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跟女兒因為上興趣班陷入了冷戰。
閨蜜家女兒馬上六年級,即將進入激烈的小升初。目前在上的興趣班有3個:花樣滑冰、舞蹈和鋼琴,當然,還有3科學科類補習班。
閨蜜跟女兒商量說,馬上就要初中了,興趣班該停一停了。閨蜜想先停掉花樣滑冰,因為這個最耗費時間精力,當然也是最貴的。
女兒不樂意,這3個興趣班裡,她最喜歡花樣滑冰。其實最初學舞蹈和鋼琴,也是為了花樣滑冰。
她說,如果一定要停,就把語數外都停了,她要保留所有的興趣班。母女倆就這樣陷入僵局。
01
興趣班,跟升學無關,又息息相關
雖然說,現在有很多運動、藝術類的專業招生,很多初高中學校也有相關的招生政策,但真正能靠興趣班升學的,或者走專業道路的,畢竟是少數。
下圖是清華大學藝術團的招生名錄,在全國招生不超過48個,錄取優惠政策為清華大學在生源省份本科一批次同科類最終模擬投檔線下20分。
全國招生不超過48個人,在龐大的學藝術的學生面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足以證明競爭的激烈程度。
對大多數家長來說,孩子上的興趣班,就真的只是興趣,跟升學毫無關係。
孩子上興趣班,必然也要耗費時間上課,也需要練習鞏固。孩子花在興趣上的時間,也會侵佔跟升學息息相關的學習時間。從這個角度看,興趣班跟升學又有很大關聯。
閨蜜家女兒的這3個興趣班,鋼琴每週一次課,每天練習30分鐘,舞蹈每週一次課,回家也需要練基本功;
花樣滑冰就更不用說了,每週2次私教課,考級之前需要集訓,考級是全國各地飛,家長機票酒店的陪同,偶爾還會去參加比賽。
據閨蜜保守估計,光花樣滑冰,一年的花費就在10萬左右了。這也是她想停掉的原因之一。
閨蜜說,雖然學花樣滑冰費錢又費力,但每次看著孩子在冰場上重複練習一個動作,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倔強地站起來重新開始,她都覺得女兒很厲害。
看到在冰上凍得瑟瑟發抖的女兒,一聽到音樂響起馬上就挺直身板,進入狀態,她都莫名地感動。
也是她一直沒有給孩子停掉的原因。興趣班,讓孩子學會的不只是一種技能,還有堅持和不放棄的精神。
興趣班和學習就成了一對矛盾的存在:興趣班會佔用學習時間,對學習沒有直接幫助,反而會扯後腿。
雖然從長遠來說,興趣班的所學,能豐富孩子的生活,堅持學習能鍛鍊孩子的意志,培養孩子不服輸的精神。
但這些對學習的正向促進作用,很難直觀地透過分數表現出來,反而是被興趣擠佔的時間和精力,更容易刺痛家長的神經。
興趣是孩子熱愛的,學習重要,熱愛也重要,魚和熊掌很難兼得。在熱愛和升學之前做取捨,放在誰身上都很艱難!
02
興趣和學業,只能二選一?
