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親現象”——越來越多的90後,已經不和親戚往來
更多精彩請搜尋關注公眾號【鄉野閒廬】(lcg_5201917)
來源:九眼瞧
時間如奔箭,屈指又一年。春節拜年是沿襲千年的傳統規矩習俗。許多90後根本就沒有去拜訪親戚的計劃,他們也從不擔心要跟家裡的親戚來往。
如果不是血緣,有些親戚可能一輩子不用見幾次。
這種現象被稱為“斷親”,字面意思是親屬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聯絡。
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冷漠,讓我們不禁感慨。在中國社會日益嚴重的脫節現象背後,是90後不再把家視為“退路”。為什麼我們不再珍惜曾經是療傷港灣的“家”?三個原因你無法想象。
第一、不信任
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更信任那些經常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人。然而,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變化,使得親戚朋友之間很少相處。我們也沒有資格參與對方的生活,對對方沒有深入的瞭解。
兩代人之間很難建立情感上的聯絡,因為他們沒有血緣關係。
雙方都不熟悉,自然就會產生不信任。即使他們在節日聚會,他們會覺得他們消耗了時間和精力,沒有意義的事情會因此而消失。
第二、雙方沒有物質的交集
人是社會的產物。當社會運作方式發生變化時,人際關係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由於大家的貧富差距,年輕人聚集在經濟發達的地方,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通常與家鄉沒有太多的聯絡,也就是說沒有興趣交流。
如果一段關係要持續下去,它必須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同理心,或者有持久的興趣。如果兩者都不存在,這段關係就會看起來是存在的,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引起漣漪。
久而久之,就不會有接觸中斷。
第三、心理創傷
相比前兩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會比較深入,有些親戚為了自身利益有衝突,他們不能體諒彼此在彼此需要的時候理解,給予安慰,即使沒有前兩個條件,仍然可以維持一段關係,人畢竟是一種需要情感的物種。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中國親子模式有很多缺點。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是抱著“你是我生的,所以我對你有絕對的控制權”的態度。
這種不尊重的模式使許多人沒有歸屬感和對家的依戀。假期期間,許多人寧願呆在租來的房間裡看電視劇,也不願回家面對父母和親戚。當許多年輕人回到家,他們將面臨父母的指責和親戚的比較。他們不關心年輕人在外面是否過得好。生活有壓力嗎?
在他們看來,年輕人只是說說而已,只是獲得一定物質回報的搖錢樹,這是“離婚”現象的根源。人們天生就會權衡利弊。當一件事不再給個體帶來情感或物質上的好處時,個體就會失去去做這件事的動力。
在過去,道德制衡意味著許多人忍受著與親人之間痛苦的關係,但今天社會流動性的快速增長使得道德不可能約束個人行為。當然,沒有人願意維持這種脆弱的關係。
與前幾代人相比,90後更加自覺,強調“我”的重要性,不會為了一個好的場景而妥協。
如果你讓我不舒服我離你遠是很多人的風格。從這個角度來看,“分手”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所以個人消除不舒服的關係,努力管理高質量的關係。
當人們的需求不能互相滿足的時候,強制維護其實是一件很辛苦而且不划算的事情。相反,剔除那些不合得來的人,釋放你的能量去尋找合得來的靈魂,改善你們關係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有人說:“知心朋友,終身受用。”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家往往不是一個撤退的地方。當你處於最低點時,你所愛的人可能是壓力的來源。他們刻薄又傷人,但他們說這是為了你好。
我認識很多朋友,他們在生活中經歷困難時,有兩三個親密的朋友,而不是血親,給他們信心和鼓勵。
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段關係的質量不是由血統決定的,而是由性格、價值觀和社會地位決定的。
如果這些條件不符合,繼續這段關係只會給你的生活增加痛苦。
奧斯卡·王爾德說過:“自愛是浪漫生活的開始。”在某種程度上,“分手”是一種自愛,因為我們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把生命花在感覺糟糕上,我們就沒有時間去體驗真正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