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力波教授節目發言整理
下面我給大家解釋第三個網友提出來的問題,有個網友他很好奇,說1962年那場自衛反擊作戰,不管是瓦弄方向也好,還是西線的拔點作戰也好,都是發生在西藏行政區劃內,而張國華他作為西藏軍區司令員,為什麼沒有直接指揮瓦弄作戰和西線的拔點作戰?而是要在西藏軍區前指之外設立兩個平行的、不受張國華指揮的丁指和康指。
就這個問題,我想給大家說一下,其實在1962年那場反擊作戰的時候,我們不只有三個指揮所(軍一級的指揮所),我們另外還有一個大家很少知道的西藏軍區基本指揮所。
康西瓦指揮所我已經說了,當時是在1962年5月18號成立的,是最早成立的一個指揮所,為什麼成立這個指揮所?是為了西段的反蠶食鬥爭的需要,第一個組建起來的中印邊界的指揮所,它當時並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反蠶食鬥爭的需要。
後來形勢緊張以後,根據這個情況,我們才成立了藏字419部隊這麼一個指揮機構,來協調東段這些部隊的邊境反蠶食鬥爭,而且是配合康西瓦指揮所西段的反蠶食鬥爭的。那麼隨著戰局的臨近,大仗的到來,中央才在這個情況下,不得不重新調整指揮機構,在打仗前成立了西藏軍區前進指揮所,就是張國華在的這個指揮所,同時還成立了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指揮所,這就是西藏軍區基本指揮所。
這個指揮所,是由當時西藏軍區政委,也就是18軍的政委譚冠三中將和西藏軍區參謀長王亢兩個人為主建立的一個,負責在中印邊境除瓦弄方向和達瓦方向之外其他邊境線上的反擊作戰任務的指揮所。
因為在昌都和林芝這個分割槽正面的邊界線上,也有印軍越過麥線設立的6個據點,那麼這個基本指揮所就是要負責拔除這6個據點,同時牽制達旺方向和瓦弄方向的敵人,讓它不能夠集中力量對付我們主要作戰部隊,所以實際上是成立了四個指揮所,這四個指揮所都是軍一級的指揮所。
而丁指是在第二階段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第一階段打完了,我們進到達旺以後,本來是把54軍的130師由丁盛負責,給他權力讓他成立一個丁指,但這個丁指當時它的任務是配合東段達旺方向的張國華前進指揮所的部隊作戰。
後來在瓦弄方向出現了印軍大量增兵,給了我們察隅方向很大的威脅,所以臨時又把丁指調到察隅方向,去專門負責瓦弄這場戰役作戰,以便由這支部隊去牽制住敵人的瓦弄方向這些主力,不讓它後面的二梯隊去增援達旺方向的印軍,是出於這麼一個整個態勢的戰略考慮,又把丁指在第二階段作戰前成立起來的。
丁指的成立,實際上54軍接受的整個作戰任務,是在我們第一階段打響以後才接到的任務。
總參命令54軍做準備,由丁盛帶著130師上一線是1960年10月21號,我們克節朗戰役已經打響了,這個時候他接到任務以後,他才開始匆匆忙忙上去的,到了1962年11月3號,他才進入了西藏。
在西藏正準備往山南方向去的時候,又接到命令,讓他去達旺方向、察隅方向去單獨遂行作戰任務,實際上臨時調整過去的。
所以直到1962年11月12號,他的部隊在瓦弄第一線還沒有完全組織起來,都沒完全到位,1962年11月14號,印軍就向我們發動了進攻。所以當年瓦弄方向這場戰役,丁盛將軍指揮的130師打得很倉促,時間準備很少,這是個客觀因素。
所以這4個指揮機構,它不可能由張國華一個指揮機構來完成這些任務,做不到。
第一,我們整個東段到西段這麼長的邊防線,你一個指揮機構你怎麼顧得過來?顧不了。
第二,我們的阿里防區雖然是在西藏自治區,但是從軍事上,我們自始至終、從過去到現在,我們都是交由新疆軍區統一管理的,統一來進行邊防、軍事鬥爭任務需求來指揮的,到現在也沒有變。
有的網友說這個康西瓦指揮所它指揮的地方都在西藏自治區的範疇內,這是不對的。
西段它是分成兩段,一段在西藏,一段在新疆喀喇崑崙山口到空喀山口這一段,是在新疆的和田地區,空喀山口這一段到6795高地這一段,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區,行政區劃它是在兩個自治區,但是軍事上我們始終是把整個西段交給新疆軍區的。從那個時候開始到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沒有改變過,所以它是不同的軍區在指揮作戰,它們各自有各自的任務。
我們西藏軍區的重點,是東段和中錫邊界,所以當時分的這4個指揮所都是為了作戰的需要,而54軍它本身就是個機動作戰的王牌部隊,它上來就是為了單獨遂行瓦弄這場作戰任務,以配合主要的作戰方向——達旺方向能夠順利地集中兵力,有效地給敵人以最大殺傷,才搞的這麼一個佈局。
所以,4個指揮機構它是平行的,是各有各的側重點的,不可能張國華一個指揮機構就把它全部都包羅下來,是這麼個因素所以有四個指揮機構在這,跟大家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