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升入高一後,孩子懈怠,家長可試試“鳥籠效應”,幫孩子找回動力
中考是初中時代最重要的一次考試,也是初三最後一次考試。很多初一、初二沒好好學的學生,為了能在中考當中光彩照人,初三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努力,不少學生考上理想的高中。拿到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這部分學生終於鬆了一口氣。
升入高中後,很多學生認為高考還很遙遠,於是放鬆了警惕,開始懈怠。每天在鬧鐘的催促聲中起床,老師指到哪學到哪,有聽不懂的問題也不著急問老師,做錯題了也不知道糾正。這樣“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每天渾水摸魚是非常危險的。
高一是全新的起點,大家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如果起跑線就落於人後,後面需要百倍或者千倍的努力才能追趕上。而且高中的知識點都是環環相扣的,前面的知識點是後面知識點的鋪墊,前面知識點沒學好,會影響到後面知識點的學習。高中總共有三年的時間,每一年都特別重要,都不能消極怠工。面對懈怠的高一新生,家長該怎麼做呢?
其實,家長可以試試“鳥籠效應”。鳥籠效應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提出的。事情是這樣的:退休之後的詹姆斯跟好友卡爾森來了一場賭約,詹姆斯對卡爾森說:“不久之後,我會讓你養一隻鳥”。卡爾森笑著說:“不可能,我對鳥不感興趣”。
過了不久之後,在卡爾森的生日宴上,詹姆斯送了卡爾森一隻精美的鳥籠。每當有客人看見卡爾森家精美的鳥籠之後,都會問卡爾森:“籠子裡的鳥是什麼時候死的?”
每當有客人這樣問的時候,卡爾森都非常尷尬,無論卡爾森怎樣解釋,客人就是不信。每當看見精美的鳥籠,卡爾森總覺得缺點什麼。最終,卡爾森養了一隻鳥,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
在學習上,鳥籠效應告訴我們兩個非常重要的道理。①要突破慣性思維,在做題的時候,當跳出固有思維,很多題就迎刃而解了;②當有一個美的事物出現時,我們會想辦法讓它變得更完美。
面對懈怠的孩子,家長可以採用鳥籠效應,先給孩子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這個遠大的目標就相當於精美的鳥籠。有了遠大的目標之後,孩子的學習興趣就來了,動力就足了,就會用實際行動向著目標努力。這個實際行動就是籠子當中的鳥。那麼,具體怎麼實現呢?
首先,家長可以給孩子說一下大學的故事,讓孩子對大學充滿嚮往,憧憬著大學的一切。然後,鼓勵孩子設定目標,確定要上的大學;最後,為了實現目標,孩子要做哪些努力,確定確實可行的方案。在這裡,家長朋友們要注意兩點:
(1)孩子設定的目標一定要適合自己,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不切實際,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太低孩子沒有動力。目標設定的時候,要採用“夠一夠,夠得著”的原則。
(2)實現目標的計劃要合理,行動要具體。目標大學的分數是多少,孩子跟目標大學的差距是多少,高一新生要明確。為了縮短差距,高一新生可以設定階段性目標,將大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小目標都完成了,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高中的知識是非常難的,高一,高二沒好好學,就算高三一年拼命學也很難趕上。所以,高一新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消極懈怠,更不能存在僥倖心理。升入高中後,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成績排名,當孩子消極怠工時要高度重視。“鳥籠效應”還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