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葉利欽突然宣佈辭職,普京出任俄羅斯總統。之後二十幾年,普京一直穩坐俄羅斯的權力巔峰。普京在權力的頂峰期間角色有所變化,從總理到民選總統,再到總理,然後重回總統寶座。
今年俄羅斯修憲成功,可能的話普京將直增到二零三六年。所以包括斯大林在內,沒有任何人在現代俄國掌權時間比這更長。那麼普京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我們仔細分析之後發現,普京的從政道路中曾面臨五個關鍵的時間點,毫無疑問,他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才能成為世界政壇常青樹,才能被人稱之為普京大帝。
冷戰末期是弗拉基米爾·普京成型的時代,一九八九年,克格勃駐前東德城市格雷斯頓的低級別特工普京被捲入東歐劇變的浪潮陷入無助的境地。也給他留下了兩個刻骨銘心的印象。一是對民粹動亂的恐懼,他目睹了民眾集會浪潮中柏林牆的坍塌;二是對權力真空狀態的深惡痛絕,就像前蘇聯解體後莫斯科出現的那種權力真空。
普京自己曾回憶,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德里斯頓的克格勃辦公地點被民眾暴力圍攻的情景,他當時給蘇聯紅軍坦克部隊打電話,請求派兵保護,但是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莫斯科當局一聲不吭,於是他代表莫斯科做了決定,開始銷燬重要檔案。
普京在後來一本回憶錄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說:我自己燒了很多材料,爐子都爆炸了。
普京的傳奇記者鮑里斯·萊茲舒斯特,認為要不是在東德那段經歷,普京很可能是另一個樣子。從東德回到家鄉列寧格勒,也就是現在的聖彼得堡,普京立刻變成那座城市新市長的左膀右臂。普京的傳記中提到,他還在柯克伯格任職時就偶遇自己在大學時的教授索布恰克,老師還記得自己過去的學生,就給了他一份工作,把他領入政壇,那是一九九零年。普京曾經是一個特殊圈子的成員,這個圈子裡的人雖然不再擁有原來的身份,但是仍擁有在俄羅斯政界和個人生活中名利雙收的資本。普京早年的經歷在後蘇聯時代被證明是有用的,他重敘舊情、結交新友、學習按新規則處事,很快就成為索布恰克的副手。
普京的事業蒸蒸日上,所以即便在索布恰克失寵下臺後,他也依然官運亨通。還在德里斯頓工作的時候,普京就學會了在經營圈周旋的本領。他不但沒有受到恩師厄運的連累,反而進入了莫斯科,在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步步高昇,最後進入克里姆林宮權利中心圈。
葉利欽上臺成為俄羅斯聯邦的新總統與各行業寡頭結成聯盟,制衡共產黨舊勢力。這些寡頭在轉型時期收斂了鉅額財富影響力膨脹。俄羅斯恢復選舉之後,勢力龐大的別列佐夫斯基出來力挺葉利欽,並控制了媒體左右了公共輿論,並且跟普京也越走越近。普京執行力超群,在建立和運用關係網方面也才華出眾,所以出身特工的政壇新人從此迅速進入快車道。
一九九七年,葉利欽任命他為總統辦公廳副主任,一九九九年又任命他為俄羅斯總理。而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葉利欽突然宣佈辭職,此時得到別列佐夫斯基和其他寡頭支援的普京所處的位置絕佳,順理成章的成為代理總統,並在兩千年大選中獲勝,正式登上總統寶座。
曾經是葉利欽正是大家庭成員,那些業界寡頭和改革派重要人物對新總統似乎挺滿意。立場灰色、背景默默無聞、可塑性強,所以他們覺得對新俄羅斯的掌控看來是穩固的。那麼作為被寡頭們認為毫無背景的政壇新人,普京是如何在極短時間內控制政權、清除寡頭的呢?這就是他走的第二步。利用國家機器的碾壓,三個月之內全面控制媒體,這完全是對業界寡頭和克里姆林宮舊勢力的突襲,攻其不備成為了俄羅斯政局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控制媒體對新總統來說有兩個層面的好處,把強大的批評者趕出施展影響力的窩點,同時掌握話語權,比如對車臣戰爭的報道、莫斯科遭恐怖主義襲擊,提升總統的民意支援率,塑造新俄羅斯及其領袖的光輝形象,以及定義誰是新的國家公敵。
