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陳偉納
編者按:2021年2月下旬,全國22個重點城市陸續推出"兩集中"土地出讓政策,這意味著土地市場的遊戲規則迎來"大洗牌",開發企業不僅面臨著資金的巨大壓力,更要為搶地的"決策"風險買單。過去一年,土地市場出現"前熱後冷"的趨勢,流拍、底價成交逐漸成為常態。
值此兩集中供地一週年之際,時代財經推出《集中供地週年考》專題,記錄這一政策下房企、土地市場及地產投拓人的變化。
隨著北京新年首場土拍結束,2022年集中供地的帷幕正式拉開。
上週,北京迎來今年第一批集中供地,出讓的18宗地塊裡僅有1宗流拍,剩餘17宗地塊中8宗以底價成交、9宗溢價成交,最終的總成交價為480.22億元。北京新年首場土拍的平穩落幕,似乎給2022年"土地兩集中"出讓開了個好頭。
一年前,在自然資源部提出的土地新規指導下,全國22個主要城市接連發布"土地兩集中政策",即集中釋出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且釋出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過3次。最終,2021年全國三批集中出讓土地成交金額分別為10542億元、6437億元、5601億元,拿地總額前高後低,房企的拿地意願也由激進轉為謹慎。
進入新的一年,北京率先開啟集中供地,福州、合肥等城市也緊隨其後釋出了出讓計劃。有專家指出,與去年後兩輪集中供地相比,此次北京土拍明顯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後續其他城市土拍市場也存在復甦可能,但整體恢復尚需時日。"
儘管北京此次土拍取得較好成績,但近半數地塊以底價成交,仍說明著當前的房地產行情並不理想。而梳理2021年三次全國性的集中供地,房企們紛紛收縮戰略,拿地規模和範圍都有了變化。
房企拿地經歷過山車,投拓人接連被裁
集中供地政策的初衷是為穩地價、規範土拍市場,但在第一輪集中供地中,房企仍在積極搶地,以重慶、無錫、廈門、南京為代表的城市依舊出現房企超高價拿地的現象。
資料顯示,重慶首輪集中供地土拍的平均溢價率達到39%,較2020年全年上漲31%,有地塊溢價率達到130%;無錫出讓的16宗地塊中,15宗達到最高限制地價;南京有地塊經過158輪競價,房企直接加價5.8億元觸頂。
首輪集中供地後,融創中國以超40幅地塊,拿地金額超700億元位列拿地榜第一位,其次為保利發展、華潤置地、招商蛇口和萬科等國企、央企。此外,卓越、融信等中小規模房企也在首輪集中供地中拿地超過百億元,其中,卓越在北京首輪集中供地中就以187億元拿下4宗地塊(3宗為聯合拿地),融信則在杭州首輪土拍中豪擲142億元收穫7宗地塊。
在經過第一輪集中供地後,有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沒有雄厚的資本根本不敢舉牌競價,為了搶到心儀地塊,大家真的都不惜一切代價。"
面對依舊火熱的土地市場,不少城市陸續對政策進行了調整,到了第二輪集中供地時,限地價成了所有試點城市的共識,溢價率的上限範圍控制在了15%內。
規則由寬鬆到收緊後,加上資金趨緊,房企們不再激進拿地。統計資料顯示,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22城的整體流拍率達到了60%,較上一次集中供地提升54%,同時,底價成交的地塊佔比達到了77%,整體溢價率僅4%。
從激進搶地到收縮戰線,克而瑞資料顯示,以50強房企為例,上半年整體投資金額為1.9萬億元,而下半年驟降至0.8萬億元,下半年投資力度降幅高達60%,進入四季度接近一半的50強房企沒有拿地。
時代財經梳理發現,此前曾積極參與深圳土拍的龍光、佳兆業等房企,從第二輪集中供地開始都低調起來,不再參與競拍。
一位房企投拓人員告訴時代財經,目前大型央企在土地市場相對積極,民營房企大多是收縮投資、節約開支,這個現象從去年第二輪集中供地就開始顯現,並且持續到現在。
同時,該投拓人員還表示,不僅民營房企在收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的國企、央企也在收縮,"雖然他們(小型國企、央企)沒有裁員,但是也不積極投拓了。"
土地投資收縮,房企的投拓部門規模逐漸減小,據時代財經瞭解,以世茂集團為例,區域的投拓崗位規模在去年下半年至少減少一半。
一位總部位於華東的top15房企區域投拓高層鄭元(化名)對時代財經稱,拿地收縮對投資人員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首先是組織架構上的精簡合併,對投資人員進行最佳化調整。此外,大部分未被最佳化的投資人員,工作重心也從招拍掛到收併購、勾地、代建等業務上轉移,"代建業務目前在房企裡還是比較多的,基本是投拓人員在做,主要是尋找可代建專案、溝通代建意向、談判代建條件、內部上會決策幾個方面的工作。"
