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續航的電動車值得買嗎?不值得。
當然,如果不考慮成本的話,那麼超長續航的電動車的確能夠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理論上來說,續航越長,使用感越好,但事實是,更長的續航能力意味著更高的購車預算。
電動車有個詞兒叫邊際效應,想要續航提升100km,就需要更多的電池包來推動,續航從100km提升到200km簡單,但從600km提升到700km就很難,需要更大的電池包來拖動,因為電耗會隨著自重的增大而增高。
我相信,對於更多人來說,不考慮購車預算是完全不可能的更多人買車還是要考慮購車預算問題。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多長續航的電動車才最適合呢?
統一大概的標準:500km-600km即可。
之所以給出這樣的結論,是從目前的技術、成本、產品扎堆來看,主流電動車的主要續航成績都在這個區間中,企業能夠控制價格、保證效能,將電動車續航能力控制在500-600km之間。
實際使用方面。
500km-600km標定續航成績日常使用中必然會有折損,能夠保證一週一充即可,按照夏季折損10%,冬季折損15-20%,預留50-100km續航里程充電來算,那麼夏季滿電能跑400km以上,冬季能跑350km以上。
只要不跑長途,都夠用,當然如果考慮到跑長途的用車場景,那麼續航700km的電動車也應付不了,畢竟電動車就不是高速產物。
目前的技術方向,寧德時代CTP電池包能量密度可達到200Wh/kg以上,這意味著裝備80度電電池包的中型電動車,電池包也不需要太大的空間,同時,80度電電池包的質量也足夠成熟,不會因為太重而讓整車行駛消耗太多的電能。
與其提升電池包重量,把理論續航成績做到最長,不如提升充電速度以及做好充電網路。
目前電動車廠家用的都是配套商統一部件,基本上都是30分鐘80%電量,而且是環境、溫度、溼度等理想情況下,充電速度不夠快,一方面是電池技術限制,另一方面是裝置工藝、充電安全限制。
目前這個問題難以克服,畢竟要保證溫度以及安全。
對於更多電動車廠家來看,最大的問題不在整車上,而在於電動車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需要配套來支撐的,而目前的環境是各大廠商都沒有進行大量的充電樁建設,基本上都處於只管賣車,不管配套充電上。
充電體系方面,特斯拉做的最好,已經將超級充電站鋪設到了西藏,基本上一路都有充電樁,同時充電速度較快,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點,畢竟所有電動車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續航,而是沒電之後的充電問題。
如果以後是一個開啟地圖,輕鬆5km之內就能找到快充充電樁的時代,那麼續航500km就已經足足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