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有好多行為都是正常的,
就比如吃手和看見什麼都往嘴裡擱啃幾口。
不但正常而且必要。
這是什麼意思我用人話解釋一遍哈。
先說方法再說原因。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在吃手和啥都往嘴裡擱的時候我們該幹啥。
方法:
1在他拿著手亂揮而且想把手送到嘴邊,但是送不到嘴裡的時候
輕輕幫他把手指送到嘴唇上,讓他自己練習吃手。
(是不是很奇葩?但是很必要)
2按習慣和去習慣原則一次給他三個玩具讓他啃,啃的東西一般洗滌即可。
3把玩具放在他跟前讓他自己決定什麼姿勢去啃
(一定是有看護的情況下)
4在出現吃手現象之前,用這三種物體引導孩子對外界的興奮和興趣
(1)移動緩慢的物體
(2)帶有輕微聲響的物體
(3)要有粉紅色和淺藍色的物體
5在出現吃手現象之前,不是一哭就喂,也不一定按點喂,而是延遲喂。
(這我不是要餓著他,是要他練習吃手)
接下來我解釋下原因:
人本來是一種動物,如何活下去是動物遺傳和本能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了活下去,嬰兒首先會表現出吮吸和抓握的本能。
那這個本能表現出來的,嬰兒剛生下來對什麼是什麼都不知道啊。他就會本能的想用這個吮吸和抓握的本能去認識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事物。
這個過程,在建構主義心理學稱為“探索”,用嘴去探索叫做“口的敏感期”。
在“口的敏感期”我們要幫助他發展。
1在他拿著手亂揮而且想把手送到嘴邊但是送不到嘴裡的時候
輕輕幫他把手指送到嘴唇上,讓他自己練習吃手。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這是因為要讓孩子練習使用自己的手臂。
能把手送到嘴邊,能把一個想要的東西送到嘴邊去啃的過程本身,就是在練習大腦對手臂的指揮和控制能力。
我們沒見過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手腳利索的,都是笨笨拙拙的亂動,這就是孩子大腦還不能很好的指揮手臂活動,所以得多讓他練練。
其次,當吃手的時候,大腦得統合兩個感覺“嘴裡吮吸的那個東西是自己的手,手感覺到的那個在吮吸的東西是自己的嘴”。
這在心理學上叫“跨通道認知”
在“口的敏感期”孩子肯定不是隻吃手,那是看見什麼都想放進嘴裡的。
3個月的嬰兒有時候是這樣的,看見一個東西用手去抓過來,抓過來送到嘴巴里,嘴裡嚼巴嚼巴幾下再拿出來,手裡抓著看,有時候還在手裡把東西轉著圈翻過來倒過去的看,過一會兒又放嘴裡啃。
在這個過程中,“跨通道認知”習得過程是這樣的:眼睛看到的嘴巴可以啃,嘴啃的手可以抓、手可以摸,然後再給眼睛去看。
2按習慣和去習慣原則一次給他三個玩具讓他啃,啃的東西一般洗滌即可。
那既然讓他啃對孩子的大腦和心理有好處(這個建構主義心理學叫對建構有好處),是不是給他一大堆東西都讓他啃就好了?
