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林 張凡
精準診療,影像先行。近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一附院”)象湖院區引進了目前全球最高階的醫學影像診斷裝置之一——PET/CT,為我省精準診療再添新利器。該裝置主要應用於腫瘤、腦和心臟等領域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尤其是在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轉移瘤查詢原發灶、腫瘤分期、療效評價、治療後再分期及放療計劃制定等方面有明顯優勢,被稱為尋找腫瘤原發灶的“福爾摩斯”。
輔助臨床
診斷治療更加精準
“PET/CT由PET和CT兩部分組成,相較其他影像檢查更為精準、系統、全面。PET用於分子代謝功能顯像,CT用於精確解剖定位,一次全身掃描就可以獲得人體的全部解剖、代謝功能及影象融合資訊,幫助確定和查詢腫瘤的精確位置。”一附院PET中心主任彭德昌教授介紹,在做該項檢查前,患者需要注射顯像劑,因癌細胞代謝活性高,攝取顯像劑能力更強,會在檢查影象中顯現明顯的“高代謝區”,幫助醫生髮現隱匿的微小病灶。
作為一項影像檢查,PET/CT與超聲、CT、磁共振等一樣,都是為了幫助臨床醫生給患者提供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資訊。PET和CT的融合,讓其兼具兩者優勢,對疾病同時做到定位診斷和定性診斷。
“對惡性腫瘤患者來說,如果治療前經過PET/CT系統檢查,患者的手術計劃或治療方案可能會發生改變。”彭德昌教授說,一次檢查就能夠準確判斷大多數腫瘤的良惡性和是否發生轉移,避免了“排除法”連續多種檢查延誤診斷時間,或因診斷不全面而制定不合適的治療方案;可準確對腫瘤進行分期,評價治療效果,能準確判定腫瘤治療後是否復發及轉移,避免治療不足,或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放化療和住院等。PET/CT的投入使用,必將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診療服務。
此次一附院引進的這臺裝置是全息數字化PET/CT,有著探測效率更高、成像更清晰、輻射劑量更小等優勢。
助力學科
強化臨床科研轉化
PET/CT對於江西來說,並不是新興事物。如今不僅設區市,一些體檢機構也擁有了PET/CT。一附院引進該裝置的時間不算早,但醫院對其寄予了更多期待。
一附院在象湖院區專門建設了一棟名為“PET中心”的單體3層小樓,用於PET/CT的檢查和顯像劑研製。“作為醫教研為一體的省內龍頭醫院,PET/CT的引入不僅能為省內新型分子探針的研究帶來新路徑,還能有效實現臨床到科研再到臨床應用的迴圈轉化。”該院核醫學科專家張慶介紹,PET/CT可以探測腫瘤活性,能在腫瘤藥物療效的臨床試驗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因為PET/CT檢查需要注射微量的放射性藥物,如果醫院能自行研製該類藥物,減少其在運輸、貯存過程中的衰退,則可以實現放射性藥物劑量的最小化,降低對患者影響。該院PET中心融合了影像學科、核醫學科、物理學科和化學等專業高階人才,在技術上可以實現對腫瘤檢查顯像劑的製備。今後,一附院將繼續拓展研製,讓PET/CT不只應用於診斷腫瘤性疾病,還能在神經系統疾病(癲癇、早老性痴呆、帕金森氏病)、心血管系統(心肌存活評價)以及炎症和感染病灶定位及定性等多個方面發揮作用。
常規體檢
最好有臨床指徵
既然PET/CT具有如此的功能和優勢,那麼,健康人群是否可以利用其精準性,將PET/CT納入常規體檢專案,給身體做一個全面檢查呢?
彭德昌表示,雖然PET/CT的輻射量在安全範圍,且能很快從體內代謝出去,但從專業角度來看,該檢查更適合有一定臨床指徵的患者,無症狀的健康人群沒必要將其作為常規篩查手段。當然,針對一部分高危因素人群,比如有家族腫瘤病史、腫瘤標誌物異常而其他檢查又未檢出、50歲以上忽視日常體檢的人群等情況,可以選擇PET/CT來進一步排查。
【來源: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