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1983年,寧夏發現千年大墓,考古發掘出現塌方,只好請軍隊來救援

1983年,寧夏發現千年大墓,考古發掘出現塌方,只好請軍隊來救援

中國有著燦爛又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遺產。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組織專家開展了一系列考古活動。寧夏固原市一處土地,作物生長緩慢,土壤溼度異常,後被專家認定為古代墓葬。1983年考古隊進行挖掘工作,出人意料的是作業過程居然出動了軍隊。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需要官兵前來呢?而此處墓葬主人又是誰呢?

1983年,寧夏發現千年大墓,考古發掘出現塌方,只好請軍隊來救援

01歷史重鎮

與我們熟知的文物大省河南、陝西不同,寧夏屬於遊牧文明和農耕文化的交界處。那裡地處大西北,少數民族眾多,曾經孕育出了不朽的西夏文化,至今仍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而寧夏省固原南郊有十幾座土堆,在歷經改造後損壞嚴重,有些破敗。

國家文物部門為了搶救地下文物,開始對該處進行挖掘探索。經過一段時間的鑽探,專家發現該墓地的墓道為斜坡土洞,後來發現了天井。如果對古墓有所瞭解,就會知道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將墓道設有天井。專家對此非常興奮,墓主人很有可能大有來頭。

02正式挖掘

考古人員從最為破敗的墓地開始挖掘,這個過程中經歷了暴雨,經歷了暴曬,非常艱苦。而墓道壁畫的出現則大大振奮了所有人,專家將這個訊息上報給文物單位,並且請求懂壁畫、懂挖掘壁畫的其他省市專家支援。

1983年,寧夏發現千年大墓,考古發掘出現塌方,只好請軍隊來救援

然而一次有點驚險的意外還是發生了。考古隊員那時一邊向深層挖掘,一邊清理墓門處的土,防止堵塞。但大家發現除了墓門,甬道和墓室也有墟土,阻礙考古挖掘。所以隊員們又開始清理墓室中的土,大家一起努力。就在要收工前,意外發生。突然之間,一片漆黑,耳邊響起轟的一聲。

一時之間塵土飛揚,墓室發生了塌方,很多隊員都被埋在土中,氣氛十分緊張。考古隊的領頭人韓兆民此時要求自己迅速冷靜下來,他告訴隊員不要慌張,雖然大家被困在土中,但還是能看見光亮的,也就是說可以出去。韓兆民使出全身力氣,來回拔土,最終從土堆中爬了出來。後來隊員們互相幫忙,就都脫困了。

03出動軍隊

雖然虛驚一場,但整個考古隊還是被嚇壞了。為了防止接下來的挖掘工作出現意外,他們將此次‘塌方’事故上報了上級單位。文物局得知後也很重視,請求部隊官兵前來支援。後來部隊送了很多物資過來,其中的木板發揮了支撐天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坍塌事故。

1983年,寧夏發現千年大墓,考古發掘出現塌方,只好請軍隊來救援

隨著時間的推移,考古工作漸入佳境,一些文物開始露出地面。首先出土的就是陶俑彩繪,以武士俑居多。越往深處,越多珍貴而精美的東西被發現。其中琉璃銀瓶的出現,說明了墓主人所在的時期中國就與西亞產生了交流。因為該物不屬於中國所產,所以為專家研究中國與世界溝通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

1983年,寧夏發現千年大墓,考古發掘出現塌方,只好請軍隊來救援

後來經過專家的研究確認,這座墓地的所有者是北周李賢和他的妻子,屬於夫妻合葬墓。李賢是那個時候的大貴族,身份顯赫,他的妻子更是被賜當時皇帝的姓氏宇文。

南北朝那段歷史,朝代更迭頻繁,比較混亂。大家或許看過電視劇‘蘭陵王’、‘獨孤天下’,那個時候政局動盪,經常打仗。而且貴族世家與平民百姓間的隔閡很深,普通人生活艱難,沒有階級上升渠道。同時南北朝也出現了一些極端的皇帝,他們弒殺冷血。總的來說,正是因為一個個墓地被考古發掘,才讓我們更好的瞭解歷史,串聯起華夏五千年的文明。

