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6日,紀念李德生同志誕辰105週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辦。
出席此次座談會的革命家後代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原會長、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原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徐向前元帥之子徐小巖中將等。
百年建黨憶崢嶸 革命忠魂映初心。正如此次座談會的主題一樣,李德生上將生命雖逝,但其音容樣貌,錚錚鐵骨卻深入人心。
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少將,年輕力壯的時候在戰場上戎馬奮戰,晚年在國防大學就職時,更是為我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階幹部。
回顧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一生,無人不肅然起敬,又無比動容。
住在牛棚的少年
1916年,李德生出生在河南新縣陳家店李家窪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和當時很多的農民家庭一樣,李德生家庭貧寒,一家人經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年幼的李德生十分懂事,為了補貼家用,8歲起他就開始給地主家放牛。每日勞作之後,他就睡在牛棚裡。
夏夜,透過牛棚低低的屋簷,李德生總能看見滿天的繁星。它們在天上看著雖然渺小,卻正如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如此的耀眼奪目,讓那時的李德生心中萌發了革命的種子。
在李德生9歲的時候,那個因常年埋頭勞作的母親最終還是病倒。苦於家裡沒錢醫治,母親很快就去世了。
那時的李德生不想再過著吃不飽穿不暖,僅靠刻薄吝嗇的地主婆給他的那一點點殘羹剩飯苟延殘喘的日子了。
他想改變,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命運。而他能想到的那股力量就是紅軍。
1928年,紅軍來到這個閉塞了太久的小山村。看到紅軍把整日欺壓農民的地主打倒,還把糧食分給大家吃,李德生心裡無比地激動。
於是,在一隊紅軍路過李德生的家鄉時,當時正在放牛的李德生立馬決定跟他們走。他把拴在了附近的一棵松樹上,並讓同伴給父親留下了“我去參加紅軍了,不要找我!”的口信。
這個住在牛棚的少年,這一去,就是一輩子。
一個紅小鬼
李德生從小就有著強烈的愛國精神。
1928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解放了李德生的家鄉。當知道紅軍正在當地招人的訊息,李德生可高興壞了。
要知道,李德生12歲的時候就加入了童子團,還因其工作的認真積極成功當上了團長。在童子團中,他經常組織當地的兒童為紅軍和蘇區政府站崗放哨。一旦形勢有什麼風吹草動的,他們總是及時上報。為紅軍送信,帶路,更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他的優異表現上級都看在眼裡,所以在他14歲的時候,李德生正式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而當時扛槍的他,還未成年。
剛加入紅軍的李德生,先是從基層做起。在這期間,他當過通訊員,也做過傳令兵。後來,他的領導能力越來越突出,上級把這個紅小鬼提拔成了班長。
作為紅軍,李德生正在做到了“我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每次哪裡作戰最兇險,他總是衝在最前面的那一個。
團、師首長乃至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把這個紅小鬼的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作風看在眼裡,經常公開對其表揚。
從一個紅小鬼走到中央的副主席,李德生用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裡,李德生卻十年如一日般,從未忘記對人民的忠誠,對祖國的忠誠。
1931年2月,李德生加入了中國主義共青團。第二年,同樣是2月,伴隨著莊嚴的入黨宣誓儀式,李德生正式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員。
殘疾的左手
1927年7月,土地革命戰爭正式爆發。
這次戰爭,又叫做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每位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了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李德生的左手,就是在這一時期留下了終身的殘疾。
1932年,紅四方面軍在川北建立革命根據地後,蔣介石派出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對我軍進行打壓。
1933年1月28日,被任命為“川陝邊剿匪督辦”的田頌堯調集了38個團,共計約6萬人,兵分3路對我軍進行猛烈的進攻。
為了不讓蔣介石野心得逞,我軍戰士打仗的時候都有一股不要命的勁頭。而徐向前作為我軍總指揮,有時甚至親自持槍參加戰鬥。
兩軍在八廟埡打的不分白晝黑夜,此戰的猛烈程度更是讓敵軍後來用一句“八廟埡一役,較長池之役更為猛烈”來評價。
