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底的一天,一場科學家從未見過的野火在日落時席捲了澳大利亞東部的桉樹林。通常野火會在夜間減弱,但大風、高溫和極度乾燥的空氣使這場野火升級為一場“火風暴”,將煙塵送入15公里高的大氣層。
這場浩劫讓科學家預見到人類未來所處的環境—— 一個被烈火徹夜炙烤的世界。這意味著,曾經在涼爽夜晚偶爾迸發的火星,在如今愈發溫暖、乾燥的晚上可能持續燃燒。
“這不僅像踩‘油門踏板’,而且連‘剎車’也失靈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野火學家Jennifer Balch說。
消防員通常依靠較溫和的夜間天氣——風速減慢、溫度下降、溼度上升,使野火“平息”。但Balch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瞭解叢林對反覆發生的大火的響應時,親身體驗了不平靜的一夜——在2007年一次旱災中,大火徹夜燃燒,而不是像往常那樣熄滅。
為了弄清上述趨勢在其他地方是否存在,Balch在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的幫助下,和美國的合作者將天氣資料與野火的衛星跟蹤資料相結合,以瞭解多年來夜間火災的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
研究人員觀察了大草原、熱帶叢林、常綠森林近8.2萬次夜間野火發生時的天氣狀況。他們關注到空氣溼度這個關鍵變數,並將其與給定溫度下可保持的溼度比較,得出的差距即為飽和水汽壓差。它可以很好地衡量草和松針的乾燥、易燃程度。他們首先分析確定了使火災在夜間無法持續的溼度和溫度組合極限,然後測量了上述生態系統中,天氣造成該地區溼度和溫度超過極限的頻率。
結果發現,在世界許多地方,“燃燒之夜”正在增加。從1979年到2020年,在易發生野火的生態系統中,可抑制野火持續燃燒的溫和夜晚平均每年減少5個(15%);在全球59%的易燃土地上,此類夜晚的數量也顯著下降。其中,此類夜晚數量減少最多的地方是中美洲、非洲、亞洲的草原以及澳大利亞的灌木叢。
與此同時,全球範圍的夜間野火程度正在加劇。研究人員發現,2003年至2020年間,從衛星影象計算出的特定年份夜間火災平均釋放的能量增加了7%。
但也有研究人員指出,夜間天氣波動是影響火災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唯一的,風速、燃燒物乾燥程度等也會產生影響。
上述發現無疑給消防人員帶來了挑戰。“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種全天候的消防模式。”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火災地理研究者David Bowman說。(徐銳)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