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焦點財經
為在動盪的市場環境中積極求生,房企不得不主動求變,頻向公司架構“動刀”。
據焦點財經統計,2021年,房地產行業先後有萬科、華潤置地、龍湖、世茂、新城控股、榮盛發展等超30家房企進行了架構調整,以期更加積極的適應組織和市場的發展。
2022年開年,包括融創、世茂、陽光城、中南置地、中梁控股、建業地產、建發、萬達等在內的房企再主動開啟了一輪以裁撤區域公司、縮小管理半徑為方向的組織架構調整。
中指院總結認為,近期房企的組織架構調整可被細分為兩個方向。其一,以輕總部、調區域為特徵的組織結構最佳化,打造高效組織。其二,以業務最佳化為核心的組織架構調整,支援重點業務發展,提升管理效能。
在“輕總部”方面,繼2020年萬科將總部規模降至約150人後,2021年3月,旭輝也提出了“小總部、強區域、輕一線”策略。同年6月,華潤置地更是明確提出總部職能能減則減,以打造“敏捷、高效、精幹、活力”的組織。
“這些舉措是房企對總部職能進行精簡,將總部定位為戰略平臺,進而以精幹扁平化模式引領企業發展”,中指院稱。
在“調區域”方面,2021年1月,世茂集團曾對不少區域進行了合併,考核標準也由以往的考核規模轉為了考核利潤。7月,金輝將原華南區域拆分為珠三角區域和東南區域。今年2月,融創則將原有的七大區域調為了九大區域,新成立了西北區域,管理陝西、山西、甘肅、寧夏四省;分拆西南區域為成渝區域、雲貴區域,管理四川及重慶、雲南及貴州;同時將廣西併入了華南區域。
“房企合併、拆分等調整區域架構的行為,旨在最佳化區域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一方面,透過區域合併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強勢組織;另一方面,透過區域拆分佈局加強區域優勢,強化重點區域深耕”,中指院稱。
這其中,較為典型的當屬融創和金輝。比如,近期被融創分拆的西南區域就是公司的業績重鎮,該區域內的5省28城在集團的業績貢獻約達20%左右。成渝經濟圈亦是繼長三角、大灣區後,在集團內部較有發展潛力的集中區域。
業內認為,融創西南區域重資產文旅專案較多,此前其斥資153億元收入的環球融創會展文旅集團就在該區域。促進西南區域深耕,刺激業績增長,盤活資產許或也是融創對該區域進行分拆的重要原因。
金輝也是如此。此前對於區域調整,金輝曾表示,新成立珠三角區域,表明了公司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視和決心。福州所在地,原華南區域總部,變更為東南區域總部,有助於進一步執行區域深耕戰略,鞏固公司在大本營福建的市場佔有率,並拓展周邊省份,擴大金輝版圖。
據金輝2020年財報顯示,該年,金輝合共錄得的343.8億元營收中,有79.2億元來自華南區域的貢獻,排名六大區域第一位。2021上半年,金輝共收購了17宗土地,拿地總額達146.8億元,其中位於珠三角及東南區域的拿地佔比合共達到了28%。
“對於金輝而言,將華南區域細分為東南和珠三角區域後,有助於縮小區域管理半徑,進而充實佈局,貼近市場,提高經營質量”,業內分析稱。
調架構,支援重點業務發展
調整現有組織架構,進行架構最佳化、支援重點業務發展,也是房企頻對架構“動刀”的目的之一。
比如,2021年3月時,榮盛發展曾首次設立了“大灣區特區”,以完善“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三大業務佈局,並將原有的京津冀區域公司合併為了北京、天津兩個公司,同時成立了冀中公司。
“榮盛此舉體現出了企業緊跟國家戰略,最佳化佈局,組織架構調整向重點佈局區域傾斜的方向”,中指院稱。
同在該月,正榮地產也成立了營銷公司,形成了開創性的新組織。9月,碧桂園也宣佈品牌營銷子公司化,新成立品牌營銷公司。對於這些舉措,中指院認為,企業方的目的在於將營銷業務公司化,降低渠道成本。
不止於此,2021年1月,渝系房企金科還將商業、產業、文旅等業務的投資拓展與建設權下放給區域公司,同時在集團成立了產業、文商旅事業部來統管地方。3月,萬科成立萬科公寓管理公司、商業服務子公司。4月,新城控股則設立了康養事業中心。
