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這段時間,一些“創新”開始露餡。它們認為自己運氣不好,是金融市場的相對緊縮,影響了企業。
比如以前,一些銀行對企業動輒授信上億,現在不行了,分行批不了,要上級行審批。
在資本市場,上市環境也不再那麼寬鬆。即使是實行了註冊制,監管機構的“問詢函”也變得更加犀利,毫不留情地直指財務資料的“軟肋”。
其實早在2016年12月,紅極一時的影視演員趙薇,在她計劃入主浙江萬好萬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萬家文化)時,就遭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問詢。
據披露,《問詢函》共涉及七方面共17條內容,具體包括本次權益變動的決定過程,資金來源,後續計劃,獨立性和同業競爭等等。
上證所要求,就“龍薇傳媒”擬透過股份轉讓協議以30.6億元對價,取得萬家文化1.85億股份,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事項,作進一步說明和披露。媒體更進一步質疑,這是否與“阿里系”合一集團借殼有關等。
犀利的質疑,無不有的放矢。事後來看,備受質疑的“軟肋”果然應驗。
對於當下的科創板中、一眾的科創企業,相關的“軟肋”便是,部分自詡科創的新型企業,你們有沒有硬科技?
從文創到科技,“偽創新”的時代都過去了。以商業模式“換殼”為要,僅憑融資、上市、割韭菜的企業,無不是追隨著泡沫生滅。
現在,一眾的科創企業汪洋裡,核心在於真實的“科創含量”。
科創與科技,是有區別的。有媒體指出其中要害:你的技術既然那麼牛,那麼請問量產情況咋樣?
的確,量產永遠是個大問題,它指出了企業創新的本質。
企業創新不同於實驗室創新,前者需要市場來支撐,需要消費者買單,產品要賣得出去,要量產才能覆蓋成本,研發創新必須“腳踏實地”。
而後者,更多的是“仰望星空”,是面向未來去搞研究。鼎鼎大名的貝爾實驗室就是如此,它的很多技術研發是沒有市場的,即對於現在的人類和消費者來說還沒用,但這並不代表以後沒用。
最知名的例子,當屬夏農在貝爾實驗室時提出的資訊理論。
上世紀30年代,夏農設計出第一臺現代意義上的計算機,它的邏輯開關,是由觸發器等元件構成。要知道,這臺計算機從未真正面世,毫無實用價值,但在上世紀50年代過後,它在真空管時代恢弘落地。
因此,這樣的實驗室研發依然有意義,它可以不斷拓展人類科技認知的邊界。
然而,與之相對的是,現在一些企業的研發,既不是有市場的企業創新,也不是什麼原創的科技前沿研發。曾經大火的柔性螢幕,就有點這個意思。
柔性螢幕的市場價值到底有多大,一直存在著疑問。
拿小螢幕的手機來說,柔性的螢幕實在缺乏意義。手機已經那麼小,小到可以揣褲兜裡,還要柔性的曲屏幹什麼?
再說中屏的平板和電腦,把柔性螢幕的裝置捲成一卷、放在一個筒子裡,和我們現在把直屏的平板放電腦包,到底哪個更實用?
大屏的電視機和顯示裝置呢?我曾聽到一個柔性螢幕支持者這麼說:隨著人們娛樂領域的消費升級,很多家庭需要大型電視機,但太大的平板電視,搬運會成為問題,中國住宅樓的電梯和門普遍較小,超大屏的直屏電視很難搬運,那麼柔性的裝置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話其實有點好笑,因為,如果要超大螢幕,買個家用投影儀不就好了?你要多大,它就有多大,只要你的房子夠大。
顯然,柔性螢幕裝置暫時還無法進入普通人的消費清單——至少就現階段的人類對螢幕需求而言。
首先,人類的房子牆面和傢俱就是直面的,這也意味著曲屏會不協調,而且直面的房子數千年以來培養了人們習慣於直屏的視覺習慣。
其次,要解決電子終端裝置體積過大帶來的攜帶和搬運問題,人類已經發明瞭翻蓋手機和投影儀,這個問題已經沒那麼棘手。
再說可穿戴裝置,比如手錶,它本身就小,甚至都不要曲屏,而且,即便是曲屏,弧形的顯示屏也只需要一個固定弧度即可,根本不需要可摺疊,可彎曲。
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電子裝置的主機板是直板的,放在上面的晶片等核心部件也是按照直屏設計的,如果大規模量產與曲屏配套的裝置,這根本不現實。
沒有這個市場需求,它們憑什麼這麼做,柔性螢幕供應者怎麼說服電子裝置生產商?
電子裝置的產業鏈條邏輯是:市場決定終端裝置生產商生產什麼,而上游供應商(比如螢幕供應商)再來適應和支援終端裝置生產商,而不是相反。中國有個成語叫“削足適履”,就是這個意思,沒有裝置生產者會來適應柔性螢幕供應商。
以上邏輯總結起來,用商業的思維來說,即是“使用者需求”。有的企業在各種場合,言必稱使用者需求、痛點云云,動輒就面向公眾釋出反饋調查,這似乎是很在意使用者的需要,殊不知,離真正的需求千里之外。
在IT領域,對於使用者需求,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曾有名言,“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你展示給他們看,他們才弄清楚”。
這句話曾被解讀為,喬布斯從不在意使用者需要,而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事實上,此乃誤解。
“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人們從未站在設計者的角度思考,無法描述自己的需求。而作為產品設計者,要先於使用者描述、實現需求,並把它遞給使用者。
正是踩中了使用者對移動終端的需求,喬布斯的iPhone 4迎上了通訊技術的關鍵變革時期,這才讓智慧手機成為風口。進一步地,鋪墊出蘋果如今萬億美金的市值。
領先於使用者地抓住風口,而非人為地創造需求,否則,再美的PPT也成為鏡花水月。柔性屏在終端的大規模應用,就頗有一些人工穿鑿。
於是,持續好幾年的柔性螢幕熱降火了。一些“創新企業”遇到了麻煩,有的欠薪,有的拖欠供應商貨款。
當然,柔性螢幕也並非一無是處,在一些細分領域,比如醫療,它必然有市場。但市場太細分,那麼估值就不高,因此一些企業為了提高估值,在各路資本的助推下,硬生生地造出一個普通人都需要柔性螢幕的“超級大市場”,這就不對了。
不好的運氣,可能源於貪婪。
作者 | 南風窗常務副主編 譚保羅
編輯 | 向由
排版 | 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