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中華文化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在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中,有多得數不完的東西可以去欣賞和研究,而雄偉的古建築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珠。
而在這許許多多的古建築裡面,要說哪個古建築最為壯觀、最為龐大、歷史最為久遠,那麼就非“萬里長城”莫屬了!
長城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建築之一。長城以其蜿蜒遼闊,馳名中外,成為現在著名的旅遊景點。
對於長城,不太瞭解的歷史的朋友們,可能對其修建時間和功能太瞭解。而對一些願意看古代歷史方面知識的朋友來說,他們會知曉長城是古代時期軍事方面的重要建築。
但是長城作為軍事的重要建築,在古代時期真的可以抵禦外敵嗎?
要研究這個問題,要先研究長城的歷史,長城究竟是怎麼而來的呢?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犬戎部族便頻繁的侵擾統御中原的西周政權。為了方便對付犬戎,所以周王朝建起了烽火臺和列城,以方便傳遞軍情。另外,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
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始皇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秦始皇為了維護和鞏固國家安全,採取了很多的防禦政策,其中就有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公元前215年,將領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修築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有一萬餘里的長城,也在後來普遍被叫做萬里長城。
漢初,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築長城,和漢帝國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
漢武帝登基後,連續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爭,將其驅逐至漠北,修復了蒙恬所築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此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其軍事防禦作用也隨之終結。
漢武帝修築長城驅逐匈奴,對維護西漢帝國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
隋朝時期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襲擾和掠奪,隋文帝楊堅自建國伊始,就把修築長城、鞏固邊防,視為重要國防政策。
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除了繼續防禦北方突厥的襲擾之外,還要著力對付來自西北方面吐谷渾的侵襲,為此曾先後兩次修築長城,動用勞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
據史書記載,自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28年中,隋朝兩代統治者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增建城壘,在前代北魏和周、齊修築長城的基礎上,使東迄紫河,中經朔方、靈武之境,西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唐朝時期,雖然長久以來,“唐代無長城”在學術界已成定論,但唐代確實修過長城,不過與傳統意義上的“拒胡長城”不同,建築這條長城是為了統一戰爭。
《新唐書·地理志》載:山西太谷縣“東南八十里馬嶺有長城,自平城至於魯口三百里,貞觀之年廢。”唐長城遺址從馬陵關沿馬嶺向關上(即今社城鎮關上村西),由關上至榆社縣石源村,再至黃花溝,再至石會村、琵琶窯村、焦紅寺村一帶,最後至和順縣儀城。
宋朝時期,修建了一段西起山西省岢嵐縣青城山,東至荷葉坪山的長城,這段長城叫做“宋長城”。
而到了明朝時,幾乎每個皇帝都對長城進行大面積的修築,明朝前期和中期主要是為了抵擋瓦刺,韃靼的不斷興兵進犯。到了後期主要為了抵禦後來興起的女真族,明朝百餘年間建成眾多長城重鎮。
到了清朝,雖然清朝的長城規模和地域跨度,跟以往歷朝歷代相比,清朝長城相對較大,但是其作用卻大有不同,清朝的長城多數用於對內進行鎮壓起義,針對內部而對外,作用單一,較少提及。
說完了長城的歷史,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長城真的可以抵禦外敵嗎?
答案是肯定,縱觀歷朝歷代除清朝長城的目的有些特殊外,長城基本上都是為了防禦外敵而存在的。
在修築關城隘口時,選擇在兩座山的峽谷間和平原上的必經之地修築,這樣既能控制住險要,又可以節約兵力和建築材料。
城牆是防禦工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樣建於高山和平原的險要之處,依照其具體的地形和具體的防禦功用進行修建,在平原的時候或是在重要的關隘之處就會將城牆修築得高大且堅固,在高山的險處則將城牆修築得較為低矮。
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定牆,其作用是為了防止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垛口牆上部設有瞭望口,下部設有射洞和鐳石孔,是為了觀察敵情和敵人來襲後射擊並滾放鐳石之用。
不光如此還建有層層障牆,為了防禦住透過登牆而進攻的敵人,到了明朝將領戚繼光這裡,長城的防禦工事又有了重大改進。
在城牆頂上設定樓臺,是為此駐守計程車兵儲存兵器和衣物和糧食,經此改進後,使長城的防禦的作用有極大的加強。
還有在長城中還有大量的烽火臺,其目的是為了傳遞訊息和檢視,當有敵情發生時,燃煙與所在的駐軍進行聯絡,駐軍在看到燃煙時,能夠及時的做出反應,有效的進行防禦來犯敵人。
