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跨過鴨綠江》,以“全景式、史詩性”手法展現我軍為贏得這場艱苦卓絕、震撼人心的偉大戰爭的最後勝利所做的犧牲和努力,弘揚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權霸權、敢於鬥爭的鋼鐵意志和頑強品格,激盪愛國主義情懷,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恢弘的戰爭場面、鮮活的人物塑造、動人的情感表達拍出了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力量。
當前,抗美援朝等重大題材成為創作熱點,相關影視作品競相出現,如何突出獨特性,把握深刻性,是創作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跨過鴨綠江》抓住了一個“高”字。所謂高,在於立意高遠。作品第一次從貫穿歷史縱深的角度和縱覽世界橫向格局的角度來闡述這場戰爭的重要意義。作品開始就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激烈討論。當時有一些人認為不應打,主要在於中國國力弱小,懸殊巨大。毛主席強調,這個世界不能由一種意志來操控。同時還特別指出這場戰爭對於保衛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意義。作品還用相當的篇幅表現了當時以斯大林為代表的蘇聯政府對我們的支援,這種站在全人類共同價值高度的立意,體現了宏闊的歷史視野和世界情懷,是對戰爭正義性、必要性的再認識和再昇華。可以說,這是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裡講的最清楚的一部。
同名電視劇用了40集的篇幅來描述展現抗美援朝戰爭,如何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濃縮在兩個半小時裡呈現,又是一大挑戰。主創突出一個“全”。所謂“全”著眼戰爭全過程,緊緊抓住五戰役次這根敘事的軸線,它既不時紀錄片式的刻板回顧,也不是聚焦某個區域性的單篇敘事,而是用宏闊的史詩手筆、豐富的影像手段、專業的戰爭策略、重點突出的節奏清晰講述了再現了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中一場場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戰鬥,這也是區別於其他同類題材影視作品的一大特點。作品對著名戰役基本全覆蓋,比如第一場戰役中的兩水洞之戰及其後的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三所裡戰役、飛虎山戰役、鐵原戰役等,層層遞進,有條不紊,可謂一部清晰明瞭的戰爭歷史教科書。在戰爭場面表現上,遵循大螢幕視角廣畫幅大的特點,以運動式的橫移鏡頭居多,展現千軍萬馬衝鋒陷陣的英勇豪邁,氣勢恢宏、場面震撼。同時,作品不迴避戰爭的殘酷以及我軍的困難乃至短板,作品展現我軍在戰場上情報分析不足、後勤補給不力、軍事武器差距較大等諸多客觀的不利因素,真正做到全面、真實展現戰爭。
和劇版不同的是,電影《跨過鴨綠江》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為敘事主線,人物更聚焦,特別是創新性地以內人物心獨白式的方式來回顧戰爭,以第一人稱、第一視角來展現志願軍回到歷史現場,既拉近了觀眾和戰爭的距離,也讓人物塑造更加立體,具有深度、溫度。比如當他看到美軍偵察機,會很清醒地說沒有飛機這戰怎麼打?當他得知38軍因為猶豫耽誤戰機放跑敵人,他會破口大罵;而當看到50軍軍長堅守陣地犧牲巨大,他含淚悲嘆。這樣人物塑造有血有肉,有表也有裡,讓人物更具現代性,必將載入戰爭電影人物長廊。此外,這部作品還全景式展現一線將士形象,塑造了從軍長到師長、團長、營長、班長等一大批真實英雄人物,比如敢於戴罪立功、竭力維護軍隊榮譽的38軍軍長梁興初,抱著炸藥包衝向敵群的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的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烈火燒身也不暴露目標的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以石頭充飢死守陣地的戰鬥猛將範天恩和全體335團指戰員等這群最可愛的人,慷慨悲壯、感天動地。
電影和電視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電視劇篇幅長,敘事節奏偏緩,鏡頭多采用中近景;而電影則更加突出戲劇張力和敘事節奏,以大場面取勝。電影《跨過鴨綠江》在拍攝電視劇版時,同步套拍電影。從最終的效果來看,這種套拍融合了兩種藝術的優勢,產生了良好的化學反應。如該片總導演董亞春所說,在電視劇拍攝過程中就考慮到電影成品的效果和容量,形成了‘影劇同拍’的良性互動。比如在電影版中突出了對紀錄片片段的運用,特別是開篇如美軍飛機轟炸丹東的影像,營造了歷史氛圍,鋪上了厚重的歷史底色。還比如採用紀錄片採用的動畫示意圖詳解東西線五次戰役的過程,清晰明瞭,讓觀眾第一次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相比電視劇版,電影版在故事、人物、敘事上更加緊湊,畫面更加宏大,做到史與詩的結合,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對影視產業融合發展也提供了新路徑、新啟示。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有文化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