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復材,用15年時間,實現了公司的涅磐。從一個鄉鎮小魚竿廠,發展到碳纖維新銳,打破外國壟斷、實現碳纖維國產化。
“別人只看到了光威復材今天的成功,豈不知這是自主研發15年來,前人栽樹的必然結果。”
———— 光威復材董事長陳亮
魚竿我知道,碳纖維是什麼?
碳纖維(carbon fiber,簡稱CF),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的新型纖維材料。比鋁輕,比鋼鐵強度高,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的特性,在國防軍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 (碳纖維複合材料,簡稱CFRP)
碳纖維複合材料CFRP都用在哪?
* 美國超級“大黃蜂”(F/A-18E/R)的CFRP 用量佔約19%
* 法國“陣風”的用量佔約24%
* 英國“颱風”(EP200)的用量佔約40%
* 日本“0H-1忍者”直升機機身用量為。 40%.槳葉等也用CFRP製造。
* 波音767,使用CFRP為1.5噸,
* 波音777,使用量為9.6噸,
* 空客A340/500A340/600,飛機使用的 CFRP將近6噸
* 空客A380,用複合材料為25~30噸/ 架,其中85%是碳纖維複合材料。
- 國內直升機也大量使用CFRP
- “神七”飛船所用材料中,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比例已達到65%左右,
- 中石油,海上鑽井平臺,目前每個平臺要使用鋼材8萬噸,如果改用複合材料,則每個平臺僅消耗1.3萬噸CFRP
此外,碳纖維複合材料還可大量使用於,風電,跑車,腳踏車,魚竿等等產品。
魚竿廠的逆襲
威海,一座山東臨海城市,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坐擁豐富的釣場資源。
1942年,陳光威出生于山東威海,戰亂年代,還沒未生時,其父離家出走。陳光威從小就跟著外婆四處乞討為生。從小就嚐遍人間冷暖。
幼年的苦難經歷,造就了陳光威先生樂觀好學,堅韌不拔的精神。
媒體口中,農民出身的“中學生”,陳光威先生,用了30多年時間,一手建立了光威魚竿廠,將其打造成漁具行業的巨無霸,而後,又創造了魚竿廠轉型成為碳纖維行業龍頭的奇蹟。
陳光威先生開始創業的那年,已經45歲。
2017年9月1日,“碳纖維第一股”,光威復材在創業板上市。可惜,一手創辦光威復材的陳光威先生,積勞成疾不幸離世,享年75歲。其夫人王言卿,代替陳光威先生完成敲鐘。
由師昌緒院士題寫的“發揚威海精神,建立中國碳纖維基地”,至今仍保留在光威集團。
光威復材的發展史
●1987年—2002年,第一個十五年,從瀕臨倒閉的鄉鎮小廠,一躍成為全球漁具界“航母”;
●2002年—至今,第二個十五年,及後續,自主研發碳纖維材料,而成為國內碳纖維行業的新銳,國際頭部選手的重要挑戰者。
光威復材前身----鄉鎮企業魚竿廠
1987年11月,在山東省威海市田村鎮政府參與鄉鎮企業管理的陳光威,時年45歲,接管了一家瀕臨倒閉的鎮辦工廠。當時廠子累計虧損76萬元,半年多發不出工資,人幾乎都走光了。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90年代那會,萬元戶基本上就是土豪的代名詞。
為給廠子找活路,多番調研,陳光威決定因地制宜,將主體業務定為魚竿的研發。
創立時,魚竿廠處於三無時期,沒技術、沒裝置、沒訂單。當時的裝置,原材料都靠進口,好不容易找到了流水線供貨商,對方報價20萬美刀,差不多170多萬人民幣,因為沒人擔保,做不了貸款,只能作罷。
外購靠不上,就只能靠自己動手,於是陳光威就一邊鑽研技術,一邊琢磨裝置,帶領場內的技術骨幹,攻克種種難題,熬過半年後,中國第一條國產魚竿裝置流水線橫空出世。
不僅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隨後釣具在漁具博覽會上大放異彩,而且獲得山東省星火計劃獎,還吸引了大批廠商的關注。
光威魚竿後來有多牛?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光威的業績卻不降反升,
●1999年,光威利稅同比增長了52.68%,成為亞洲釣具行業老大。
●2000年至今,光威集團始終穩坐世界釣具生產冠軍企業的寶座。
—— 從零起步,短短十五年,鄉鎮魚竿的生意做到了全球銷量最大,這是獨享老天厚愛嗎?
—— 路對不是!