倒也不是。
一次給一大堆東西,也就是東西太多了,會造成兩個問題:
一個是,孩子不知道選擇哪個東西好。
一個是,孩子不能持久的對一個東西進行探索。
正確的方法是一次給三個,而且是質地不同的形狀不同的三個。
這三個還得變著法給,不是亂變啊。
舉個例子,
嬰兒特別喜歡一個球,就把這個球和另外一個木頭車車再加上一個毛絨玩具一塊兒給他。
這是第一個原則,每天給嬰兒的三個物品中必然有嬰兒很喜歡的。
繼續這個例子。
當他啃膩了不再喜歡了,那怎麼辦?把這三個玩具的其中兩個換掉,留一個不換。
這是第二個原則,換兩個留一個作為與舊感覺的連線。
為啥子咧?喜新厭舊是幫助嬰兒生存的其中一個本能之一,也是在大自然中生存留下的本能。嬰兒對一個東西會很快習慣化,習慣化的結果就是視而不見。
給他兩個新東西,嬰兒發現新東西出現了,會先盯著看,也不吱聲就盯著看。看一會兒開始,上手抓,送到眼前看,送嘴裡啃,探索就在這個過程中開始了。這個過程叫在建構主義心理學叫“去習慣化”。
習慣化和去習慣化要交替進行而且是有節奏的。不要在孩子還沒習慣化一個物品的時候就更換新物品。這樣做會使孩子緊張、焦慮、容易疲勞。一般情況下,孩子不是很快睡了,就是不停大哭。這個對人,也是同理,孩子還沒習慣化一個人就更換新面孔,危害是一樣的。
在口的敏感期,衛生是重要的,但不要對孩子要啃的東西過分消毒,一般洗洗就行。為啥?抵抗力沒經過鍛鍊沒經過使用是不叫健康的抵抗力的。至於說,什麼程度叫一般洗洗因家庭而異。
3把玩具放在他跟前讓他自己決定什麼姿勢去啃(一定是有看護的情況下)
至於說孩子用什麼姿勢去啃玩具,最好是讓他自己想怎麼來怎麼來,大人看著不出危險就行。一來可以鍛鍊臂力為爬行做準備,二來可以讓他更有自主選擇的機會。
4在出現吃手現象之前,用這三種物體引導孩子對外界的興奮和興趣
(1)移動緩慢的物體
(2)帶有輕微聲響的物體
(3)要有粉紅色和淺藍色的物體
孩子內心是受不了,紛雜,色彩強烈的顏色刺激的,這些東西實際上讓孩子的內心不舒服。
讓孩子舒適的物品會將嬰兒的精力和注意力更集中在探索物品上,他們會對物品更感興趣,不會特別需要爸爸媽媽老抱著他們老哄著他們。(這省多大事啊!!),有時候只需要身體和成人黏在一起就行(這也好省事啊。)
在嬰兒2個多月,物品已在腦子有個印象了,新物品出現只要幾秒鐘他們就會興奮。
(我也感覺這時候孩子好哄,給點啥玩玩就打發了,沒錯,我是個爸爸)
5在出現吃手現象之前,不是一哭就喂,也不一定按點喂,而是延遲喂。
(這我不是要餓著他,是要他練習吃手)
前面說了,“口的敏感期”也是就這個愛吃手,看見啥都往嘴裡放的時期,是特別重要的,也是特別必要的。那什麼會阻礙這個“口的敏感期”孩子的發展呢?
其中兩個就是“隨時餵奶”和“按點餵奶”。
一哭就喂,一吭嘰就喂,還有按點餵奶。都會讓孩子不出現“口的敏感期”,孩子不需要靠吃手來安慰和愉悅自己,前面說的那些都發展不了啊。
那我們怎麼辦?在孩子需要吃奶時候,延遲一點,如果孩子不能自己把手放進嘴裡,就幫他發現自己的手指頭,幫他放進嘴裡。實際上吃手的過程孩子是愉悅的。
最後吧
把孩子正在啃的東西拿走,孩子會瘋狂的尋找下一個,其實孩子是很痛苦的,也丟失了一個發展的機會。從建構主義心理學來講,這是不合適的。
有心理學家認為,口的行為慾望被壓抑下來,也就是口的敏感期沒得到滿足,將來可能成為人格問題,例如成年人的,吐口水,啃手指頭,吮嘴唇,吃零食,諷刺挖苦,語言惡毒,語言暴力等。
您可以來我這轉轉,每週分享建構主義心理學育兒知識。
另外您想知道點啥,可以跟我說,我繼續更新。
喜歡的話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