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20年代的愛爾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不僅要面對天主教的長期壓迫,還要忍受英國對自己國家的殖民統治。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喬伊斯筆下的青年斯蒂芬一步步掙脫內外牢籠,完成了從迷茫到頓悟的轉變。
雖然喬伊斯留下了包括《尤利西斯》《都柏林人》在內的讓人珍視的作品,但他本人的一生,卻是流亡的一生。他度過了11年的折磨式教學生涯,經歷了25年的流放,以及長久的窮苦。
今天這本《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是喬伊斯在自己最窮困時留下的自傳體小說。他用自己的經歷,來寫出大家的困惑,並試圖帶領我們從困惑中走出來。
1、短暫的迷失,讓他看清了自己的內心
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的斯蒂芬,自小沒有感受過家庭的溫暖。他因見識到父母經常吵架,而痛苦得想要自殺。他毫無辦法,只能透過捂住自己的耳朵,來逃避現實的一切。
而在學校,他感受到的只有人生的殘酷和不公。他被高年級的同學欺負,被老師無端責罰,也只能默默忍受一切。
但這樣一個處於幼年時期的孩童,註定身體裡會潛藏著決定人個性的理智和情感因素。
所以,斯蒂芬內心有過矛盾,理智告訴他,學校的遭遇,如果自己反擊,可能會讓他今後的日子更加艱難;但在情感上,他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委屈。最終,他的情感戰勝了理智,選擇進入校長辦公室,說出自己的遭遇。
而當斯蒂芬從幼年,走進青少年時期,他變得十分叛逆。
他參與到了街頭組織的一個冒險團伙中,跑去一些老太太的花園中騷擾。同時,他也開始渴望和異性接觸。他遇到了一個喜歡的女生,卻因為母親的反對,只能放棄。
放棄讓斯蒂芬陷入長期的精神困境,他開始迷失自我,甚至把今後遇到的每個女生,都當成初戀的替身。
有一段時間,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在循規蹈矩的生活中感覺到幸福。他企圖透過一場廝混,做一些違反常規的事情,來讓自己獲得短暫的快樂。
但當他每一次做了違反本性的事,他就陷入了孤獨。他的孤獨無人能懂,在孤獨中他開始思考自身的處境,然後告訴自己,一定不能跟現實妥協。
2、他以為尋找到了自我,沒想到是迷失的開始
不與現實妥協,就意味著抗爭。但斯蒂芬看不到自己對未來的希望,他反而因為先前的廝混,覺得自己罪孽深重。他感覺到自己的靈魂,也在跟著追求毀滅。
絕望之餘,他想方設法拯救自己。他怎麼做的呢?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和同學們一起完成一場靜修活動,他一邊聽從牧師對地獄的描述,一邊檢查自己的良心。
他決定自救,於是進入懺悔室,向老神父訴說自己的罪孽,老神父最終寬恕了他。斯蒂芬因為得到寬恕,獲得了新生。當晚,他睡了一個十分安穩的覺,不同於以往的生活,也即將開始。
對於新的生活,他制定了很多規則並付諸行動。從每天的每個時刻,到一週結束,他都事無鉅細地安排好。他甚至有些時候,還會刻意折磨自己,增加自己在身體上的痛苦,只為自己的靈魂可以得到徹底的淨化。
他限制自己的視覺器官,不讓自己的目光和任何一個女人相遇;他剋制自己的聽覺器官,摒棄一切愉悅的聲音。甚至,他在自我的味覺和嗅覺上,他也沒有放棄自我折磨。
最後,他還發明瞭克服自己觸覺的辦法,讓自己在睡覺的時候,刻意保持一個不舒服的姿勢。即便是身體疼痛,他也從不對自己心軟。
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所表達的虔誠和自我剋制,其實已經讓他變得不是自己了。他變得易怒,總是疲憊,即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3、他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自由而已
斯蒂芬對這一切充滿了疑問,在他疑慮還沒打消時,學校的神父就讓他加入教會。原來,神父看中了斯蒂芬身上的虔誠,一開始,斯蒂芬因為被重視十分激動,但很快他的思想就發生了改變。斯蒂芬意識到,如果自己當上教士,那他以後的生活,將會是一潭死水。
他似乎一眼可以看到自己的未來,那是一種有秩序,但無熱情的生活,雖然那種生活不會有物質上的煩惱,但卻增加了他的不安。
如同最初他走進校長辦公室的本能,再次出現了。他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想要的並不是充滿冷漠和嚴謹的生活,他不喜歡約束力,他想要自由,想要一種與美有關的生活。
之後,在實驗室,他和副教導主任從點火的問題出發,延伸到了美學的討論。斯蒂芬理解的美,一是完整、二是和諧、三是光彩。
就這樣,斯蒂芬透過對美的思考,對是加入教會的問題,有了答案。他拒絕了神父的邀請,選擇了藝術創作之路。對於他選擇的路,雖然母親依舊不支援,但如今,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孩子,儘管忤逆母親讓他覺得愧疚,但他依舊選擇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他希望去追求藝術,並依靠它們,讓自己的心靈不再受到限制。最終,他遠離家鄉,開始為成為一位藝術家做準備。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一書是斯蒂芬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心路歷程,但又不僅僅是他的個人心靈成長史,有書君覺得透過他,我們可以窺見整個愛爾蘭民族尋求自由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