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陽宗海,可能聽說過的人並不是很多。陽宗海叫“海”其實並不是海,而是一個高海拔的內陸淡水湖,距離昆明市區僅36公里。在行政區劃上,陽宗海地跨澄江、宜良、呈貢三縣,生態獨特,是雲南省重點保護的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從高空俯瞰,陽宗海湖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3公里,面積穩定在30平方公里左右,神似一隻巨大的鞋履。據歷史資料記載,湖中的魚類有將近30種,其中土著魚類有20餘種,外來魚類有8種。
在2013年的一次調查中,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卻發現:魚種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20種土著魚類中有15種都未被發現,陽宗海金線䰾、雲南鰍、寡鱗副鰍等特有魚類全部消失。湖區的魚類結構出現這種變化並非偶然,在背後起決定性因素的是水質的劇變。
10年間水質惡化,“水華”引發擔憂
陽宗海位於滇中地區珠江水系的上游,流域面積多達286平方公里,原本是一片頗有潛力的風水寶地。在滿足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同時,陽宗海還是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高原明珠”的稱號名副其實。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地為了發展漁業經濟,先後引入了銀魚、鰱鱅、羅非魚、池沼公魚等經濟品種。僅僅是太湖引入的銀魚,每年就可以提供50~100噸的捕撈產量,經濟效益顯著。正當人們在大力開發湖區生物資源的同時,周邊的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20世紀80年代初,湖區的水質狀況還非常優良,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穩居一類水體的行列,透明度高達2~3米。到了80年代末期,當地工農業快速發展,化肥廠、硫酸廠、火電廠、別墅區等紛紛湧現。工業廢水、生活汙水源源不斷地匯入陽宗海,周邊林區種植果樹所消耗的化肥農藥等汙染物進一步加劇了面源汙染,最終導致源源不斷地匯入陽宗海的水質在10年間迅速惡化。
據監測,僅在1990年陽宗海流域排放的生活廢水就多達7.6萬噸,據此換算出的化學需氧量為2100噸,給湖區帶來了嚴重的氮、磷汙染負荷。到1997~1998年,陽宗海多次爆發大範圍的綠藻“水華”事件,水質由原先的一類水下降為四類水,嚴重威脅到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灌溉用水,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6年昆明市環科院的專家指出:陽宗海已處於中營養狀態,富營養化的上升趨勢越來越明顯。近年來,當地政府對流域內的企業進行了嚴格整改,採取了汙染防治措施,估計今後爆發“水華”的機率很低。但工農業廢水、城鄉面源汙染依然是不小的威脅,全面整治絕非易事,有必要繼續加強防範,以防再次反彈。
砷汙染事件轟動全國,汙染的原因是什麼?
相比於富營養化汙染帶來的衝擊,砷汙染事件造成的影響有過之無不及,甚至可以說對湖區的生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整個事件發端於2007年10月。當時,宜良縣的環境監測站首次發現了異常現象:陽宗海的總砷含量比之前高出了很多。但由於砷含量依然在安全飲用水的標準範圍內,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
直到2008年4月,湖水中的砷含量持續增加,濃度飆升到了10μg/L,突破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規定的最低飲用水標準。2008年6月,水質絲毫未見好轉,砷含量繼續升高,達到了驚人的58μg/L。而根據世衛組織規定的最高生活用水安全限制,砷含量最高不得超於50μg/L,按照這一標準,此時的陽宗海已經不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地。
在砷含量突破“安全紅線”後,當地把汙染現狀上報給了雲南省環保局,當局隨即成立了環保調查小組,對湖區的砷含量進行了加頻、加密和加量的監測。
在2008年的6月~10月,總砷含量從58μg/L進一步增加到134μg/L,整個事件似乎朝著難以控制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昆明市環保局和玉溪市環保局、呈貢縣環保局等多部門在開展聯合專項調查,結果發現:問題出在距離陽宗海西南1.5km處的澄江錦業工貿有限公司。
據調查,該公司設有化肥和硫酸兩個生產車間,其中制酸廠的產能高達5萬噸。澄江當地的磷礦資源非常豐富,礦區的半徑範圍多達17km,多數磷礦中都含有一定含量的砷元素。其中,高砷含量的礦物在硫酸化生產過程中洩露風險很高,該公司的固體廢棄物堆場建設和廢水迴圈系統建設均不達標,對高砷廢水也沒有進行防滲漏處理。
尤其是遇到暴雨天氣,露天堆積下的磷石膏肥料因為暴雨沖刷而導致汙染物外流,水池中的廢料也會透過地表徑流進入湖泊,從而造成嚴重的面源汙染,引發了悲劇。
砷汙染得到治理,為何威脅仍在?
砷是一種廣泛存在於風化火山岩、海相沉積岩以及化石燃料中的化學元素,是一種廣為人知的有毒物質。研究表明,砷的致死劑量為125mg,對人的呼吸、排洩系統、腎上素代謝過程會造成干擾和破壞,誘發的病症很多而且往往都很嚴重。
砷汙染事件發生後,涉事工廠被緊急處理,汙染源被強制清除。為了減少社會公眾的擔憂,當地在2009~2010年間累計向湖中噴灑了25萬多噸的氯化鐵溶液,透過絮凝和化學吸附作用,將砷濃度成功降低到了30μg/L(見下圖)。從2010年開始,砷的濃度呈小幅度反彈,但基本都在50μg/L左右變動。
當初,雲南省政府還施行了嚴格的“三禁”:禁止流域內上萬名居民將湖水作為飲用水,禁止居民進行遊泳等娛樂性活動,禁止捕撈、銷售陽宗海的水產品。湖區從此開始了長達11年的禁漁期,當地漁民被迫上岸轉產,另謀生計。這場危機對當地生產生活所造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砷以沉積物的形式沉澱到了湖底,但滯留在湖中的總砷量並沒有減少,只不過是由遊離態轉變成了沉積態。理論上而言,湖底淤泥、腐殖質中積累的砷依然有再度釋放的風險,如果水化學環境發生改變,就有可能引發更加嚴重的二次汙染。
陽宗海火電廠
有人可能會認為,湖泊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隨著時間延長,砷含量就會逐漸減少,最終恢復到以往的狀態。這種邏輯沒有太大問題,但關鍵是陽宗海的自我淨化能力很低,稀釋汙染物需要很長的時間。
陽宗海平均水深22米,最深處可達30米,湖中產生了穩定的溫躍層,上下層的湖水難以對流,流動性差。據專家研究,陽宗海的湖水每更新一遍大約需要13年時間,漫長的換水週期極大地限制了湖泊的淨化速度。
總結
2008年,硫酸廠尾渣處理不善、露天尾礦堆積長期洩露、暴雨引發極端徑流等諸多事件共同導致陽宗海爆發了嚴重的砷汙染事件。時至今日,該事件已過去13年,但帶來的威脅至今沒有完全消除。和富營養化汙染相比,重金屬汙染具有長期滯留性和不可降解性,影響的時間註定會更加持久。
從汙染的源頭來看,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還是要加強對化工廠的汙染整治和生產監督,檢察流水線的生產工藝是否科學、尾水尾渣的處理是否達標。只有從根源上解決了汙染隱患,才能防止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