進入下半年,雅居樂又在去年8月,將原房管集團、城市更新集團、商業集團等皆合併到了地產集團,形成了大地產集團,並期待形成平臺效應,繼續深化“一業為主,多元協同”的戰略模式。
“綜合來看,上述動作主要反映出,房企設立或獨立重點業務部門,強化重點業務發展的目的,及其進行業務合併,聚焦優勢行業的目的”,中指院稱。
主動“瘦身”,緩解流動性壓力
任何一項變革,都不可避免的帶來一番人事沉浮。因此,時下房企的組織架構調整,也被市場更多解讀出了“瘦身”及“裁員”的意味。
河南一哥建業地產就是“瘦身”房企中的一員。按照建業此前內部檔案所指,其將調整現行的“集團-業務集團-大區-城市公司-專案”五級管理,為“集團-城市公司/專業公司-專案公司”三級管理,直接取消業務集團和大區兩級。
業內人士測算指,若按上述調整執行,建業地產將最佳化掉超60%的崗位編制。不過,建業方面隨後就此進行了否認,稱具體方案還在籌備,裁員60%一事不符合事實。
“黑馬”中梁控股也是借架構調整“瘦身”的典型企業。中梁曾宣佈對三個部門進行調整,該三個部門合共涉及345名員工,包含控股集團總部148人、新基礎建設支撐集團164人,以及其他組織33人。其中,80餘人將擇優迴流,沒有明確落位的員工將按照人力部門通知及進度安排,依次辦理離職手續。
評論認為,中梁此舉意在剝離一些非地產業務,進而更好的聚焦地產主業,集中精力做好地產開發。以房企當前為保地產業務賣掉優質物業公司的情況來看,若中梁的創新業務不能實現盈利,或還需要地產輸血,選擇砍掉冗餘業務也是一種自保手段。
一系列的組織架構調整,折射出了當下房企的生存焦慮。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2021下半年以來,受政策調控及市場降溫影響,房企流動性承壓。
一方面,銷售端持續轉冷,百強房企操盤業績單月及累計同比持續下行;預售監管資金政策從嚴,房企回款速度放緩加劇資金鍊緊繃;此外,“三道紅線”的監管持續,也讓房企的降槓桿壓力長期存在。
另一方面,房企正迎來償債高峰。據克而瑞統計,2021年與2022年,其所監測的98家樣本房企即期債務規模分別為13.8萬億元和12.6萬億元,達近十年來的小高峰,1月、3月、4月和6月均為償債高峰。
“在此背景下,房企組織框架的收縮精簡,可以控制成本,‘節衣縮食’,將有限的資金更精準投放,是主動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緩解流動性壓力,‘勒緊腰帶’抵禦‘寒冬’的戰略選擇,”克而瑞稱。
克而瑞還指,精簡組織架構、合併部分割槽域、城市公司,剝離非必要業務,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縮短決策時間,提升管理效率。同時,精簡架構有利於權力下放,增加區域部門的自主權與靈活度。
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也對此說法表示贊同。她指出,當前房企的銷售額增速大幅放緩,致使企業人均效益持續下降。2019年至2021年,房企人均創利的降幅分別為5.9%、23.4%和42.6%,下降幅度逐漸擴大。
行業高速增長不在,為了保持效益,房企擴張性的組織架構有必要進行收縮,劉水稱。今年,尤其是上半年,由於市場尚未恢復、預期較弱,金融機構避險情緒仍然較重,不少房企銷售、回款、融資等方面的困難仍然存在,因而,企業的組織架構調整在所避免。
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則指出,如今,房地產行業過往不計成本拿地、開拓和佔領市場的模式已到拐點。隨著大眾“房地產信仰”的破滅,人們逐漸意識到,房地產行業也可能會出現降價,也有賣不動的時候。
“在這種環境下,房企最需要的模式和人才也發生了變化,其更加需要的是管理型人才,透過控制成本、幫企業渡過時下艱難。同時,透過集權的方式,整合資源,減少因粗礦發展導致的浪費”,安光勇稱。
其續指,預計再過一段時間,房地產行業會出現大量的併購,透過規模化效應,達到減少成本、處置不良資產的目的。要做到這一點,也需要透過集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