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境域在先秦時曾是楚國的核心地區,也是燦爛輝煌的楚文化的中心,至宋代,在金、元的不斷襲擾,戰爭不斷,湖北則“ 本朝二百年之間,降為荒落之邦,北連許、汝,民居稀少,土產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於上國者,如晨星之相 望;況至於建炎、紹興之際,群盜出沒於其間,而被禍尤極。”(見《宋史》)兩宋時期湖北文化的蕭條與落後,人才之凋零與東南地區形成鮮明的對照。清人顧祖禹所言:“論湖北之人才,春秋楚為首,三國時次之,明又次之。”明代是湖北歷史上人才產出的三大高峰之一。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地處華中之中,毗鄰陝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重慶六省市,號稱“ 九省通衢”,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湖北大地上自古名人輩出, 先秦有屈原; 東漢有劉秀; 三國有馬謖、馬良; 唐有陸羽、皮日休、孟浩然; 宋有米芾; 明代誕生了張居正、李時珍、公安三袁、黃安三耿、嘉魚二李等著名人才; 清有陳鑾、熊賜履。近代湖北人“ 敢為天下先” 的英勇氣魄, 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一舉終結了兩千年的帝制。現代湖北紅安縣更有“ 兩百個將軍, 同一個故鄉” 的美譽。這些都是歷史時期產生的湖北人才,代表了湖北文化的地域形象。
明清時,湖北省內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己移至武漢周圍的黃州、武昌、漢陽。清代湖北在全國各省中居中等偏上的地位,遠遠落後於江蘇、浙江等科舉發達省,同時也不比安徽、山東、江西等省的進士數,與湖南、廣東、福建、直隸進士數大體相當。弘治至崇禎的160年間所中進士人數幾乎佔了明代進士總人數的80%,而明前期的120年間的進士人數僅佔進士總人數的20% 。清代湖北共產生1262名 進士,到道光朝的約200年間,全省共中進士960人,咸豐以後的60年間則有302人。地域分佈上雖有變化,但未能改變明代以 鄂東為重心的基本格局。
明代(嘉靖十年)湖北行政區劃表
一、明史人物分佈
《明史》106名湖北籍列傳人物分佈在全省40地,覆蓋三分之二的縣域面積。縣域分佈上,麻城8人居40縣之首; 黃岡7人,江夏7人居其次; 嘉魚6人,公安6人,江陵5人, 咸寧、鍾祥、景陵、孝感均有4人入傳; 京山、隨州、黃安、黃梅分別有3人入傳;武昌、蒲圻、石首、夷陵、黃陂、蘄水、潛江、安陸、應城、襄陽、宜城、谷城等均有2人; 松滋、漢川、羅田、蘄州、沔陽、雲夢、應山、鄖西分別有1人,餘下漢陽等22縣無一人入傳。
從府域地域看黃州府有28人入傳,數量在全省排第一位; 武昌府有24人居次; 荊州府19 人,承天府14人,德安府13人次之; 襄陽府6人,漢陽府和鄖陽府均只有1人為最少。三是鄂東的黃州和武昌兩府共有52人,佔全省48%強。黃州府、武昌、荊州、承天、德安五府有98人,佔近91%,優勢明顯。四是黃州、武昌、德安三府屬於鄂東地區; 荊州和承天兩府屬於鄂中南區; 襄陽府和鄖陽府屬於鄂北地區。
清代(順治三年)湖北行政區劃表
二、清史人物分佈