普京奪取媒體控制權之後,第一個死在刀下的就是獨立新聞電臺NTV。它有一億多觀眾,全國覆蓋率百分之七十,但是它並不是最後一個斃命的,因為普京對媒體的控制在逐步緊收,除了莫斯科外省只能看到普京想讓他們看到的。俄國有三千多個電影片道,大部分完全不碰新聞,即使有政治新聞報道也是經過政府嚴格審查批准的。也有人曾經嘗試從事獨立新聞報道,但是都受到排擠封鎖,或者被迫遷到網際網路上。
商業巨頭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前任葉利欽,普京是親眼目睹、心知肚明,於是他決定先下手為強,先控制他們。全面控制輿論之後,普京與俄羅斯寡頭戰爭正式打響。從這上面我們就能看出,韓國的歷屆總統,包括當下的文在寅和普京絕對不是一個量級的。相比於給財團當孫子的韓國總統,俄羅斯的寡頭準備普京在短時間內逐一清除,包括別列佐夫斯基、霍多爾科夫斯基等等。如果大企業大商業財團逐步落入普京親信的手中,當然這也取決於他們是否聽話,不聽話的人隨時可能會被拿掉。這樣一來,政府終於拿到了稅收和財政收入,葉利欽時代退休工人發不出工資的日子終於過去,龐大的軍隊也養得起,總之國家可以勉強維持運轉。
而普京接下來的第三步就是對付地方分離主義,加強中央集權。二零零四年之前,地方行政長官是透過選舉上臺的,俄羅斯實行這種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尤其是民族宗教文化與俄羅斯族不同的地方,或者說特別偏遠的地區。
兩千零四年,普京取消了地方行政長官直選,但又保留了有限的民主,由莫斯科開名單選出三個候選人,當然這些都是普京親信的人,然後地方議會在這三個人當中選出下一屆地方領導人。普京透過這種方法把俄羅斯的八十三個地區掌握在自己手中。批評者指責普京說這樣是在取消民主,但是不得不說在當時的俄羅斯,這個政策是奏效的。比如車臣總統拉姆贊·塔德羅夫在二零零七年三月透過這種方式當選之後,如今的車臣從一個叛亂地區變得對莫斯科忠信耿耿,這就是一個特別成功的例子。
二零一一年到二零一三年,俄國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民眾示威抗議,要求舉行廉潔公正的選舉,呼籲民主改革。這是自一九九零年以來,俄羅斯見證的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把這個時局放在二十一世紀最初幾年,俄羅斯周邊國家顏色革命和之後阿拉伯之春的大背景下,普京看到了民心思變已成風潮,眼看著權威國家的領導人一個接一個的被趕下臺,這讓他想起了不堪回首的一九八九年。
在普京看來,這些運動不是民主而是民粹主義,就是西方國家用來牽制俄羅斯後院的方式和工具。更有甚者前蘇聯解體後,北高加索地區局勢動盪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的滋生提供了沃土,所以普京絕不容許這種情況發生。但是他又不能不對抗議示威做出回應,於是他決定改變戰術和策略。
在這輪抗議示威浪潮之後,普京似乎做了一個短暫的自由主義實驗,提倡政治權力去中心化,並聲言地方政府對本地經濟應該有更大的控制權。那段時間改革成為他每一次講話的關鍵詞,於是地區選舉在二零一二年短暫恢復,不過那段時間很短暫,一旦遊行結束、威脅消退,寬鬆政策就被束之高閣。
到了二零一三年四月,普京再一次收緊立法限制,奪回地區的直接控制權。到那時為止,普京一直是個高效的官僚。
但是普京接下來走的第四步,也讓他從一個普通的總統上升到真正意義的俄羅斯國家領袖,那就是由他的幕僚蘇爾科夫創造的普京主義。
所謂普京主義就是樹立一個牢固的形象、一個強硬彪悍的俄羅斯形象。同時在同樣強硬彪悍的領袖領導之下,全體俄羅斯人民團結一心、絕不屈服於國際壓力。這個強悍的俄羅斯文武雙全、以小博大,明確表示同情極右勢力和極右翼領袖。
比如法國的勒龐和後來當上美國總統特朗普,都令西方政府氣惱。而在國內,克里姆林宮掌控的媒體輿論工具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負責對外宣傳的資訊包括西方在撒謊、西方的軍事聯盟北約已經擴張到我們的大門口,俄國絕不受人擺佈、俄國要顧及盟友的利益等等。
