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寄情”,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這一中國式道別驚豔世人。
就“折柳送別”環節,張藝謀表示,這個環節是自里約奧運會開始的規定動作,為了緬懷逝者。但對中國人來說,“柳”還有贈別的意涵。
對“柳”這一意象,中西方都不算陌生。楊柳青青,無論在東西方都是季節轉換,春天來了的意思。
在中國文化中,柳有驅鬼驅邪之功,也可用來表達少女之美,但常見的,還是藉由它來表達依依離別之意。
749年,李白漫遊金陵,與友人分別時,他寫了一首《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詩中所說的便是古人折柳贈別的習俗。
中國人常說:“迎客松,送客柳。”將楊柳這一意象用在各國選手即將離別中國之際的冬奧會閉幕式上,再合適不過。
這一意象,中國人自然懂得,那麼,外國人看得懂嗎?
其實,在西方文化中,“柳”(willow)也是常見的意象。與中國相同,它也有驅鬼驅邪之功,也有表達女性之美的作用。
除此之外,緬懷逝者,也是西方固有的“柳”的意涵。在西方的文藝作品中,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奧賽羅》《哈姆雷特》,都能看到“柳”的這個意涵的展示,它被用來表達“痛失所愛”或“被情人遺棄”的悲傷。英語習語中便有一句俗語:wear the willow。這是因為柳樹柔軟的樹枝下垂,使它看上去多愁善感,讓人感覺悲痛之故。從這點看,或許西方人更懂得閉幕式上“折柳送別”這一幕的意味。
當然,在現代英語中,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用柳條來表示悲傷了,對他們來說,這已經是一種稍顯陌生的表達方式,但“柳”這一意象,仍然是西方人的日常審美物件。東方式的“柳”,西方人也並不陌生。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美瓷器中開始流行東方式的“楊柳”圖案裝飾。
這種“楊柳式”圖案最初是透過貿易從中國進入英國的,隨著茶葉在英國上流社會的普及,“楊柳式”瓷盤的消費需求逐漸加大。後來,英國開始自己生產這種圖案瓷盤。有文獻記載,1790年左右,西方首次採用這種源於中國瓷器裝飾畫的圖樣。這種楊柳式的圖案場景很固定:一棵垂柳(weeping willow),一條船,還有橋、樹、塔、鴛鴦等。
他們甚至還為此附加了一箇中國式的故事:
河對岸的貧窮男子愛上了富家女,並帶其回家,行至橋中間的楊柳下,富人知道後大怒,乘船來追,私奔的二人在上天的幫助下,最後化作飛鳥飛去,過上快樂的生活。
“柳”在這裡的意涵非常隱晦,它被當作故事發生的背景看待,但同時它也有被“棒打鴛鴦”的悲傷之意,它的意涵還是西方式的。
西方人對楊柳的東方式表達,更為熟悉的可能是中譯英的詩《采薇》。詩詞中的楊柳有“送別/挽留”之意,源頭可追溯至這首詩。西方對《詩經》的翻譯可追溯至17世紀,1626年,比利時人用拉丁語翻譯了《詩經》,1698年,法國人馬若瑟翻譯了《詩經》中的8首詩歌,這8首詩歌后來兩度被翻譯成英文,英語讀者正是由此接觸到《詩經》。19世紀,理雅各翻譯了全本《詩經》。《詩經》漸漸成了關注中國文學的西方人的必讀書目之一。
在《采薇》一詩中,這樣寫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翻譯家許淵衝將它翻譯為:
When l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1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在這個翻譯中,楊柳的意涵,既是中國的,也是西方的。在這樣的早春天氣,在這樣的場合,熟悉中國文化的西方人,在看到柳枝飄揚的情形,“緬懷逝者”的同時,或許也會想到2500年前的他們熟悉的這首中國詩歌。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臧磊)
【編輯:符櫻】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