府內排名第一的均為府治所在地,如武昌府的江夏,漢陽府的漢陽,黃州府的黃岡,安陸府的鐘祥,荊州府的江陵,德安府的安陸,施南府的恩施,襄陽府的襄陽。清代列傳人物共6 0 人,1人籍貫不詳。其中安陸、谷城、鶴峰、黃陂、江陵、羅田、麻城、沔陽、施南、松滋、通山、武昌、興國、宜都、應城等15地有1人;大冶、恩施、黃安、荊門、蘄水、天門、咸寧、孝感、鍾祥等9 地有2 人;黃岡有4人;黃梅有3人;襄陽有5人;漢陽有6人;江夏有8人。與明代列傳人物相比,江夏、黃岡仍為人才發達縣, 漢陽和襄陽的地位上升而麻城的地位下降了。
《清史稿》列傳湖北籍人物地域分佈極不平衡。府域方面,八府一直隸廳一直隸州均有人入傳,鄖陽和宜昌兩府無人入傳,1人籍貫不詳。清代列傳人物集中在武昌( 15人) 、黃州(13人) 和漢陽(10人) 三府, 共計38人,佔全省63% 。襄陽府6人,安陸府4人,荊州府和施南府分別有3人,德安府和荊門直隸州分別有2人,鶴峰直隸廳有1人。可見,鄂東地區的武昌府、黃州府河漢陽府為清代列傳人物發達區; 鄂北的襄陽和鄂中南地區的安陸府為次發達區。襄陽府在明代列傳人物並不突出, 而清代的襄陽府有餘際昌、劉宗洙、劉恩廣、劉青藜、李復新、單懋謙6 人入傳,排在全省第4 位,屬次發達區。
鄂東地區有40人入傳,集中了清代全省三分之二的列傳人物,為人才高產區。其次是江漢平原的鄂中南地區有9人; 鄂北地區僅有6人; 鄂西南僅4人。
總結:明清兩代正史列傳人物集中在黃州、武昌、荊州、承天、德安、漢陽六府, 其中黃州、武昌、德安、漢陽四府屬鄂東地區;荊州、承天府屬鄂中南地區。鄂東低山丘陵及沿江平原為明清時期湖北出人較多的地方,其次是江漢平原次發達區;鄂北和鄂西南為明清列傳人物較不發達區。
三、明進士分佈
《湖北通志》收錄明代湖北進士1132名,在地域分佈上呈現出不均衡的特點。他們分佈在全省除施州衛外的八府,除長陽、興山、鄖西、保康三縣外四十九縣均有進士產生,平均每縣得23名。體現出各地區人文水平的高低、演變及其經濟發展的損益。
1、縣域分佈
明代湖北進士人才數量最多是麻城縣104人,最少的當陽、竹山、上津三縣均僅有1人,相差100倍之多;而僅就第二名的黃岡86來看,麻城也比它多18名,麻城縣人才發達可見一斑。超過平均線23名的縣有麻城、黃岡、江陵、江夏、蘄州、石首、襄陽、京山、蘄水、興國、漢陽、蒲圻、孝感、公安、沔陽、崇陽、潛江、安陸、應城等19縣,共計815名,佔全省72%的進士。
在以上19縣中,黃州府有麻城(104) 、黃岡(86) 、蘄州(40) 、蘄水四州縣(36) ; 江夏(64) 、興國(36) 、蒲圻(35) 、崇陽(28) 四州縣屬武昌府; 荊州府有江陵(67) 、石首(40)和公安(31) 三縣; 承天府有京山(37) 、潛江(26) 、沔陽(30) 三州縣; 德安府有孝感(33) 、安陸(24) 、應城(24) 三縣; 漢陽府僅府治漢陽縣(35)一縣; 襄陽府僅府治襄陽縣(39)一縣。
明代湖北進士集中在黃州府的麻城、黃岡、蘄州、蘄水; 荊州府的江陵、公安、石首; 武昌府的江夏、蒲圻、興國; 承天府的京山、沔陽; 襄陽府的襄陽; 漢陽府的漢陽; 德安府的孝感等地。黃州在明代己一躍為文化名人輩出的文化大邦; 麻城在歷史舞臺上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在全省範圍內奠定了黃州、武昌兩大文化大邦的基本格局。明代湖北約25% 的縣集中了63% 的進士,其中特別發達的是麻城和黃岡縣,佔據16.8%,其次發達的江陵、江夏兩縣也不過11.6%,一般發達的縣亦佔據34.6% ,說明明代湖北進士人才基本上呈中間小兩端大( 上端比下端小)的近“ 啞鈴型” 形狀分佈狀態。