可以說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從事實來看,長城的存在的意義確實是十分重大的。但是有歐洲的學者卻表示,正因為長城的存在,卻把他們給害慘了,他們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來在先秦時期,長城還未完全的修建起來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因為他們生活的地域是不適合耕種農作物的,所以在食物不夠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透過搶掠其他民族的物資在求生存。
所以就盯上了物產豐富的中原地區,他們時常南下進行掠奪,因為他們的騎兵是非常強勁,經常是來的快,去的也快。這麼強大的騎兵在過去一段很長時間成了中原各國的麻煩。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了長城,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
而最為神奇的是,這條秦長城,居然與我國半溼潤與半乾旱區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線基本吻合。
無論是從地域上,還是從氣候上,秦長城都確立了農耕與遊牧的分隔線。 從此,匈奴不敢來犯,有了穩固的邊疆,內部才能安心搞發展。
到了陳勝吳廣起義後,中原戰事不絕。 而在北方,冒頓單于領導的匈奴族,逐漸成為最強大的勢力。
公元前201年,冒頓以10萬鐵騎圍攻馬邑城,韓王信叛變,意氣風發的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不料卻在白登山被圍困整整七日,最後還是用珠寶首飾拉攏了冒頓的老婆閼氏,借枕邊風說服了冒頓撤兵。
“白登之圍”後,劉邦知道打不過人家,只得採取“和親政策”撫慰邊境,從此一個個漢室公主和大批金銀細軟被源源不斷地送去了匈奴。
公元前166年,匈奴從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突破長城,南下侵擾,飛將軍李廣鎮守邊塞,抗擊匈奴。
西漢初年,戰火方熄,社會凋敝,正是依託秦始皇修築的長城,以及漢文帝提出的屯墾戍邊政策,漢王朝才勉強守住邊疆。 沒有匈奴侵擾,中國才得以出現繁榮一時的文景之治。
有了四十年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才有了時間和精力以及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來思考正兒八經對付匈奴的問題。
確切地說,長城阻止了匈奴騎兵的任意出入,漢朝才有安定的環境發展經濟、繁衍人口,有了國力強盛的後盾,漢武帝再也不肯繼續忍讓匈奴的囂張。
公元前2世紀,居住在敦煌一帶月氏族被匈奴所敗,向西遷移,在恆河流域建立了貴霜王朝。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去聯合月氏,夾攻匈奴。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內亂,張騫再度脫逃,這次還帶上自己的匈奴妻子一起回到了大漢。
張騫出西域,雖未能達成最初的目的,但卻意外打開了“絲綢之路”。不過,絲綢之路來得沒這麼快。
張騫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但中原與西域的貿易往來,不可能總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幾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27年,大將軍衛青從長城多個關隘出發,深入草原,進擊匈奴,收復河套平原。
接著漢王朝西遷近十萬人屯墾戍邊,並沿著長城修建多個塞城,長城的防禦體系升級,基本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大退匈奴,奪取河西走廊。
漢武帝沿河西走廊建造長城,設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
匈奴遠遁,漢武帝開始著手修繕秦始皇留下的萬里長城,並將其一直向西延伸到羅布泊境內,漢王朝因此而成為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
有人說長城是閉關鎖國的標誌,其實修築長城的本意從來都不包括自我封鎖,而只是一種應對侵擾的無奈之舉。
西漢的晁錯在《論守邊備塞疏》中說到: 胡人往來轉徙,飄忽不定,總是在我守備力量薄弱的時候,入境劫掠。若不救,邊民會因絕望而投敵,若是去救,人少了不行,人多了,卻不一定追得上敵人。如果退兵,則敵人又來,如果不退,則耗費巨大,難以支撐。長此以往,國將受累。
所以,面對掠奪成性、來去如風的草原遊騎兵,沒有比建一堵牆更好的方法了。
長城,一方面作國家領土邊界的象徵,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而言,無異於一道不可輕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一方面,作為遠離行政中心的軍事設施,不但能有效阻攔草原騎兵的戰馬,還能為遠征軍提供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守。
另外,隨著修築長城而來的屯田政策,實際上也是一種經濟大開發,有效地充實了邊境,激活了偏遠地區的生產活動。
在戰亂平息的年代,長城關隘還為邊塞上的民間交易提供了一個可靠且穩定的場所,大大促進了貿易往來。
匈奴敗退後,漢武帝所修築的河西長城則成為保護絲路商旅的核心力量。這條長城的存在不但不是閉關鎖國,反而是一種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的姿態。
由於萬里長城的高大的城牆阻擋住了遊牧民族的鐵騎,再加上漢朝的軍事打擊,匈奴政權瓦解,其餘的匈奴人為了生存下去,無可奈何之下,他們只能轉變方向。開始向歐洲進發。所以說在一些西方學者的眼裡,秦始皇簡直就是一個狡猾的帝王。他把自己的領地牢牢的圈住,卻將危險推向了歐洲。
也就在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一支來路不明的東北亞遊牧匈人不斷入侵羅馬,最終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據猜測,這支匈人很可能是被漢王朝打敗的匈奴後裔,如果真是這樣,那匈奴部族也是相當可以,走哪兒滅哪兒,直接影響了中亞、西亞、歐洲、中東多個地區的格局。 可以說,長城的出現改寫了半個世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