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龍市是廣寧的省府,原名鴻基市。以前常聽說越南鴻基煤,蘊量大質量好,中國人曾在這裡投資開採,長達上百年。下龍市分為兩部分,西為白雀,東為鴻基。近白雀時,見一大型電廠,三根高大的煙囪直插雲天。導遊說電廠裝機容量過百萬千瓦,由美、日等西方投資。這將是越南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正在施工。越南北部沿海,包括海防已成為對外開放的重地。
下龍灣景區
渡白雀大橋後,過下龍市區,到達下龍半島東部頂端的米其林酒店。這附近似乎是一個以旅遊業為主的開發地區,蓋了眾多賓館酒店,遊客以中國人居多。開發區不大,周遭土地開闊,多為民舍,以模仿法式的小洋樓為多。
第二天上午從碼頭乘船去下龍灣。出港灣向東行,但見大海之上,群山兀立,峻峭挺拔,著水墨色,又顯黛綠。恰遇微風細雨,雲霧朦朧,虛無縹緲,如入天上仙境一般。群峰簇擁,約行50公里,便分割成三四片景區。近觀之,皆為喀斯特地貌小島,有單峰,也有兩峰、三峰,甚至四、五峰的。
島體遍佈石縫裂隙,長滿荊棘灌木和奇花異果,果然是奇觀。這種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巖體,遍佈中國南方和越南北方,除具備天然美資質的山體的奇特造型和滿目青翠外,尤以溶洞、天坑為最。下龍灣的特殊性在於海。它把“桂林山水”般的美景搬入海中,將飄飄欲仙之美和神秘玄虛之感結合起來,極大地滿足了人類賞心悅目的心理需要。且下龍灣向北有無數島嶼,號稱上千個,直抵北侖河口,更覺煙波浩渺,氣勢不小。
下龍灣
後登上位於景區中心的杏島,直上約兩百米高的制高點。但見島岸埼埼,水深灣多,眾多奇峰異石浮於汪洋之中,如撒落在大海中的塊塊翡翠。歸返途中,繞鬥雞石而行。兩塊巨石如兩隻雄雞相向而視,引頸欲鬥,活靈活現,現已成為越南標誌物之一,越南貨幣20萬越南盾上面就印有鬥雞石的圖案。
下龍灣內的鬥雞石(曹全義攝)
下龍灣,扼白藤江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下龍市和海防市分居灣之兩翼,隔海相望,所挾之白藤江海門自古以來就是進出紅河三角洲的主要水道。下龍灣畔的雲屯古港轉運江海,溝通交廣,或樞紐南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雄踞安南北部地區第一大港的位置達千餘年之久。圍繞下龍灣交通權的爭奪,灣口洋麵和灣內的白藤江多次爆發戰爭。元初忽必烈第三次徵安南時的運糧兵船在下龍灣一帶被火燒燬。元史談被燒兵糧“十七萬鬥”,而近年有越史料將之說成是“十七萬斛”,一下擴大了十倍,令人啼笑。
由洞口入海灣
雖然越南國土面積不大,但主要的經濟帶和城市都瀕海,或透過毗臨江河與海洋相連,同時兼具海洋與大陸的特點。無論是舟楫交通,還是海洋資源,均得天獨厚。同時地貌多變,景色優美,是旅遊的好去處。
越南北部海岸,與廣西欽、廉二州相連,與雷州半島、海南島隔海相望,從西部環抱北部灣。這個由島嶼、半島、沿岸平原相連綴而形成的“內海”素來以風平浪靜、物產豐富著稱。中國的南渡江、欽江、北侖河及浩大的紅河水系傾注於此,穩定的沖積平原不僅適於居住與農耕,更挾帶豐富的微生物及腐殖質,成為海洋生物的聚集地,是天然的大漁場。更令人驚歎的是,這裡還是新生代地質激烈變動之地。地質學家考證,海南北部、雷州半島西部和越南北部沿海海域,是新生代以來火山運動最強烈、最頻繁、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從6500萬年前第一股岩漿衝出地面,到距今1萬年左右最後一批火山猛烈爆發後歸於沉寂,歷次規模宏大的火山運動,最終導致廣達數千平方公里的熔岩覆蓋面積。
當岩漿從海底噴射而出,其形洶湧,其色赤紅,整個世界為之改變。經歷漫長歲月,那些赤紅髮生變化,凝固、堅硬、變黑,造物主再在其上覆上一層濃郁的綠色,而形成獨特的火山熔岩地貌。
在2006年,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和廣東湛江湖光巖為代表的火山熔岩地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地質公園稱號。我曾兩次登上廣西北海市的潿洲島,島上用火山熔岩堆壘而成的雄偉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就是明證。這種熔岩地貌也延伸到北部灣海域中。而與火山岩地貌並列北部灣兩側的則是由雲貴高原餘脈十萬大山、越北山區順延到海上的喀斯特地貌,其代表作就是同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地質遺產的下龍灣島群。北部灣東、西兩側並列著兩大世界地質遺產,密度之高實為少見。這是個出美景、出奇景的地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