2、府域分佈
府域分佈上黃州、武昌、荊州、承天四府擁有全省近80% 的進士,加上德安府竟高達89.3% ;第一位的黃州府進士比第二名武昌府多96人之多。黃州府堪稱明代湖北第一進士府,在其一州八縣的領域內,共產生330名進士,平均每州縣得進士近37名;武昌府以234名進士位居第二,府內平均每州縣得進士23名,高出省平均數,兩地均為進士高產地區。漢陽府以兩縣得進士42名; 承天府以5縣2州得進士147名,兩地平均每州縣得進士21名,為進士次高產地區。德安府以5縣1州得進士110名,平均每州縣18.3 ; 荊州府以11縣2州得進士190名,平均14.6; 襄陽府6縣1州得進士69名,平均9.8 。為明代進士低產區。進士數前五名府中,鄂東地區有黃州府、武昌府和德安府;鄂南地區有荊州府;鄂北有承天府。鄂東地區佔據絕對優勢。
3、地區分佈
再看地區分佈,一是鄂東地域以734名進士高居第一位,是鄂中南286名的2.5倍 ;是鄂北91名的8倍;是鄂西南21名的35倍。二是鄂東地區培養出明代湖北高達64.8% 的進士,若加上江漢平原上的中南地區, 則擁有明代湖北90% 以上的進士。這也印證了張篤勤的觀點,即“明清時期, 鄂東地區文化勃興,人才蔚起,黃州府科甲興旺更名列各府第一。這種文化地理的變動,徹底改變了湖北文化重心長期徘徊於江漢地區的格局。”三是鄂北和鄂西南地區進士人才數量少,產出不高。
明代湖北產生一批科舉精英。其中有2位狀元,他們分別是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襄陽人任亨泰、明萬曆八年庚辰科江陵人張懋修。一甲二名有3 人,分別是萬曆五年丁丑科榜眼江陵人張嗣修,萬曆八年庚辰科會元、榜眼漢陽人蔡良友,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榜眼江夏人賀逢聖,文淵閣大學士。一甲三名有2 人,是永樂十九年辛丑科探花監利人裴綸和萬曆二十九年辛丑科探花石首人曾可前。由此可見,明代湖北科舉精英的7 人中,江漢平原佔4 席,有2 來自鄂東地區,鄂北地區襄陽府有1 人。從明代進士的地區分佈來看, 武昌周邊的黃州府、漢陽府、德安府均是人才發達區, 這是與湖北政府中心確立在鄂東地區不無關係。
四、清代進士分佈
1、縣域分佈
分析湖北進士縣域分佈可以得知,清代湖北出進士最多的縣是黃岡,得進士122名,最少的鄖西、利川、南漳、東湖、長陽、鄖縣、房縣、竹山、宜都等9 地僅有1 名,懸殊之大可以想見。進士第一名的縣有122位,江夏以115位排在第二,懸殊不大,但卻和第三名孝感的80名拉開了差距。就清代進士縣域分佈來看,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黃岡縣趕超了麻城縣,佔據鰲頭; 江夏從明代的人才次發達縣上升到清代的發達縣,兩地人才成長快。麻城從明代的第1 位掉到清代的第9 位,為一般發達縣。清代襄陽和京山兩地人才掉出發達縣之列,有衰落趨勢。
2、府域分佈
清代湖北進士數排在前三位的府為黃州府、漢陽府、武昌府,佔全省近70% ,其中黃州府達339名,漢陽府284名,武昌府273名。這三府為進士人才數第一梯隊,可見清代這三府進士的富集程度。安陸、荊州、德安三府進士數為第二梯隊,分別有121 、107 、98名進士。前六府共有1222名,擁有全省95% 的進士,為進士發達區。襄陽、施南、鄖陽、宜昌四府、荊門直隸州和鶴峰直隸廳僅佔5% 的進士,為進士不發達區。進士數前六位的府與後六位的府州廳差距很大,後六位的地區中,鶴峰直隸廳沒有出進士,其餘五府州得進士58人,前六府有1223名進士,是後六府的21倍之多。清代湖北進士發達六府中,有鄂東地區的黃州、漢陽、武昌、德安四府;鄂南的荊州一府;鄂北的安陸一府。與明代相比鄂東地區的漢陽府進士人才地位上升快。
