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現代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提倡“因材施教”,而在孤獨症譜系中,因為譜系範圍較廣,孩子間的個體差異往往會更大,所需要的教育方式和支援也要更具有針對性。
因此在干預中,個別教育計劃(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以下簡稱IEP)發揮著關鍵作用。IEP,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孩子的能力特徵和實際需求特別擬定的教育方案。
老師在制定IEP之前會先對孩子進行各項能力評估,找到孩子當前能力階段及下一步發展方向時,就開始著手製定IEP目標。
例如在評估後,老師發現孩子的主動性表達很少,因此,孩子第一階段的IEP干預目標就是:在和老師的遊戲過程中,能夠連續5天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感受,並且每天達到3次。
比如,在遊戲過程中指向玩具表達想要的意願,或者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這些都是可以的。
大部分專業機構都在使用IEP,它既是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全面發展的總體規劃,又是開展干預工作的指南。
一份專屬的IEP設計難度非常高,既要老師有專業的知識,又要有一線的教學經驗積累,還需要對孩子的能力情況精準分析,並且長期跟蹤記錄孩子的表現以便調整計劃。
家長如果想要模仿老師來做這樣一份IEP難度真的很大,但其實在家庭干預中不需要全套照搬機構的操作,只要用好IEP的一些核心理念,也能夠更合理地制定家庭干預的目標和計劃。
今天,我們的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小小神經元CTO——吳老師,就幫大家從IEP中提煉了一些可以用於家庭干預目標制定的技巧,幫助大家制定孩子專屬的成長計劃:
指導專家
吳老師
■ 美國匹茲堡大學教育學碩士
■ 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
■ 小小神經元CTO
合理制定目標,確保干預方向的準確性
制定一份比較合理的家庭干預目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我們必須足夠了解兒童能力發展里程碑和自家孩子的能力水平。
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我們足夠了解這兩點,也就能更清楚孩子目前的能力是否有不足、下一階段的能力表現應該是什麼、當前的努力方向是什麼……制定干預目標時才不會如墮雲霧中。
一般來說,機構或者老師在做IEP時會參考大量兒童能力發展資料以及完善的目標制定標準。比如像VB-MAPP就是一份關於兒童能力發展階段的重要參考資料。
想要掌握VB-MAPP的全部內容少不了幾年的專業培訓,因此對於家長來說,更好的選擇是“瞭解兒童能力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比如語言方面,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梯度是按照發音→火星語、喃語→近似音→清晰音單字、疊詞→詞語→短語→句子,這樣的順序進行的。
這些資料在網上也比較豐富,可以自行查閱學習,當然也可以關注我們公眾號、小紅書、抖音的分享~
當然,要做到“完全瞭解孩子能力發展的里程碑”對家長們來說挑戰還是挺大的。其實啊,要制定合理的目標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的老師保持聯絡,多詢問、多溝通。
家長可以定期詢問老師孩子當前的能力情況,瞭解當前和下一階段的干預目標,或者具體的家庭干預目標。
比如,透過和老師的溝通,家長了解到孩子最近使用眼神和指物來提要求的能力有了一定的進步,那麼結合老師的建議,家長就可以考慮把下一階段家庭干預目標定在使用多種發音來提要求。
專業干預師的判斷比家長自己查詢資料更專業、更便捷、也更具針對性。
不僅如此,家長給出的反饋也能夠幫老師更好地調整干預計劃,特別是孩子課後的一些表現,家長是最直接的觀察者。
向老師提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可以幫助老師瞭解孩子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新的進步,家長還可以就孩子的情況去詢問老師一些關於設定目標的建議,以便及時調整干預計劃。
說到這個,我們還想提醒一下各位家長,向老師反饋孩子的情況時,不要給孩子貼上例如,“我覺得孩子最近表現很好”或者“我感覺孩子的問題行為很多”這樣模稜兩可的標籤。
而要客觀描述具體的行為表現,具體到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孩子對什麼干預方法出現了什麼樣的一些行為表現。
比如“我帶著孩子一起去超市,已經和他提前約好不能買糖果,但是看到糖果後還是吵著想要。不給買,他就賴在地上大聲哭。”
合理規劃目標值,確保干預計劃的有效性
這是我們機構小朋友的IEP,可以看到目標值設定了“連續5天”、“每天對話3個來回”、“共達5個主題”3條詳細指標。
家長如果要進行這樣詳細的記錄需要額外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反而可能導致正常的干預活動受到影響。所以我們不必完全照搬老師的做法,而是可以基於對孩子能力的瞭解,採用主觀觀察的方式來確定目標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家長如果想對孩子的語言能力設定目標值,就可以觀察孩子日常的發音,先對孩子的語言能力形成一個初步的判斷再確定目標,比如我們觀察到孩子能發出“b”“a”的音,之後我們就可以設定目標:鍛鍊發近似音“ba”。
同時我們希望家長在制定目標值時有比較合理的規劃,還是上面的例子,當孩子目前有一些不明意義的發音時,第一項比較合適的目標是讓孩子能發出更清晰的近似音,之後可以再教孩子說單字或者疊字,最後可以讓孩子說詞語,像這樣就是一個非常清晰、合理的關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計劃。
目標值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於孩子的能力發展。如果目標值設定過低,孩子一直重複自己會的東西,而沒有新的能力輸入,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如果目標值設定過高,孩子學不會、掌握不好,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從而喪失積極性。
合理調整目標,確保干預結果的穩定性
干預目標的調整和目標值的制定有很大關係,簡單來說,目標的調整需要家長透過觀察孩子的表現,考察孩子的能力有沒有達到我們設立的期望目標值。
還是以前面的發音為例,我們需要觀察孩子在一段時間的干預後“ba”的清晰發音是否有變多?
如果達成了目標,家長就可以和老師進行新一輪的溝通,獲得老師認可後,可以進行目標晉級;如果沒有達到目標,那麼家長也可以向老師諮詢:是否當前目標設定得過高?是否干預方法不合適?之後再選擇目標降級或者調整干預方式。
調整干預目標最重要的還是要對兒童能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特徵有清晰的瞭解,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可以自行查詢資料或者諮詢老師。
其次要客觀清醒地認識孩子當前的能力情況,還是以前面發“ba”音的目標為例,如果孩子很偶爾地發出了“ba”的音,不一定是孩子真的掌握了,還需要觀察孩子能不能穩定使用“ba”音,比如能不能連續3天正確發聲。
為孩子制定干預目標的主要目的是指導當前的計劃,讓有限的時間、資源發揮出最好的效果,而不是為了逼自己和孩子去追更高的目標。
設定目標之後不要急於求成,否則只會得到“技能沒紮實掌握”這一種結果,到頭來還要重新學習,不僅沒有節省時間,反而還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因此無論是依靠自己學習還是和老師溝通來制定家庭干預目標,都必須確保做好兩點:
1、遵循兒童能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2、客觀認識孩子的能力
最後,我們的干預師和康復師都時刻歡迎大家來和我們溝通~你只需負責問,問題交給我們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