而普京自己也以強人鷹派的面目示眾,談吐中夾雜著很多戰壕用語,他的國內政策也日趨保守,普京不能容忍任何人對當局的批評,反對政府就是反對祖國。對於那些故意損害削弱國家的人,政府絕不手軟。這方面有不少事例,其中一例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二零一二年三月,朋克樂隊暴動小貓兩名成員被捕受審,在法院以宗教仇恨和流氓罪獲刑兩年。
而接著烏克蘭又送給普京關鍵的第五步,讓他走上了俄羅斯的神壇。二零一四年二月,俄國以閃電般迅捷之勢佔領烏克蘭克里米亞,這是普京的一次大勝,對西方而言則是一次屈辱。俄國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在世界無可奈何的目光注視下,將曾經擁有過的國土如今是鄰國的一部分疆域收回囊中,以此證明俄羅斯無可抵擋。
普京明白俄國單槍匹馬或許無法取得並鞏固自己的國際地位,他也知道俄國想要隨心所欲,也沒有必要去爭取成為冷戰時期那樣超級大國,因為現在普京的權利已經足以給西方和北約添麻煩了。
而從現在開始,他將佔據主導地位,為俄國和西方大國間的關係設定基調和節奏。
克里米亞事件並不是毫無來由,普京一直在俄國周邊地區嘗試政治擴張,也就是前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前加盟共和國,俄國仍將他們視作自己天然的勢力範圍。而普京的實驗最成功的一次應該就是喬治亞兩千零八年一場衝突。透過這次短暫的戰鬥,普京看清了西方的軟弱,知道西方在外交政策上缺乏統一戰線,並知道如何利用這一薄弱環節為自己謀利。
此後俄羅斯干預敘利亞,支援親阿薩德力量,既搶了西方的風頭,又奪回了在這場衝突裡的主動權。普京涉足這一地區的事務對他來說好處體現在幾個層面,包括確保任何一方都無法全盤操縱對中東穩定至關重要的一個國家,為他提供了嘗試新型武器和軍事戰略的機會。更關鍵的是向阿薩德政權之外的俄國傳統盟友發出一個強大的訊號,俄國不會拋棄老朋友,而這些俄國的鄰居,尤其是那些周邊的鄰國都看在眼裡。
眾所周知,普京在二零零八年到二零一二年期間擔任總理,後來又重新擔任總統。
俄羅斯為普京的任期和地位問題兩次修改憲法、兩次公投,都得到大多數民眾的支援。繼二零一八年俄羅斯大選之前,克里姆林宮辦公廳副主任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沒有普京就沒有俄羅斯。當時這個看法呼應了數以百萬計的俄羅斯民眾的想法,而那一次普京的得票率超過百分之七十。
所以很明顯,在千百萬俄羅斯人心目中,普京是唯一的穩定劑。普京已經讓俄國民眾信服,他是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耐人尋味的是,二零一八年大選,普京是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難怪有人稱呼普京為大帝,因為他就像一個無冕沙皇、一個凌駕於黨派鬥爭的獨一無二的俄羅斯領袖,他採取對外干預、對內鎮壓異己的戰略,逐漸統一了民眾的認識和更宏大的敘事:那就是西方是敵人,而他本人則是唯一能夠捍衛俄國利益的人。
普京是一國之首,護衛全體俄羅斯民眾的利益,無論敵人來自哪裡,都會果斷出手打擊,哪怕這意味著對內使用高壓統治,只允許有限的民主。但在目前的西方打壓俄羅斯的情況下,大部分俄羅斯人都覺得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俄羅斯為了穩定和強大必須付出的代價。
現在普京的地位還是穩如泰山,但是在二零二四年第四個任期結束後,將發生什麼也許才是一個大問題。經過修憲後,只要人民願意選他,他可以執政到二零三六年,屆時他將八十六歲高齡。而目前誰也不知道二零二四年之後他有什麼計劃也不知道他的接班人將會是誰。
不過現在有個很大的變數,那就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自媒體的發展,俄羅斯政府對媒體的掌控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嚴格了,俄羅斯的年輕人也不再只是消費普京的宣傳。十五到二十五歲今年的大部分資訊都來自於相對較少刪查過濾的社交網站,因此近年來政府對於這個群體的想法和反應很難預測和把握,所以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