產業要素之間的關係。在鄉村除了種植業、養殖業,還有鄉村手工業、鄉村服務業和鄉村文化產業等,共同構成產業興旺的基礎。就農業而言,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討論。一是產業鏈延伸,二是產業融合,三是產業功能的擴充套件。
一、產業鏈延伸
所謂農業產業鏈延伸是指農業向農業生產的產前、產後環節延伸。向產前延伸,包括農資的生產與經營環節。向產後延伸則涵蓋貯存、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按照經濟學觀點,農產品價格低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產業鏈太短,延長農業產業鏈,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充分享有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增值收益,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實際上,農業產業鏈延伸並不必然增加農民收入,更多的情景是減少中間環節增收更有效,如農產品直接從田間到餐桌,當地銷售,減少長途運輸,更符合農產品消費規律。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產業鏈延伸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可以產生多個分支,如糯稻生產,可以把糯稻加工成糯米,糯米再做成米酒或其他糯米制品,進入市場銷售,這是一個鏈條。同時,還可以衍生出稻田景觀、草編手工藝品、秸稈製作飼料發展養殖業等多種分支,形成類似“樹狀”的產業鏈結構,進而衍生出為產業鏈配套服務的相關產業。
二、產業融合
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在1996年提出要推進與農業相關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主張,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不僅從事種養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流通、銷售及觀光旅遊等二三產業,從而可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這是對產業融合的較早表述。我國學者把產業融合界定為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內容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產業融合的形式有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型別。所以,有學者把農業產業融合界定為與農業緊密相關的產業或者農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透過產業交叉和重組結合為一體的整合過程。其實,農業產業融合在鄉村有多種不同型別和層次的融合方式。首先,可以在農業內部不同農業型別之間實現融合,如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融合,形成有機迴圈農業,稻魚共作,立體農業等,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條件;其次,產業融合可以發生在農業產業鏈不同環節,既我們常說的一二三產融合,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其三,產業融合也可以體現在農業與非農業之間,如農業與藝術結合形成創意農業、稻田藝術,與旅遊結合形成旅遊農業,與網際網路結合形成網際網路農業等;其四,農業產業融合可以發生在農業與鄉村之間,農業與鄉村本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體現為農民生產與生活的融合、農產品與鄉村文化的融合等。產業興旺意義的農業產業融合只有發生在鄉村內部才有意義,產業融合發展的目的是讓農民獲得較以往更多的收益。這種收益可透過產業融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來實現,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旅遊等可以使因農業季節性而閒置的鄉村資產和要素得到充分和反覆的利用,進而給農民帶來收入。產業融合也有效縮短了農業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出現了供需一體化的傾向,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使農民獲益。
三、農業功能的擴充套件
農業多功能理論提出以後,利用、開發和拓展農業功能就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鄉村活力的熱點。我們總結了農業的五大功能:一是產品生產功能,這是農業的基本功能,產業興旺意義的農業生產以滿足當地消費需求為主,突出質量提升和結構最佳化,強調農產品的地域特色。二是農業生態功能,農業生產本來是生態的,對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調節氣候、防風固沙等均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為人們提供多種多樣的農業景觀。由於長期以來對農業生態功能以及農業文化的忽視,加之片面理解現代農業,導致了農業的面源汙染,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傳統迴圈農業理念中尋找智慧。三是農業的生活功能,農業生產不僅為生產者提供優質農產品,滿足其去貨幣化消費的需要,同時,農業勞動也是人們獲得情感寄託、滿足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徑,是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農業的文化功能,農業生產過程蘊含著豐富的農業文化,是很多傳統優秀文化的有效載體。傳統農耕經驗,耕作制度、優秀農耕文化遺產、鄉土知識以及現代農業科技知識,與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等一道可以成為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五是農業教化功能,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可以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獲得尊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智慧;體驗勞動的艱辛,養成尊重勞動成果的品質;農業生產過程也是培養誠實守信、耐力與忍耐力以及節儉品質的有效途徑。因此,農業被教育學家認為是全人培養的重要載體。
實際上,農業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其功能都可以得到擴充套件,與鄉村的各類產業要素實現融合,構成縱橫交錯的立體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