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實習生 黃雯婷整理
虎是青銅器造型中的重要母題之一,不僅有獨立的銅虎雕塑,也有虎紋飾、虎形器以及虎飾件等。青銅器中的虎造型更多地出現在禮器、青銅兵器和車器上等,其功能和含義也從神秘宗教功能向象徵功能演變。壬寅虎年,澎湃新聞梳理了兩岸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以及三星堆遺址博物館等青銅虎文物珍藏。
殷商青銅器中的虎造型更多地出現在禮器上,傳達出神秘恐怖的氣息,尤其是以“虎食人”為母題的青銅器紋飾,則更表現出一種神秘的原始宗教含義。
西周時期青銅器向禮制化發展,紋飾的宗教功能逐漸減弱,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紋也向裝飾性演變,所以虎造型也大量出現在青銅兵器和車器上,其功能和含義也發生了變化,由神秘的宗教功能向威猛食敵的富於理性的象徵功能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失去了統治力,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的青銅器開始衝破西周的禮法規範,在商周青銅器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地域特色,虎造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自由浪漫的藝術特色。
澎湃新聞梳理了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館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江西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以及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遺址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等青銅虎文物珍藏。
其中,江西新幹青銅器遺存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江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伏鳥雙尾青銅虎”是這一南方青銅中心的代表性出土器物,堪稱“虎之王者”;雲南省博物館藏青銅牛虎案、虎鹿牛銅貯貝器也是古滇國特有的青銅器,代表著一方地域文化;學界素有“巴人尚虎,楚人崇鳳”的說法,因而川渝地區出土數量眾多帶有虎元素的文物,位於西南巴蜀地區的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遺址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也收藏有為數眾多的青銅虎文物,如三星堆遺址博物館藏嵌綠松石銅虎、青銅龍虎尊,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虎鈕錞於等。
銅虎雕塑
商 伏鳥雙尾青銅虎 江西省博物館藏 江西新幹縣大洋洲商墓出土
這件商代的伏鳥雙尾青銅虎是江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1989年9月出土於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為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銅虎,虎之王者,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內中則藏匿著詭譎、仙逸之神氣,將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現到極至。
商 伏鳥雙尾青銅虎 江西省博物館藏 江西新幹縣大洋洲商墓出土
此虎雖樣貌憨態可掬,卻不失威武勇猛之風,體態蓄勢待發,盡顯王霸氣像。虎後長著兩隻尾巴,違背自然常理,不知新幹大洋洲先民為何有此新奇想法,是單純為了設計美觀呢?還是另有神秘意圖?虎背上靜靜地臥著一隻小鳥,揚起脖頸,悠然自得,與身下那隻兇猛大蟲形成動與靜、強與弱、大與小的鮮明對比,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鳥兒雖然渺小,卻全然不懼猛虎之威嚴,宛若猛虎的駕馭者,頗有以柔克剛之哲學意味。
江西新幹青銅器遺存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青銅器顯示其既受到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又表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裝飾在附件上的虎形造型及虎形飾紋,顯示其文化屬性與中原殷商文化迥然有別,說明商代贛江流域有過一支與中原殷商文化並行發展的土著青銅文化。特別是其中出現一些以往考古遺物中罕見的器形與紋飾,如虎形造型及虎形紋飾等,可謂獨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青銅虎飾禮器
