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訊息:在9月20日的全運會乒乓球女團比賽中,王藝迪“零封”孫穎莎。這是個好訊息,不是因為誰輸誰贏、誰“零封”誰,而是因為有“零封”,就是好訊息。(實際上,訊息中所稱的“零封”是王藝迪在第一局中曾打出7:0的比分而非終局11:0“零封”對手。)雖不是真正“零封”,但就這則訊息,說說對“零封”和“讓球”的看法。
乒乓球比賽特別是有中國選手參加的比賽中,因為選手間存在實力差距,有時會造成比分差距過大,甚至會出現11:0這樣“剃光頭”的情況,為避免這樣的尷尬,優勢一方通常會選擇“讓球”——故意輸個球送對手一分,避免“零封”。
這本是顧及對方感受,為對方留些顏面的一種心理“關懷”,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關懷”變質了,逢“零”必讓,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這其實是個“陋習”。刻意的讓球,尤其是做得很明顯(比如直接把球扔到地上)的時候,會給人一種不好的觀感,因為“關懷”沒有了,只剩下機械式的應對:“快零封了,要讓球了”。這樣的讓球已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只會讓對手更加尷尬和不舒服。
競技體育除了技術、力量的比拼,還有精神和意志的較量,選手需要專注比賽、公平競賽,而“讓球”有違這樣的體育精神。
我國乒乓球選手有著超強的實力,他們用拼搏和汗水捍衛著國乒“世界霸主”的聲譽和地位,為他們喝彩的同時,我希望有更多的“零封”出現在賽場上。畢竟,認真對待比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才是競技體育應有的面貌,才是對對手的真正尊重,也是對“國球”榮譽的另一種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