後來,據李德生回憶,在這場激戰中,大夥都把一個多月練兵的本身都用上了,一心只想著一定要守住這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根據地。
正當李德生與敵人拼命搏殺的時候,敵人的一顆子彈從他的左前肩胛處射入,於背部第七、八肋骨間穿出,穿透了左肺,幾乎傷及心臟。
受傷後的李德生在73師醫院緊急包紮後,被送往通江城東毛浴鎮的方面軍總醫院。轉入總醫院的重傷員連後,連續幾天,李德生的情況都沒有好轉。
儘管外部的傷口被紗布包裹住了,但是血膿卻還是不斷地滲出。由於缺乏先進的藥物和醫療機械,醫生只好每日用紗布條給李德生擦拭傷口,其疼痛真是常人無法忍耐。
由於子彈傷及肺部,每次肺部的傷口一出血,李德生總是不斷咳嗽。一聲聲的咳嗽聲牽扯著他身上的傷口愈發疼痛,讓他每天晚上都翻來覆去睡不好覺。
李德生就是在這樣傷痛中的度過了好幾個月。也正是因為這次的負傷,傷及了李德生的神經,左手一直不能伸直和緊握,落下了終身的殘疾。
然而,回憶起這一切,李德生的臉上卻沒有任何怨言。反而,他認為因禍得福,因為家庭原因早早輟學的他,終於有機會系統地學習知識了。
李德生透過待在醫院的這四五個月,不僅學習讀書寫字,看書看報,而且還懂得了許許多多的政治、軍事知識。
1933年8月,因其思想和文化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李德生被推舉為代表出席了川陝省第二屆工農兵代表大會。
在大會上,他慷慨激昂、見解獨到的講話讓臺下的聽眾深受鼓舞與觸動。
人生彷彿如潮水般,有起有落。
1935年6月,受張國燾錯誤思想的影響,李德生遭到誣陷,被撤銷黨支部書記和班長職務、開除黨籍。
即使受到這樣的打擊,李德生對黨的信念卻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跟隨著部隊,踏上了走草地過雪山的漫漫長征路。
1936年12月,組織上糾正錯誤,撤銷了張國燾錯誤路線時期對他的處分,李德生才重新入黨。
從這個經歷中,也可以看出,李德生對黨的忠誠不渝,對信仰的堅持與追求。
“上甘嶺戰役”的秘密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抗美援朝到林彪反革命集團的粉碎。可以說,中國的崢嶸歲月,李德生從未缺席。他在這一次次重要的節點,均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正如他自己所言“八年抗戰,我就是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從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排長一路升至連長、副營長、營長、太行軍區第二軍分割槽30團團長的李德生出生入死,屢建奇功。
1937年10月,日軍突破山西省北部國民黨軍防,繼續南犯。而經李德生等同志的日夜觀察發現,轟炸忻口國民黨軍陣地的日軍的飛機均是從滹沱河北岸的陽明堡前線的機場起飛。
摸清敵情後,769團團長陳錫聯決定以第3營為突擊隊,夜襲陽明堡機場。
19日,入夜後,李德生帶領戰士們潛入機場,將手榴彈扔向鬼子的飛機。在熊熊的烈火中,敵軍24架飛機被燒燬,約100名日寇被我軍殲滅。此戰,也成為抗戰時期攻擊戰的經典戰例。
除了夜襲陽明堡,抗日時期,李德生還參加過數百次戰役,尤其是在響堂鋪戰役和百團大戰中,李德生更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升至太行縱隊第4支隊769團團長的李德生帶領部隊參加了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
作為大別山優秀兒女的李德生,在挺進大別山戰役中更是所向披靡,為重建革命根據地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淮海戰役中,擔任旅長的李德生為了幫助兄弟部隊對黃維兵團進行合圍,他親自帶著部下連續9天急行軍。為了不耽誤最佳攻略時機,行軍路上,李德生愣是不肯鬆懈一絲一毫。
經過兩天激烈的戰鬥,黃維兵團被我軍全數殲滅,我軍最終攻佔雙堆集東側核心陣地。李德生帶領部下為淮海戰役的勝利立下大功。
渡江戰役中,李德生已經升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第12軍35師的師長。攻鐵板洲,渡長江,驍勇善戰的李德生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德生心裡一直藏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他一藏就藏了六十多年,甚至其家人都被瞞得死死的。
直到2011年,老爺子去世,這個秘密才在新華社的報道中被世人所知曉。這是一個關於“上甘嶺戰役”的秘密。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共中央決定派出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瞭解到抗美援朝的重大意義的李德生,主動請纓,率領著一個師入朝作戰。
李德生率領部下入朝時,正好趕上第五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李德生的部隊充分發揮不怕犧牲、靈活善變的作風。很快美軍就被打的節節敗退,甘拜下風。
而上甘嶺戰役的前夜--金城戰役,更是讓李德生的部隊在敵軍面前名聲大振,打出了志願軍的威風。
在這次以防禦為主的戰役中,已經提拔為三兵團第十二軍的副軍長的李德生率領部隊修建了堅固的工事。加上科學地組織兵力、配備火力,敵方拿我軍毫無辦法。
打完金城戰役後,李德生接到命令,要在第十二軍內抽出精銳部隊,去上甘嶺支援第十五軍。
到達指揮部後,兵團司令員王近山更是親自下達指令,由十二軍和十五軍聯合參與上甘嶺戰役,李德生負責好前線指揮所。