鎛呈橢圓形,平口,“舞”上有半環形鈕。鎛鈕飾雲紋,鎛身兩面飾獸面紋,正中都有窄長條花邊扉稜,鎛口上部飾圓渦紋與花瓣紋,鎛兩側各飾二虎,四虎的形象非寫實而是圖案化,反映出當時銅器紋飾的神話性。此鎛確是研究西周青銅器紋飾和古代造型藝術非常難得的資料。
鎛與鍾同為打擊樂器,出現在西周中期,晚於甬鍾。此鎛不僅裝飾獨特,而且也是較早的青銅鎛實物。
青銅虎鎣(yíng)為西周晚期青銅器。“鎣”有光明、美麗之意,“鎣”是“盉”(hé)的一種異稱,和其他青銅器一樣,在商周時期一般都是用於祭祀的禮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於祭祀、宴饗等典儀中“沃盥禮”的實用水器。蓋內鑄銘4字:“自乍(作)□ (鎣)”,第三字釋讀存疑。由於器蓋、流部有虎形紋飾,“虎鎣”因此得名。方唇、 短束頸、寬折肩、圜底,足根飾饕餮紋,腹下部飾瓦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其上的伏虎造型惟妙惟肖……在燈光的照耀下,青銅“散發著神秘、高貴的光芒。
“虎鎣”原為清宮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劫掠後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訊息傳出,國家文物局立即開展多方面工作,推動“虎鎣”追索返還祖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春秋 虎頭匜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青銅虎飾兵器
虎飾匕形器,屬於商周時期文物,寬4.6釐米 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出土。匕面一虎,大頭長尾,銜物前行,虎目嵌綠松石。
虎鷹互搏銎內戈,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銎上部與內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鷹,虎昂首張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鷹尾,後爪扼住鷹頭,鷹則伸頸翹尾,奮力搏殺,構成一幅緊張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鷹搏擊圖。
上部狹長下部略寬,中脊稍厚,為劍身;未端接有把手,為劍柄,呈圓柱形,莖部有兩凸箍。劍身上以陰刻線紋飾有虎紋。
虎符
自遠古時代,先民們就已經認識了虎這一雄健威猛的自然界王者,對其產生敬畏崇拜,成為古代禮器和兵器的重要元素。虎符,則是代表性文物。虎符為古代調兵信物,分左右兩半,中央與統帥各持一半,調發軍隊時需持符驗對,完全合體才能出兵,這種發兵制度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這件秦杜虎兵符鑄於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時期。 1975年出土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
此符作立虎形,虎昂首立尾,作走勢,器背面有槽,虎頸部還有一小孔。其身有錯金文字9行40字,其銘曰:“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此符銘文絕大部分是小篆,字型瘦勁有力,銘文明確記載了虎符的用途,故有著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
國家博物館藏的西漢“堂陽侯”虎符為一級文物。這件虎符儲存幾近完好,背部有工整的錯銀銘文,剖面構造清晰,左右兩片仍然能像兩千多年前那樣開合。雖然通高才2.5釐米,通長也就7.9釐米,小小虎文物,卻承載著古代中國的軍國大事。
王命傳任虎節,戰國,通高10.7釐米,寬15.7釐米。虎節體扁平,作伏虎形,昂首張口,長尾從臀部向脊背彎曲。一面刻劃銘文5字:“王命,命傳賃(任)。”銘文表示持虎節者身負王命,所經過的驛站要負責接待。
虎節是使者持之遠行可得食宿的證物。驛站是古代供傳遞文書、官員來往及運輸等中途暫息和住宿的地方。此節虎全形鑄造,輕便雅緻。
闢大夫虎符,戰國,長8.1釐米,寬3.9釐米。符作臥虎狀,昂首,尾上卷。虎身表面刻銘文10字:“闢大夫信節,堳丘與塿紙,貴”。《左傳·昭公元年》“子產數子南曰: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貴也。”《國語吳語》“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挾經秉桴”。韋昭注:“嬖,下大夫也”。是知春秋時已有“嬖大夫”一官,地位相當於“下大夫”,負責軍中建旗、擊鼓類事宜。“闢”乃“嬖”的同音假借字。
虎形鎮