3、地區分佈
鄂東地區有991名進士,佔全省77.4% 以上; 鄂中南地區有246名,佔全省19.2% ; 鄂北地區有31名,佔2.4% ; 鄂西南地區僅有13名,僅佔1%。從人口人才密度看,鄂東地區人口約有1168萬,每百萬人口中擁有進士85名; 鄂中南地區346萬人口,每百萬人口約有71進士; 鄂北地區有258萬人口,每百萬人口約有12名進士; 最少的鄂西南有175萬人口,每百萬人口中擁有7名進士。
統計的清前期全國各省殿試會試歷科首選人數,湖北以3名狀元、3名榜眼、4位探花、1位傳臚、3位會元排在第六位。清代湖北產生的3 名狀元中,他們是清順治六年己丑科黃岡人劉子壯、清嘉慶十六年辛未科天門人蔣立鏞、清嘉慶二十四年己卯恩科蘄水人陳沆。鄂東地區就佔據兩席, 可見人才質量之高。
總結:清代湖北進士集中在黃州、漢陽、武昌三府;次高產地為安陸、荊州、德安;進士不發達地區為襄陽、荊州、施南、鄖陽、宜昌府和鶴峰廳。
明代進士與《明史》列傳人物的府域分佈基本一致,即黃州、武昌、荊州、承天、德安五府排前列。而清代進士與《清史稿》列傳人物則有較大差別,一是清代進士數量比明代多,但入傳人物則減少了43%,說明清代湖北人才在全國的影響力不如明代。二是清代湖北進士高產府為黃州、漢陽、武昌、安陸、荊州和德安六府, 而《清史稿》入傳人物則是武昌、黃州、漢陽、襄陽、安陸等府排在前列,與進士有所出入的是襄陽府,從全省來看,清代襄陽府的進士人才並不突出。
宋代以後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的大背景給湖北帶來了發展機遇。對於明清時期的湖北來說, 政治中心的轉移到鄂東的武昌是促使鄂東人才飛速發展的關鍵因素。鄂東地區的武昌府、黃州府、漢陽府、德安府( 除隨州) 地理區位都是圍繞在武昌這一政治中心, 可獲得最優質的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 有利於人才的成長。鄂東地區之所以成為明清時期湖北文化中心、人才中心,是歷史時期人才的成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區域文教發展特性、地區行政變遷、移民等因素綜合選擇的結果,鄂東人才發展的最為直接原因是江西移民給地方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 江西填湖廣”、“ 湖廣填四川” 都是基於兩湖地區這個“中轉站”,湖北成為江西移民的流入地和中轉地。而鄂東地區佔據區位優勢, 成為最先接納江西移民的地區。江西自宋代以來即成為文化發達地區,因此江西移民既提供了富餘的勞動力,又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使得鄂東地區率先得到開發和發展。鄂東地區本就有蘄水、浠水、巴水、舉水、倒水等五水與長江、漢江相連, 形成了輻射四周的便利交通網路,加上政治中心的吸引,移民所攜帶來的異邦先進文化又使得這一地區的人們開闊了視野,“ 盡得風氣之先”,培養了許多人才,成為明清時期湖北人才的高產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