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功
寫下這個題目,內心忐忑。因″人生"內涵太過浩瀚,言者眾,思者寡。因此只可從某個角度,如在百花園中擷一小朵觀其色,嗅其味。
古往今來,臨中秋,愛談月。無論文人騷客,山野村夫,鴻儒白丁,月寄情思,那悲歡離合總相隨於陰晴圓缺。使人內心生出或溫暖或悲涼的生動畫面。文人留下類似″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名句,凡人則留下″披星戴月荷鋤歸"的一聲嘆息。
月如鉤,如弦,如弓;或掛在樹稍,或行於星海,或躲在雲層;那沙上月,水中月,中庭月,床前月,花下月,湖中月,山上月,無不由觀者,思者,言者的情結去聯絡。李煜見月感嘆″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離愁使得″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再說月圓。圓月是美好的話題,李白將月比作白玉盤,瑤臺鏡,月下獨酌對影三人的美妙場景和孤獨無耐的內心感受讓人五味雜陳。蘇軾對月把酒問青天,起舞弄清影,並告訴人們人的″歡",月的″圓″是有限的,″此事古難全",只求“千里共嬋娟″。
說到月,話太多。其實沒跑題,那是鋪墊。何為人生如月,月似人生。地球繞日,月衛地球,生生不息。人觀圓月平年十二閏十三。嚮往盼望的圓月之夜可惜太少。其中再加上陰雨霜雪,約佔三分之一,一年內可看圓月約8次,八次中嚴寒與酷熱中的圓月又覺無趣,那只有春秋之夜可賞圓月僅四五次之多。你問我算這有啥意義,因人生哲理蘊含其間。
人們嚮往期盼的美好事物,多數和泡影相親,奮鬥所得與理想縮水的多。人生路上總是坎坷多平坦少,看開了很正常。如月,你讓它月圓十夜雖不過分,但實不可能。果真如是,你又想觀賞那美麗的缺月。圓月因稀缺而覺珍貴,現實生活與你的夢想差距何在?月亮告訴你。人們生活中,平淡無奇多,燦爛輝煌少,這和月的圓缺相似。人們相互祝福萬事如意,都知道那是水中月鏡中花,古代呼皇帝萬歲,那更是現實調侃理想。
古人云,不與井蛙言天,不同秋蟬談冬。因為它們沒那樣的眼光和經歷。我寫這些文字,不宜與年輕人交流,他們應在奮發向上中自我感知新時代的世態。我是想讓四五十歲以上的人,理性看待、理解、享受生活。那如月的生活,不圓滿才真實,若要求太過圓滿,離″滿則虧″就不遠了。我們總覺生活中有缺憾,那很正常,那才是真正的生活。上天賜於我們在不圓滿中去品鑑真味,去期待少得可憐的圓滿,讓生活增加情趣。物以稀為貴,太陽幾乎每天圓,但人們偏要去期待欣賞不尋常的日食。
生活中,莫抱怨,莫灰心,莫攀比。滿足於自己的″不圓滿",欣賞自己生活中陰晴圓缺的變化之美。享受那稍縱即逝的美妙的圓滿瞬間。每人的生活曲線,都是獨有的,無與倫比的美麗畫面。那和月亮一樣,每時每刻都展現出不同的讓人欣賞不盡的美。
人生如月,月如人生。
(20210920中秋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