是媒體很少告訴你,大額研發投入,光威一度瀕臨破產,好幾次,都以為撐不下去了。
魚竿廠的困境和突圍
原材料的困局
90年代,碳纖維材料在魚竿應用上嶄露頭角。雖然,當時市場上酚醛樹脂玻璃纖維釣竿還是主流。
當時不比現在,國內都能實現碳竿自產。尤其像某北地區的商家,友商敢降價賣,我就敢破產價甩。
釣友都知道,碳纖維竿的好,也必然聽過日本東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裡面的心酸。
碳纖維在當時屬於尖端材料,主要生產力在美國和日本,因材料效能優異,除了民用魚竿,體育器材,還能軍用。所以國內好幾家研究所想要進口生產線時都被拒絕了
雖然,光威當時只生產魚竿,用的是普通民用碳纖維。但,美方仍委託國際諮詢公司,對光威集團,創始人背景以及引進裝置的用途進行深入調查。反覆稽核之後,才批准日方的出口申請,光威也成為國內第一家,能批次生產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的廠商。
儘管如此,日方不放心,多次派人來檢視,反覆確認是否將碳纖維用在了魚竿生產上。
通知式漲價,賞賜性供給。
是當時原材料供應的一大特色,沒辦法,技不如人,處處受限。光威的困境,可以參考目前的華為。
扭轉戰局的決策總是由少數人制定的
1998年,不甘被人卡脖子的,陳光威先生。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跳出魚竿的“院牆”,圍著“院牆”轉。就是自己搞研發,建設自己的生產線,生產魚竿的原材料——碳纖維預浸料。
不出所料,這一想法立即遭到了內部人員的反對,原因就是風險太大。
如果不買裝置不自己搞,雖然原料是有限供應,好歹不會虧。但是如果自己搞,萬一虧了,整個家底都會搭進去。
“當時國內沒有企業生產過預浸料,無成功的前例可循。花幾百萬美元投資引進裝置,這條路能不能成功,大家心裡都沒有底。”
爭議了良久,最終,陳光威拍了板,“咬牙也要投入研發,搞原材料生產。”
很快,光威從國外某公司,進口了中國第一條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因為某些原因,售後體驗很差,只提供硬體,沒有任何技術服務和指導。裝置到貨後,收貨人一度不知如何使用。。。
1998年10月,光威的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正式投入執行。3個月後,碳纖維預浸料開始對外銷售。
2001年2月,由光威自主研發的首條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正式投產執行,發達國家相關技術封鎖與裝置管制被徹底打破。
“第二年,購買預浸料生產線的成本就收了回來。這一仗開拓了大家的視野,堅定了科研投入的決心。
現在回看,“跳出院牆、圍著魚竿轉”的戰略,初步積累了研發優勢,也給企業帶來轉型契機。
自此,第一個十五年內,光威實現了原材料的自產自足,以及行業供應,企業是行業老大,員工收入也很不錯。
“給國家乾點事”,帶來歷史性拐點
2002年,光威集團收穫了可觀的利潤,啟動了上市計劃。準備繼續在魚竿領域深耕。
而當時,科技部領導到光威調研寬幅預浸料生產線時,一句問話,讓光威迎來歷史性的轉變。
當時專家組調研時,
有一位成員問,後面的生產線幹什麼呢?
我們說是在研製碳纖維。
當時專家大吃一驚。
為啥大吃一驚?
當時的大環境是這樣的。
●1962年,我國就開始研發碳纖維,和國外的碳纖維研發相比並沒有慢多少。到1984年,“巴黎統籌條約”對中國實施限制,我國碳纖維研究陷入困境。
●國外碳纖維領域對中國實行“三封鎖”,即產品封鎖、技術封鎖、裝置封鎖。
●2001年,國家科技部啟動了“863”課題組,其中有一項科研專案就是碳纖維。
●2002年,國內課題組即將結項,卻沒有在技術上實現突破之時,光威集團,此時已實現了碳纖維國產化。
打個比方,
就相當於你老闆,因進口軟體版權問題不能使用,沒法做方案,然後花錢找了幾個技術高手來自己研發,眼看錢花了,時間也到了,還是搞不名堂來,一籌莫展。這時候,你老闆不經意溜道一個平時悶不吭聲的同事工位旁邊,忽然發現這傢伙不僅把方案做出來了,而且連繫統都倒騰出來了。這就是,驚喜呀!
“瞭解到這一情況,當時有領導過來跟我們說,‘給國家乾點事吧,不要總圍著魚竿轉了’。”
陳光威先生生於解放前,吃過苦受過罪,更理解科技強國的重要性,他聽到光威生產的碳纖維經過穩定化和驗證後可以用於戰鬥機時,立即表態“為國家乾點事”!
