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晉"書聖"王羲之之後,我國篆、隸、草、楷、行五大書體基本成型,距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了。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漫長的1600年間中,竟再也沒有出現與五大書體相提並論的第六大書體。
原因很複雜。但並非1600年來,中國缺乏如王羲之這樣的大書法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五大書體已基本滿足了社會對於書寫的需求,由此導致了產生第六大書體的社會需求不足。
沒有了社會需求,書法家縱然再有創造性,也是枉然。
1500年過去了,到了近現代代,大書法家啟功創造了啟功體,綜合社會需求和書法創造兩大因素,人們看到了出現第六大書體的希望。
可晉升為第六大書體的原因:
"啟功體"將軟筆與硬筆、楷書與行書的書寫技術融為一體,致使該書體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具有實用性的軟硬筆兼得的書寫體。
在計算機書寫技術未發明之前,人類書寫技術主要分硬筆書寫和軟筆書寫兩大類。
硬筆書寫的歷史要比軟筆書寫的歷史悠久得多。但硬筆書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解決筆芯和筆墨可持續的問題,以及可書寫物不多,書寫結果不牢固等一系列問題。
後來人們發明了以毛筆為主的軟筆書寫技術,再加上紙和印刷術的發明,硬筆書寫碰到的問題都相繼得到了解決,於是,軟筆書寫迅速的替代了硬筆書寫。
但軟筆書寫也存在著致命傷,其一是,掌握軟筆書寫技術訓練時間長,筆尖筆端要達到隨人心意有相當大難度;其二是,筆、墨、紙以及書寫環境對軟筆書寫有一定的要求,這些都很不利於軟筆書寫普及。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軟筆書寫與大眾要求書寫普及的目標越來越不相適應。於是,鉛筆、自來水筆、水彩筆等硬筆書寫工具以及書寫技術被相繼開發出來。這樣,硬筆書寫又從軟筆書寫那兒奪回了大部分書寫陣地。
一大批書法家們欲再奪回陣地。只可惜,他們中的許多人,其努力方向都被侷限於軟筆書寫領域,或致力於挖掘軟筆書寫的實用價值,或致力於挖掘軟筆書寫的藝術價值,卻不懂得去融合硬筆書寫功用。
唯啟功先生獨具慧眼,另闢蹊徑,創設了融硬筆與軟筆書寫技術為一體的書寫方式——啟功體。
筆法相融:
其一,將體現軟筆書寫特徵的"彎"筆畫,統一在了體現硬筆書寫特徵的"直"筆畫中。掌控彎筆畫,需要臂、腕、手指的合力,否則很難體現"力透紙背"的書寫力度;而掌控直筆畫,只需要穩住手臂,能夠畫直線即可,從而大大降低了書寫的臂、腕、手指的配合難度。
其二,將方筆的露鋒書寫方式,統一在了圓筆的藏鋒書寫方式中,因避開了各種複雜的露鋒使用技能,從而大大降低了書寫標準的難度。
功用相融:
其三,將硬筆書法練習與軟筆書法練習統一起來,尤其當軟硬筆統一的書寫工具,諸如秀麗筆、點筆、軟頭碳素筆等發明出來後,使相當多的具有硬筆字基礎的人練習"啟功體",更容易將硬筆字書寫基礎遷移到軟筆書寫上來。
其四,依據我國漢字規範化原理和慣例,整理出版了常用字"啟功體"標準化字帖。該字帖打通了楷書與行書的區分界限,集硬筆書寫與軟筆書寫的特徵為一體,尤注重了現代簡化字書寫,使啟功體成為了繼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大書體之後的第六大書體:楷行書。
當然,這裡的"楷行書"只不過是一種理論意義命名而已。
只因生不逢時而未能晉升為第六大書體的原因:
"啟功體"問世後不久,便遭遇到現代計算機書寫技術的阻擊,軟筆與硬筆的書寫技術被一鍋端,致使"啟功體"遺憾地無緣第六大書體。
科學技術是人類本質力量的顯現,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得住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啟功體"與計算機書寫技術同時(十九世紀中葉)登臨歷史舞臺,這就註定了啟功體的遺憾結局。
建國後,人民群眾自發地掀起了學習練習啟功體的巨大熱潮,從中可以推知,只要計算機書寫技術晚到中國半個世紀,啟功體的"楷行書"將極有可能蔓延成為中國新一代主流書寫體。因為,自古以來,毛筆書寫就是中國人尊貴身份的象徵,一旦有條件普及開來,大眾必然趨之若鶩。
計算機書寫技術普及開來後,啟功體被擠出了大眾書寫實用領域,而進入了小眾藝術欣賞領域。人們的藝術欣賞口味千奇百怪,而每一種書法藝術都有其獨特的欣賞品味,沒有一種書法藝術能夠一統天下,因此,啟功體一旦進入到書法藝術欣賞領域,至多也就是獨樹一幟罷了。
最終,歷史只能遺憾的宣佈,啟功先生生不逢時,所創造的"啟功體"與第六大書體失之交臂。
為紀念1600年以來,繼王羲之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書聖——啟功先生誕辰110週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