當時身為副軍長的李德生接受到指令後,心裡十分清楚,作為前線指揮所總指揮的責任之重大。
臨危受命,李德生沒有絲毫的膽怯,反而在這一戰中出謀劃策,以智取勝。
除了分析敵人的兵力、作戰方式的特點以及我軍防禦中出現的問題,他還考慮到戰士的身體狀態。
想到上甘嶺戰役前期,第十五軍在與敵方交火已經十分疲憊。李德生向上級提議把那些長時間堅守、還沒休整的部隊換下來,並且在前線設立一個五聖山指揮所。
他的建議均得到了上級的認可與批准。
很快,他跟隨著向上甘嶺前線調動的部隊,跳上吉普車,前往五聖山。儘管這條道路十分崎嶇,冒著敵軍的飛機大炮轟炸前行,李德生的臉上卻沒有絲毫的懼意。
到達這個臨時搭建起的指揮所後,李德生立馬召集大夥開會,討論接下來的作戰方案。
李德生知道,最瞭解戰況的莫過於參戰的戰士。
於是,他讓各位幹部們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經過一番討論,目前仍有三個問題困擾著我軍。
其一是我軍的彈藥供應,食物補以及通訊渠道在敵軍的猛烈的炮火攻勢下太難保障了。
其二是在敵方的重炮猛攻下,我軍前線傷亡慘重,後方的防守較為薄弱。
其三是我軍的工事構築不夠堅固,在敵方的彈雨槍林之下更是不堪一擊。
為了找到解決辦法,李德生不僅讓幹部們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後來他更是親自來到前線實地考察。
在軍事中,李德生充分發揮軍事民主的作風,集中前沿戰士們的智慧,最終想到了應對方案。
針對物資的供給以及通訊的保障,李德生決定抽出一些兵力用於保障食物、彈藥和通訊。
同時,他對供應線路的也進行了一番調整。戰士們在陣地後方專門挖掘出一條更加隱蔽的通道用於物資的運輸。
在對戰場仔細考察後,李德生和部下們商討出了一個“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辦法。
在前線,僅安排小部分的戰士,他們負責抵抗小規模的進攻即可。
同時,在前線的隱蔽之處放置我軍的火炮和重武器。只要敵軍入套,就讓後方的戰士上前攻去,打的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而透過對前沿的防禦工事的觀察,李德生終於總結出了一個好辦法:深挖坑道並將坑道掩蔽部之間挖通,在坑道上方再鋪上土木進行掩蓋。
同時,為了進一步穩固陣地,李德生提議可以在舊工事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加固。
李德生率領部下,在上甘嶺戰役中一邊打,一邊用空閒時間完成工事構築。後來,李德生還想出了透過地下坑道向敵方“擠陣地”的方式不斷地向敵軍主動出擊。
面對敵軍的地毯式密集轟炸,士氣高昂,勇敢無畏的戰士們在李德生的指揮下迎難而上,最終打下了這場硬仗。
上甘嶺戰役共打了43天,李德生率領第十二軍就足足打了30天,為這次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因為通訊報道的記者對部隊進行採訪時,戰況已經穩定,李德生已經率領第十二軍撤出上甘嶺,所以報道中只提到了第十五軍。而關於第十二軍三十一師和李德生卻隻字未提。
部下們對報道忿忿不平,一旁的參謀長聽著廣播裡的報道更是發起了牢騷。李德生卻說:“你這個想法不對頭,什麼你們、我們,都是志願軍打的嘛!”
臨危受命的李德生在戰場上無懼無畏,在戰勝後後卻甘願深藏功與名。其高風亮節的氣魄讓每一位戰士都由衷的敬佩!
我有一個老鄉—許世友
提到李德生生命中重要的那幾個人,除了開國元帥劉伯承,相濡以沫的伴侶兼戰友曹雲蓮,細心栽培的戰士郭興福外,還有一個肯定就是他的老鄉許世友。
同為河南新縣人,李德生曾是許世友的部下。作為紅四方面軍,兩人都參加了長征。許世友擔任軍長的時候,李德生還只是一個小兵。
但在紅軍時期直至解放戰爭結束,兩人都沒什麼交集,李德生也從未靠著老鄉身份讓許世友對其關照半分。
從抗美援朝的戰場回來以後,李德生於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當時的許世受到衝擊,跑到大別山,來到了李德生的12軍招待所。
看到老首長的遇難,李德生直接坦言,倘若他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找自己幫忙,並給許世友提供避難的場所。
在李德生搶佔輿論陣地成功解決安徽蕪湖事件後不久,1968年,李德生突然被召去中央。
毛主席等人在瞭解李德生如何解決蕪湖事件後,還忍不住與身旁的許世友調侃李德生和許世友的老鄉關係。
此次談話後,李德生被調往中央工作。
因其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現,1973年8月,在黨的十屆一中全會上,李德生當選為政治局常委、副主席。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任命為瀋陽軍區司令員。1988年,李德生被授予上將軍銜。
能文也能武,1985年11月,李德生擔任國防大學的政治委員、黨委書記,為培養中國軍事的新生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與世長辭
2011年5月8日15時20分,李德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在他去世的時候,這個世紀都在為他哀悼。追悼會上,毛主席的女兒李訥與女婿王景清前來為老將軍送行。
解放軍戰士們抬著棺木慢慢前行,趕來的新縣老鄉神色悲慟,只願將軍能夠落葉歸根。
但願他去往的地方,有妻子,有老戰友,有和平。
李德生上將的戰鬥經歷,優秀品德,為民情懷無一不激勵著後人。他是老區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中國有他,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