我想起紀錄片《小小少年》裡的兩個孩子,熱愛機器人的人大附高三學生陶啟澤和張宇晨。
這兩個孩子都喜歡機器人,一個喜歡結構,一個喜歡程式,倆人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搭檔、研發,參加比賽。
對機器人的熱愛,和大量的投入,明顯影響了他們的校內成績,上課打瞌睡,完不成作業。
因為對升學沒太大幫助,他倆的機器人社團,每次在招新時都困難重重,高中了,發展興趣遠不如學奧數價效比高。
陶啟澤媽媽說,如果孩子能把用在機器人上的精力放一部分在學習上,成績肯定會更好。
但看到孩子全身心投入的樣子,她又不忍心掐斷孩子的熱愛。因為她覺得,孩子的生活裡,不能只有學習,她希望孩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機器人對升學無益,因為機器人幾乎荒廢了學業,如果參加國內高考,未必能考上什麼好大學。
這兩個孩子的父母,給了他們最大的支援。
他們都選擇了去國外讀書,張宇晨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電子專業錄取,陶啟澤被佐治亞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專業錄取。
他們繞過高考,去了熱愛的專業,可以繼續從事熱愛的工作,似乎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但這樣的選擇,卻不適合普通人,畢竟出國留學只是很少一部分家庭能負擔得起的。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國內高考是繞不過去的一座山。
也許這世上真的有雙全法,能夠不負如來不負卿。就像很多的學霸,在高考結束後被發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娛樂學習兩不誤。
比如,高考699分的北京市文科狀元蔡雨玹,五歲開始練琴,透過中央音樂學院鋼琴九級考試。蔡雨玹說,一有時間就會彈琴,這是她放鬆的方式。
遼寧實驗中學的谷松潤,高考698分考入北京大學,他喜歡音樂,鋼琴、吉他、唱歌都不在話下。
當然,學霸畢竟是少數。對不是學霸,也沒辦法曲線救國的普通人來說,孩子的興趣和學業,真的只能是二選一的存在嗎?
03
取捨標準,可以多元化
高考移民一直是屢禁不止的存在,今年天津市的高考狀元,據傳是石家莊空降過來,只在天津參加高考的移民,引起巨大的轟動。
天津倡導素質教育,減負貫徹執行地非常到位。
很多家長都覺得不公平,如果大家都素質教育,那就無所謂,可如果有人鑽政策漏洞,在應試教育高地學習,來素質教育地區考試,那不就是妥妥的降維打擊,公平何在?
從考試的角度來看,長時間學習的效率,應該是比一邊興趣一邊學習的高,就像熱愛機器人的陶啟澤和張宇晨。
但對孩子來說,是高考得高分重要,還是找到熱愛的事情併為之付出努力重要呢?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想起《大學》紀錄片裡的一個上海女孩,她不是跟拍的主人公,在影片裡只出現了幾分鐘,卻讓我印象深刻。
她出現的地方,是在清華大學的招生處。高考614分(上海滿分660),妥妥的學霸。
跟招生老師討論專業的,是她的媽媽,她在旁邊一言不發。
在聽到媽媽急切地問,能不能走經管專業,比她分數高的(報考專業情況)如何時,她哭了。
她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我不知道經管專業是不是她喜歡的,因為她沒有表達過任何觀點。
她只是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才讓報考專業有這麼多的顧慮。
招生老師跟她說,以後你要自己處理事情了,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具體的措辭我忘記了。
也許,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吧。
湖南的留守女孩鍾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系,同樣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都說考古是冷門專業,不如學點熱門的,好找工作掙錢快。
但鍾芳蓉說,她就喜歡考古專業。
不管是高考前興趣班與學業的取捨,高考後專業的取捨,還是畢業後工作去向的取捨,都是有判斷標準的。
如果按照單一的判斷標準,高考前以高考分數為重,選專業以好就業為重,找工作以賺大錢為重,那選擇就會簡單粗暴得多。
偏偏所有這些選擇的主體是人,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
面對喜歡的願意做的事情,他們會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不喜歡的不願意做的事情,即使旁人看起來是享福,他們依然提不起精神。
按照高考至上原則,一切都為高考讓路,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含糊,從小學到高中,12年寒窗苦讀就為高考那一刻。
可真的到了大學,卻一下子空虛起來,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了。不知道喜歡什麼,似乎又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眼前的一切,好像都喜歡不起來。
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熱愛所在,其實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即使沒辦法把熱愛當成專業,至少在繁忙的學業中,給孩子的熱愛一些空間,讓他能放鬆,能享受片刻的安寧。
熱愛和學業,就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人生是多樣化的,很難說魚和熊掌哪個好哪個不好。
取捨標準多元化,才能讓孩子保留一些熱愛,讓生活更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