魚竿到碳纖維的轉變
2002年,光威集團成立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碳纖維的研發和生產。
期間,承擔了20餘項863計劃及各部委研發及產業化專案,並承建了碳纖維製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起草了《PAN基碳纖維》和《碳纖維預浸料》的國家標準等。
“光威嚐到過自主研發的甜頭,所以,2002年決定投入軍工產品研發時,內部沒有反對聲音。但是沒想到,之後的過程會那麼困難。”
盧釗鈞回憶,“軍工碳纖維專案投資大,回報期長,民營企業做這個特別困難。我們經歷了至少三個比較難的階段。從2002年到2017年,15年的時間,研發投入了40多億元,其中,國家給予了一定的配套支援,其餘全部依靠自有資金和貸款。”
研發,這是一個投資時間長不確定性風險大,收益滯後的選擇。比如某為。比如晶片行業國產化。
代銷,大部分的風險,來源於貨物的週轉率和供貨方的關係剩下的就是產品本身,商譽口碑的維護。比如某想,某米,以及大部分外資代理。
前路險且阻,初心不負
自主研發的道路,宣傳稿中是看不出其中的痛苦和磨難。
光威三個困難階段都是哪些?
●碳纖維關鍵技術突破
●高效能纖維產品突破,
●公司研發和資金鍊的斷裂
國產碳纖維技術歷經六個“五年計劃”卻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就連相熟的碳纖維專家都勸阻陳光威先生:“我研究碳纖維幾十年都難有大的突破,你輕易可別碰碳纖維。”但陳光威斬釘截鐵地回答:“我一定要自己生產碳纖維。”
技術困難,怎麼辦?
拼的是對信念的追求和人才的儲備,光威當時除了邀請企業、科研院所退休的老專家之外,還招聘材料領域的大學生自主培養,和國內一流大學學科開展產學研合作,用好國內頂級院士引領的國內新材料領域的頂級科學平臺。
資金困難,怎麼辦?
40多個億的投入,在現如今也不是小數目。在當年更是迅速地讓光威,脫富致貧。沒有地方融資,資本的逐利性不會把目光停留在這種投入時間長,回報不確定的行業中。當時大錢都流進了,鋼筋混凝土。
2008年,是光威最困難時期,融資遇到巨大困難。有5000多名員工的光威集團連續20多天賬面上只有幾萬元,資金鍊隨時有可能斷裂。
最後,光威集團走了一步險棋,把體系內最大的現金牛,光威漁具生產的廠房、裝置,甚至訂單全部抵押出去,融來了資金。
光威漁具是當時系統內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而且被大部分利潤一直用於碳纖維的研發。抵押漁具就相當於不留後路的破釜沉舟。
當“沈飛”的某型號戰鬥需要光威進行碳纖維研發、生產時,陳光威毫不猶豫地支援我國國防事業,不但免費為專案供應碳纖維,隨時為專案調整生產線;還放棄了已經成型的生產工藝,改用新工藝;甚至為了航空應用驗證將盈利時間推遲數年。
後來,即使光威挺過了難關,陳光威先生也時常自責,覺得投入軍工研發讓光威集團“脫富致貧”,以至於在2017年患重病期間,不時對兒子唸叨“對不起光威”。
再後來,才知道,
當年抵押的不僅包含十幾年來光威在釣具和預浸料業務上的全部積累,陳光威先生甚至抵押了自己住的房子。
當銀行工作人員和陳光威一起回家找夫人王言卿簽字時,她哭了:“你現在把房子都抵押了,萬一哪天碳纖維幹不成,難道要咱們一大家子全睡在大馬路上嗎?”可是,在陳光威的懇求下,王言卿還是一邊痛哭,一邊顫抖地簽下了名字。
但是,如果沒有陳光威先生為國家做點事情的決心以及背水一戰的魄力。
2005年,光威成為國內首家,實現T300級碳纖維工程化生產的企業。
2007年,T300級碳纖維,透過軍方驗證,正式進入軍品碳纖維供應體系。
2012年6月,光威生產的碳纖維在我國航空領域應用驗證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勝利,光威碳纖維應用在整個軍工領域,中國國防軍工領域迎來使用自主材料的新時代。隨著中國自主生產碳纖維材料的產業化,美日壟斷市場的格局從此被打破。
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光威花了15年,從一個鄉鎮魚竿廠發展到魚竿界的龍頭
光威又花了15年,從魚竿廠轉型成為碳纖維材料領域的國內龍頭
2017年9月,經業務分拆,光威復材,在創業板上市。公司2017年、2018年營收分別增長49.92%和43.73%,淨利潤分別增長19.1%和59.07%。其中,民用領域的風電碳梁業務實現爆發式增長。
可惜,陳光威先生在光威復材上市的前幾個月,因病去世,沒有看到上市的盛況。但是我相信陳老先生心中不會有遺憾。
因為,
每一架騰飛而起,保家衛國的飛機上,都有光威的貢獻,這也兌現了陳老先生之前為國家做點事的承諾。
無論是山嶺還是海疆,為綠色節能,低碳減排做出貢獻的風力發電機組上,也有光威的一份貢獻。
不用再看美日的臉色,通知性漲價,賞賜性供貨的碳纖維材料行業,更有光威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