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以下簡稱“慢粒”)曾經被認為是一種“不治之症”,20年前,全球第一個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出現,標誌著腫瘤治療從此進入靶向治療時代。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髮展,慢粒已經從“不治之症”轉變為可治可控的“慢病”,然而部分慢粒患者仍面臨耐藥困局。
9月22日是國際慢粒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教授就慢粒疾病知識以及診療現狀進行了解讀,並呼籲關注慢粒患者的生活質量,強調科學管理的重要性。
慢粒5年生存率接近90%
慢粒是一種骨髓造血幹細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惡性腫瘤,佔成人白血病的15% ,全球年發病率為1.6~2/10萬 。中國慢粒患者較西方更為年輕化,國內幾個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慢粒中位發病年齡為45~50歲,而西方國家慢粒的中位發病年齡為67歲 。
慢粒是首個被證明與染色體異常有關的人類腫瘤,由於患者體內第9號和22號染色體發生了相互易位,導致該易位形成了一個新的基因——BCR-ABL融合基因。在TKI出現之前,化療、干擾素治療和骨髓移植是慢粒的傳統治療方法,但治療效果並不理想。2001年,全球首個靶向藥物的出現標誌著慢粒的治療進入了TKI時代,使得慢粒患者的10年生存率從不到50%提高到了85-90%。目前,TKI已經成為國際上多個指南推薦的慢粒一線治療方案。
“靶向治療歷經了20年,TKI的出現不僅引領了腫瘤治療進入靶向時代,也徹底改變了慢粒患者的病程和治療結局。慢粒正在從一個血液腫瘤性疾病轉化成類似於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疾病。因此,在TKI治療時代,治療目標已經不再是獲得生存,而是更高的生活質量。”江倩教授表示。
第三代TKI為耐藥困局提供新解
獲得性耐藥一直是慢粒治療的主要挑戰。作為目前主要的治療藥物,多數患者接受TKI治療可以獲得理想的療效,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達到無治療緩解的目標,但此外還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耐藥。
BCR-ABL激酶區突變是獲得性耐藥的重要機制之一,其中T315I突變是最常見的耐藥突變型別之一,有研究顯示該突變發生率有時甚至高達25% 。由於突變發生率高,對一二代TKI均耐藥,且導致疾病進展快,預後差,因此儘早發現尤為重要。
江倩教授提醒:“如何規範地進行定期檢測也非常重要,當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達到最佳反應或出現疾病進展時,需要儘快檢測激酶突變情況,有助於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減少治療時的風險。“
目前國內還沒有第三代TKI藥物,對於耐藥或療效欠佳或進展期的慢粒患者來說,第三代TKI是“剛需”。“中國本土創新的第三代TKI藥物就是針對T315I突變而設計的,既往臨床研究也充分證實該藥對T315I突變患者不僅具有非常好的療效,且安全性可控。因此我非常期待這類原研創新的藥物能夠為更多耐藥慢粒患者,特別是多重耐藥的患者提供治療機會,延續生命。”江倩教授表示。
據瞭解,目前亞盛醫藥的奧雷巴替尼已在中國遞交新藥上市申請,並獲納入優先審評和突破性治療品種。
隨著TKI的廣泛應用,慢粒慢性期患者的生存期已接近同齡正常人,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江倩教授指出,許多年輕患者仍然會隱藏病情,擔心一旦公開可能會受到另外一種眼光看待,對於他們將來升學、找工作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希望社會各界積極貢獻力量,攜起手來為幫助慢粒患者重建生活信心,迴歸社會的“大家庭”。
【記者】嚴慧芳
【作者】 嚴慧芳
健康生活圈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