分類: 旅遊
時間: 2022-03-05

相關文章

紅25軍撤離鄂豫皖,原計劃是一場“短途”,然而意外走了“長征”

紅25軍撤離鄂豫皖,原計劃是一場“短途”,然而意外走了“長征”
1935年9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長征到達陝北,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偉大歷史時刻.紅25軍在鄂豫陝甘等省縱橫馳騁,浴血奮戰,以艱苦卓絕的鬥爭完成了歷史性的戰略轉移任務,從戰略上策應 ...

西路軍覆滅,徐向前要飯回到延安,毛主席:回來好,有雞何愁沒蛋

西路軍覆滅,徐向前要飯回到延安,毛主席:回來好,有雞何愁沒蛋
01.石窩會議 西路軍的覆滅,不僅是工農紅軍歷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中難以忘卻的一頁. 1937年3月14日,殘陽如血,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在前沿指揮部隊打退敵人馬步芳軍隊進攻之後, ...

恁啥嘞?黃土高原的土味兒你不來吃吃咋知道不香麼

恁啥嘞?黃土高原的土味兒你不來吃吃咋知道不香麼
身邊很多人會問我: "你是哪兒人吶"? "山西人" "哦~陝西啊"! 歡迎來到黃土高坡~ 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名頭大部分都會想到陝西,但是對山 ...

讀懂詩歌:關注詩之“人”——穿越時空現場景

讀懂詩歌:關注詩之“人”——穿越時空現場景
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內容以便正確解題,考生在閱讀詩歌時要善於"補白"(設身處地還原場景)."補白"原是相對"留白"而言的.中國古典藝術創作很重 ...

在延安,初探陝北美食

在延安,初探陝北美食
"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日頭從坡上走過 照著我窯洞 曬著我的胳膊 還有我的牛跟著我 " 這首八九十年代耳熟能詳的歌曲,勾起諸多回憶.每逢提及,總念著這般氣勢磅礴,想著要去黃土高坡耍上 ...

知青往事:他甘願放棄回城機會,娶了陝北婆姨,培養了兩個大學生

知青往事:他甘願放棄回城機會,娶了陝北婆姨,培養了兩個大學生
點贊關注,每天都有知青故事感動你! 在陝北佳縣馬家店我見到了姚海峰老師,姚老師退休之前是一名小學老師,他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老師,從馬家店走出去的學生多半都是他帶出來的,而且有很多學生都考上名牌大學,因 ...

南泥灣,還是“陝北的好江南”(來這裡打卡(39))

南泥灣,還是“陝北的好江南”(來這裡打卡(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1962年10月15日的人民日報頭版. 南泥灣新貌. 資料圖片 從高空俯瞰黃土高原,是綿延不斷.數以萬計的山脊與溝壑.翻看地圖,那些層層疊疊.又深又長的溝壑,幾乎每一道都 ...

轉戰陝北時,毛主席騎的那匹馬後來怎麼樣了?待遇非常高

轉戰陝北時,毛主席騎的那匹馬後來怎麼樣了?待遇非常高
在毛主席轉戰陝北期間,有一張照片特別出名,那就是毛主席敞著外衣,騎在一匹白色的馬上,在陝北的山路上行進. 圖 毛主席轉戰陝北時騎著小青馬 這張照片拍攝於1947年春天,當時的條件特別艱苦,有時候連物資 ...

知青往事:當年發誓紮根陝北一輩子,為了夢想他背叛了諾言

知青往事:當年發誓紮根陝北一輩子,為了夢想他背叛了諾言
楊樹成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1968年年末,楊樹成和他的十幾名好同學先到學校提交了去陝北延安地區插隊落戶的申請,然後攜帶學校開具的證明,去轄區派出所登出了北京市城市居民戶口,領取了插隊落戶的購置費,他們 ...

