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多地出臺限電政策,其中包括因上游和降水不足導致水電發電量減少的雲南和青海。還有經濟發達的江蘇和廣東,甚至連煤炭豐富,火電富裕的新疆和內蒙古也加入了限電的行列。
難道是中國真的缺電了?
據報道,2020年中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發電裝置利用小時數僅為4216小時,較2019年減少了77小時,同比減少1.79%。這樣的利用小時數並不算高,火電的備用容量還是十分充足的。而且,目前中國70%以上的火電機組已經是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300MW及以上裝機容量的效率比較高的機組,那為什麼還會出現大規模限電的情況呢?
縱觀各地限電政策,不外乎限制高耗能產業,減少碳排放為目的。當前,兩碳工作仍處在關鍵時期,距離2030年碳達峰只有八年時間。而且2020年中國的能耗控制工作做的並不是很好。據報道,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僅下降0.1%,能源消費總量增長2.2%。
這應該和各地規定的碳排放總量有關,尤其是像雲南省這樣的水電大省,由於乾旱導致發電不足就會用火電來代替,如此以來能耗自然就跟著漲上去了。所以這些省份寧願犧牲部分高耗能工業產值也要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提升產業結構。這也是為什麼近期鋁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因為電解鋁就是典型的高耗能產業。
近期,國家碳排放統計核算統計小組成立,這標誌著傳統產業正在面臨著與過去環保紅線同樣重要的碳排放紅線限制。而且,一旦碳排放統計工作完成,基本上可以說,就是中國各省、各地區傳統行業規模的上限確定時刻。如果不出意外,未來像鋼鐵、煤化工、電解鋁、氧化鋁等高耗能產業就是這麼多產能,增加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
而前期對於碳交易中提到的碳權的獲取,可以透過光伏、風電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折算來取得一定量的碳權,但對於光伏、風電等發電方式來說,目前國內分散式光伏發電在多地已經達到接入飽和狀態,而集中式光伏發電也正在走向建設中後期。只有大力建設儲能空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說,當前儲能建設將成為未來光伏產業能否繼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但是,儲能的建設費用極其昂貴,截止2020年底,我國現有儲能裝機規模僅為300萬千瓦,這與中國總裝機容量近3億千瓦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相比只是杯水車薪。
所以說,當前,火電仍是中國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發電方式。尤其是在遇到電力緊缺的情況時,火電可以迅速投入執行,實現發電量增長,而且不會像核電那樣給周邊地區帶來風險。
而且國家制定的碳中和目標並不是要求現在就實現,目前來看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進行最佳化和產業升級。一刀切或急功近利都不利於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特別是目前中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而且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許多欠發達的省份相對比較落後。對於這些地區,碳中和政策還是應當適當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