鄭元指出,現在對投拓人員的要求是多專多能,整體來說工作壓力不小,但也會有上升空間。
另一位總部位於華東的top50房企區域投拓人趙城(化名)則沒有那麼幸運,他於2020年下半年離開原來供職的房企,"當時公司說我效益不好,實際是想裁員,我乾脆就提了離職。"隨後,趙城轉投一家外地房企在長三角成立的區域公司,負責長三角某城市的投拓工作,但沒過多久也因大環境不好被裁,"2021年下半年被裁的,後來那家房企在華東的投拓也差不多走光了。"
戰略收縮,更多城市將出現流拍
除拿地金額減少,2021年房企的土地佈局也由過往的對外擴張、全國鋪開到戰略收縮,房企們對城市的選擇更為集中。
據億翰智庫監測的16家典型房企拿地金額分佈,一線城市佔比由2020年的16.3%提升至19.3%,核心二線城市佔比由2020年的28.3%提升至33.1%,其餘能級城市的拿地金額佔比均有所下降。
從區域來看,成都、天津等具體城市以及杭州、南京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群,均是上述16家典型房企重點投資的區域,其中在杭州的拿地金額佔比提升36.2%、南京提升47.8%、天津則大幅增長170.7%。
克而瑞資料指出,2021年30強房企總投資金額中有41%用於22城集中供地,全國22城以外的其他城市合計吸金佔比僅有59%。此外,2021年,包括新城、美的、中梁、龍光、濱江等房企拿地城市的數量不超過6個,招商、旭輝、綠城、金茂等基本完成全國化佈局的房企拿地城市的數量也僅在7-13個之間。可見,不管是從企業層面,還是城市層面,市場集中度都將持續走高。
在鄭元看來,房企拿地收縮一方面是市場因素,下行嚴重,客戶購房態度轉變明顯;二是前兩年土地市場太過火熱,地價抬升太高;三是開發商資金有限,只能集中資金在更為安全的一二線城市,"例如揚州,今年很多房企都決定不再投了,類似的城市很多,今年如果態勢還無好轉,可能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會經歷流拍。"
他同時指出,最近市場有一些好轉訊號也不少,例如降低房貸利息,降低首付比例,但都是在刺激需求端,"關鍵其實還是房企現金流,有對現金流強有力的政策,才可幫助房企度過這一難關。但目前市場還是處於比較冷的狀態。"
退地、轉讓股權,房企合作說散就散
為緩解資金壓力、減少拿地風險,房企聯合拿地的現象一直頗為普遍,然而一旦涉及利益,合作就不會完全一帆風順。在土地價格上漲、市場行情下行、拿地利潤不斷被壓縮的壓力下,房企聯合的矛盾也逐漸顯露出來。
2021年7月,杭州房企宋都股份公告宣佈放棄此前競得的杭政儲出【2021】8號地塊,而已繳納的5000萬元預約申請保證金也將一併沒收。
宋都股份在隨後回覆上交所問詢函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在杭州首輪集中供地中,分別拿下杭政儲出【2021】8號地塊和12號地塊的使用權,隨後就上述兩地塊分別與祥生控股和寶龍地產約定合作。
然而,幾天後祥生單方面表示不再參與本次合作,寶龍地產也在此後表示放棄合作。在綜合考慮後,宋都股份決定放棄競得的8號地塊土地使用權。
一場退地羅生門,暴露了房企合作背後的利益衝突。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祥生和寶龍企之所以放棄合作,最大原因在於地塊利潤少,加上資金緊張。以杭政儲出【2021】8號地塊為例,宋都股份以17.83億元+21%自持摘得地塊,溢價率達到29.90%,成交樓面價20962元/平方米,而該地塊最高售價限價為20950元/平方米,利潤空間十分有限。
除退地外,更多房企選擇股權轉讓來緩解資金壓力。以目前正在開發建設的杭州雅望軒專案為例,該地塊由融信於去年5月以25.6億元競得,後引入融創共同開發,但在該專案即將入市的時候,融信和融創卻同時退出股權,雅望軒專案交由星創置業繼續開發。
此外,去年杭州的集中供地中,融信與濱江聯合拿下4宗地塊,並各自持有50%的專案股權。但時代財經透過天眼查查詢發現,融信與濱江聯合拿下的4宗地塊在去年6月和10月陸續出現股權變更,其中3個專案融信幾乎退出所有股份,剩餘1個專案則是濱江退出股份,融信的股權比例變為77.6%。
面對房企退地或退出股權的情況,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這些行為都與公司的資金壓力有關,"當前房企面臨一些壓力,拿地方面有心無力,衝動性拿地後也會有退地的止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