在秦漢及之前,人們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為避免起身落座時折卷席角或牽掛衣飾,從而影響儀態,便出現了席鎮,即壓席四角的重物。
也有一說是桌椅普遍使用之前,人們席地而坐,席的四角需有壓鎮之物,以免吹移掀起。
戰國、漢墓中常有四個一組的銅獸鎮出土,即具此種席鎮功能,以漢代最盛。宋代以後,文人常取獸形鎮以為鎮紙之用。
此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銅質鎏金虎形鎮,虎四肢踡起,身軀屈曲如球,整體器形近似半球體,以線條簡單勾勒細部,造型圓潤可愛。虎頭下微露兩隻前爪,虎吻以一道凹槽象徵,兩腮鼓起,虎鬚與毛髮以細線刻劃,眼梢深而長,額上有一對尖耳,自鼻端起有一道凹槽與脊柱相連直達尾端,沿凹槽亦刻有斜線以象徵其毛髮。
上海博物館藏西漢鎏金虎鎮整體為卷臥狀,身軀刻有虎斑花紋,虎頸處戴有項圈,飾以貝紋,近後腦處設有半圓環。虎體內灌有鉛以使其更加穩重,全器重3600克。
虎飾青銅器物
此銅案為古滇戰國時期青銅材料鑄成的案祭禮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一隻猛虎撲於牛尾,四爪緊蹬於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於案盤面。大牛腹下立一條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牛虎銅案中的大牛頸肌豐碩,兩巨角前伸,給人以重心前移和搖搖欲墜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後仰,其後墜力使案身恢復了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了案身的穩定感。其器奇特造型,新穎構思,既有中原地區四足案的特徵,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此銅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
貯貝器,是滇國特有的青銅器。因出土時內均裝有貝而得名。滇人將貝殼積攢存放在青銅器中。貝殼,在滇人的生活中,等同於財富,要麼儲存起來,要麼本地作為一般等價物,用於交換牲畜、金屬、奴隸、寶石等。
這件貯貝器,頂端呈現著兇猛異常的戰鬥場面。中央是一隻大牛,睜大眼睛,正在威嚇著面前的老虎。在牛的周圍,還有三隻小鹿環繞。而老虎,則尾隨著三隻鹿,彷彿隨時要撲上去。
這種環繞的設計,形成了重複的、持續的動感,有學者認為,這源自於古人的祭祀。
胡傅溫酒樽在1962年右玉縣大川村出土,腹部飾上下兩層浮雕動物紋,有虎、羊、駱駝、牛、猴和龍、鳳等神異動物十餘種。器口與蓋下子口沿陰刻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器形端正大方,紋飾精美,動物形象逼真。該器即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風,是漢代青銅藝術和技術的典範之作。
敞口,束頸,扁橢圓腹,梯形圈足。兩側為獸面銜環,系以鏈,腹之一面作龍形,另一面作虎形,一神人立虎背馭之。
錞於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至西漢前期,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都有發現,其中以巴人故地發現最為集中,成為巴文化最具特徵性的青銅樂器。
這件錞於屬戰國晚期,其通體完整,音質優良,造型厚重,形體特大,有“錞於王”之譽。其上部的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紋勾畫出神物特徵,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證。虎鈕的周圍,分佈著五組“圖語”:椎髻人面、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雲紋、手心紋、神鳥與柿蒂紋。這些圖語對研究巴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其中羽人擊鼓與獨木舟已經被選取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外牆浮雕的中心圖案。
虎形飾件
殘長43.4釐米,寬13.05釐米。銅虎巨頭立耳,張口露齒,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翹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狀,光素無紋,另一面全身鑄有虎斑紋凹槽,槽內由小方塊綠松石鑲嵌填充平整。銅虎前後腿部拱面有半環鈕,應該是用來套穿繩線或銅絲,氣韻生動。不僅說明蜀人對虎的觀察相當仔細,也是“蜀人尚虎”的例項。
虎紋銅鏡
圓形鏡,半球鈕,圓鈕座。浮雕龍虎對峙,環抱著鈕座。主紋飾區外環細線蓖紋、鋸齒紋及波曲紋等三圈紋飾帶。三角斜緣。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