知青往事:放棄回城機會,做了陝北女婿,子女是他最大的驕傲

知青往事:放棄回城機會,做了陝北女婿,子女是他最大的驕傲
點贊關注,每天都有故事感動你! 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是一種幸福,老有所依是幸福,有一個愛自己的人是幸福. 在陝北原西縣牛家店 ...

毛主席打了個極秘密的電報給劉鄧,稱陝北甚為困難,劉鄧隨即領會

毛主席打了個極秘密的電報給劉鄧,稱陝北甚為困難,劉鄧隨即領會
作者:太史小生 194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已經進行了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英勇奮戰,殲滅國民黨軍隊大量有生力量,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士氣高昂 ...

知青往事:陝北插隊10年,放棄回城的機會,最後嫁給了農民

知青往事:陝北插隊10年,放棄回城的機會,最後嫁給了農民
點贊關注牛人故事,每天都有故事感動你!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在不同的人生十字路口,我們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至於對錯只有我們自己清楚. 何慧娟在陝北已經生活了四十多年,第一次見到她還是在2000年的 ...

延安、榆林陝北兩城城市對比

延安、榆林陝北兩城城市對比
延安和榆林從地理位置上屬於陝北地區,延安做為革命老區,紅色旅遊文化發達,榆林做為資源大市經濟常年排在陝西第二,僅次於西安.2020年延安GDP為1601億人民幣,常住人口225萬,榆林GDP為4089 ...

鑑往知來丨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陝北小村莊見證歷史大轉折

鑑往知來丨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陝北小村莊見證歷史大轉折
楊家溝革命舊址位於米脂縣城東南,是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轉戰陝北時居住的革命舊址,也是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召開的地方.讓我們跟著總書記的足跡走進楊家溝,探尋中國革命的歷史大轉折何以在這個陝北小村莊上演? ...

漫繪黨史|解放戰爭之轉戰陝北、三戰三捷

漫繪黨史|解放戰爭之轉戰陝北、三戰三捷
解放戰爭之轉戰陝北.三戰三捷 來源: 學習強國延安紅雲平臺

陝北高原的荒涼,《平凡的世界》拍攝地一一綏德郭家溝村

陝北高原的荒涼,《平凡的世界》拍攝地一一綏德郭家溝村
進入陝北,真正感覺到陝北高原的荒涼,滿目盡是黃土的顏色,綠色都甚少.來到綏德郭家溝村,這裡是平凡的世界拍攝地,在電視劇裡叫雙水村.村裡不收門票,停車場也不收費,這點真是讓遊客讚賞! 村裡窯洞依山傍水而 ...

漫繪黨史|“陝北的好江南”:南泥灣

漫繪黨史|“陝北的好江南”:南泥灣
"陝北的好江南":南泥灣 來源: 學習強國延安紅雲平臺

知青往事:娶了陝北婆姨,放棄回城機會,他晚年有點淒涼

知青往事:娶了陝北婆姨,放棄回城機會,他晚年有點淒涼
關注牛人堂,每天都有知青故事感動你! 人這一輩子過得真的不容易,總會經歷一些讓你刻骨銘心的事情,有些時候我們做出的選擇,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出於無奈,有些選擇在當時看來是正確的,但是若干年之後你會發現 ...

“我們是從這裡走過來的”——記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榆林考察
聽聞講解,習近平總書記想起了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給共產黨人定下的六條規定,第一條就是不做壽. "現在看來,'不做壽'可以做到:'少敬酒',可以做到,咱們現在少飲酒了:'不以人名作地名 ...

不可能的任務:毛澤東為何能帶領幾萬殘兵突破重圍,走完長征路?

不可能的任務:毛澤東為何能帶領幾萬殘兵突破重圍,走完長征路?
進入正題前,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故事來自<莊子>,說是有個名叫丁的廚師給文惠君宰牛,動作非常嫻熟. 文惠君十分讚賞,就問為什麼他有如此好的技藝. 圖:庖丁解牛 廚師丁答道:"我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