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銀行、非現金支付等網際網路金融的普及,面對專業性強且種類繁多的新興金融消費行為,老年人往往精力與認知程度有限。此外,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老年人對金融創新瞭解不夠等弱點,採取非法手段侵害老年人權益。
因此,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在部署“金融知識普及月”宣傳教育工作時重點提到,要面向老年人重點普及理性投資理念,提高防騙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謹防“四類”騙局
今年五月份以來,銀保監會連續釋出了《關於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關於警惕“投資養老”“以房養老”金融詐騙的風險提示》,提醒老年消費者注意防範風險。
而在此前的3月19日,北京銀保監局總結出“四類”騙局,提醒廣大老年消費者務必提高警惕,注意防範。
其中,承諾養老型詐騙包括“以房養老”陷阱、“政策補貼”陷阱。投資收藏型詐騙包括“新興金融投資”陷阱、“稀有紀念幣”陷阱。低價購物型詐騙包括“奇效保健品”陷阱、“低價購物”陷阱。偽裝冒充型詐騙包括冒充親友詐騙、冒充公檢法詐騙、冒充中獎詐騙。
據瞭解,監管部門多次提示的“以房養老”陷阱,實為某些不法分子打著“以房養老”的旗號,透過召開推介會、社群宣傳等方式,誘使老年人簽訂“借貸”或者變相“借貸”“抵押”“擔保”等相關協議,抵押房屋以獲得出借資金,再用所獲資金購買其所謂的“理財產品”並承諾給付高額利息。
實際上不法分子是以老年人房產辦理抵押借款,並將資金取走擅自使用甚至揮霍,一旦資金鍊斷裂,老年人不僅無法收回本金獲取收益,還將面臨房產被強制拍賣的風險。
金融消費選擇正規機構
目前,正規金融機構基本上已經完成適老化改造,經營場所也大都安排有老年消費者服務崗,這些都大大降低了老年消費者對正規金融產品的理解和選擇難度。
因此,老年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選擇正規持牌機構,在正規營業場所接受金融服務,瞭解營銷人員是否具備銷售該產品的從業資格,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同時應樹立理性投資理念,不盲聽、盲信、盲從,對“高額回報”要警惕,對高息誘惑不盲信,避免因所謂高回報的“投資”誤入投資陷阱。
同時,老年人購買保險產品,可以考慮防範疾病風險以及意外風險的產品,對銷售人員推薦的其他產品,要認真瞭解保險責任,充分結合自己的經濟情況,考慮繳費週期,不要盲目購買超過自身經濟能力的產品。
購買保險產品後,可以在“猶豫期”內詳細瞭解保險合同內容,也可以撥打保險公司官方客服電話諮詢不清楚的問題,一旦發現與自己投保意向不符等情況,可在“猶豫期”內向保險公司提出申請,即可全額退還所交保費。
此外,老年人還需如實回答新保單“雙錄”和回訪,不要刻意隱瞞既往病史,否則,容易造成拒賠糾紛、解除合同或不退還保費糾紛等。
為防範金融詐騙,老年消費者需做到警惕“六個凡是”,做到“六個一律”,牢記“三個切莫”。
其中“六個凡是”是指: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凡是讓你匯款到“安全賬戶”的;凡是通知中獎,領取補貼要你先交錢的;凡是通知家屬出事要匯款的;凡是電話中索要銀行資訊及簡訊驗證碼的;凡是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的,都是詐騙。
“六個一律”是指:接到陌生電話,只要談到銀行卡,一律掛掉;談到中獎,一律掛掉;談到“電話轉接公安局、法院”,一律掛掉;所有簡訊,但凡讓點選連結,一律刪除;微信裡不認識的人發來連結,一律不點;提到“安全賬戶”的,一律是詐騙。
“三個切莫”是指:切莫貪圖小恩小惠,警惕虛假金融產品宣傳;切莫相信一夜暴富,防範非法集資和投資陷阱;切莫疏於與家人溝通,遇事多與家人商量,有疑問及時向子女求助,識別金融騙局,遠離非法金融活動。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靜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