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北京名校,學習非洲語言,她是開國中將之女,也是中國第一批斯瓦希里語學者;遠赴坦尚尼亞,結緣木雕文化,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她愛上了非洲木雕藝術,並把這一藝術帶回了中國。因其突出貢獻,她被坦尚尼亞文化部授予榮譽稱號,還獲坦尚尼亞政府頒發的“友好獎狀”,受中坦兩國政府表彰,被央視紀錄片稱為“馬孔德木雕藝術的推廣大使”,她就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友韓蓉。近日,韓蓉向母校捐贈了她幾十年來珍藏的非洲藝術品。本期推送,一起來了解這位北外校友的傳奇人生吧。
韓蓉,1945年11月28日出生於重慶,祖籍寧夏固原,父親是共和國開國中將韓練成。
求學北外,學習非洲語言
新中國成立之後,強調同非洲國家建立友好外交關係,學習非洲當地語言,成了新中國對外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韓蓉就是中國最早一批學習非洲當地語言——斯瓦希里語的中國人。1964年至1968年,韓蓉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系斯瓦希里語專業,自此與非洲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0年至1986年,韓蓉就職於北京外文出版社(現中國外文局),任斯瓦希里語翻譯,曾參加《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翻譯,參與國家重要對外宣傳翻譯工作,還曾被政府派往非洲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韓蓉隨中國醫療隊第一次來到坦尚尼亞,而且恰巧就來到了位於東南部的馬孔德族地區,也正是從這時,韓蓉接觸了此後結緣一生的馬孔德木雕藝術。
辭職創業,愛上馬孔德木雕藝術
轉折發生在1990年,那一年,韓蓉和丈夫李松山做出了在當時周圍人看來不可思議的決定:兩人辭去公職,到坦尚尼亞創業。當時,他們兩人的工作都是很被周圍人羨慕的,但他們還是堅定決心,掏出所有家底八千美元,踏上了非洲創業之路。
在創業過程中,隨著企業的發展,他們與馬孔德人的接觸也更多了,韓蓉夫婦開始喜愛上了當地的木雕藝術,深入細緻研究它。從此,韓蓉把主要精力放在馬孔德藝術流派梳理等藝術理論方面,她給馬孔德木雕風格分類,研究在不同的雕塑中馬孔德人對生命的理解與敬畏的表現。經過數十年來的探索和研究,把馬孔德藝術從一種自然狀態拓展到現代藝術理論。
促進交流,將馬孔德木雕帶回中國
1997年,大型馬孔德藝術展在北京故宮太廟舉行。按照中坦兩國政府文化交流的框架協定,中坦兩國每兩年舉行一次互相交流的文化活動。坦尚尼亞藝術委員會主席查理,受坦國文化部的委託,非常希望李松山夫婦給予支援並代表坦尚尼亞政府到中國做藝術展覽。於是他們三人組團,代表坦尚尼亞政府到北京。這是韓蓉、李松山夫婦第一次帶著自己的藏品回國辦展覽。展覽獲得巨大成功,夫婦二人給自己的祖國運回了大批藝術珍品,又受到中坦兩國政府的表彰。
200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立六十週年大慶,韓蓉向母校捐贈一大型馬孔德烏木雕。
2005年,韓蓉夫婦向中國美術館捐贈158件馬孔德藝術珍品。這是該館建國以來最大一宗國外藝術品收藏。
2010年,韓蓉向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捐贈馬孔德木雕和汀嘎汀嘎繪畫等非洲藝術品。
2003年和2011年,李松山、韓蓉夫婦兩次向長春市人民政府捐贈馬孔德精品雕塑及其他非洲藝術品。2011年6月2日,李松山、韓蓉從時任市長崔傑手中接過“榮譽市民”證書;同年9月1日,位於長春市的近六千平方米的《松山韓蓉非洲藝術收藏博物館》開館,館藏馬孔德木雕近萬件,是中國國內馬孔德木雕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品種最全、藝術水平最高的博物館,坦尚尼亞前總統姆卡帕為博物館撰寫了前言。
2014年,韓蓉夫婦向上海自然博物館捐贈馬孔德雕塑和汀嘎汀嘎繪畫等非洲藝術品。
2014年10月,韓蓉、李松山夫婦自行設計建造的“非洲藝術小鎮”在北京宋莊落成,時任坦尚尼亞總統基奎特出席落成儀式並發表講話。
為表彰韓蓉多年對非洲馬孔德藝術的挖掘、收集、研究和推廣,坦尚尼亞藝術委員會授予她“非洲藝術博士”榮譽稱號,坦尚尼亞政府為她頒發“友好獎狀”,這是政府第一次給予外國人的最高嘉獎。
2016年,中非建交六十年,韓蓉亮相中央電視臺人物系列記錄片《同舟共濟一甲子》,講述“我的中非友誼情”。
2015年,李松山去世,但韓蓉堅守初心不變,一如既往堅定地繼續走為社會做貢獻的路。
2021年12月3日,韓蓉向母校捐贈她幾十年來珍藏的非洲藝術品,讓非洲藝術在北外安家,希望把來自非洲大陸的文化藝術更好地介紹給國人,讓青年學子從中受益。
從學習非洲當地語言,到前往非洲創業,再到愛上並向中國介紹非洲木雕藝術,這位北外優秀校友,用馬孔德木雕向中國展示了非洲燦爛文化的一角,很好地承擔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與重任,在非洲大地上、在中外交流的舞臺上,展示了北外人的風采。未來,將有更多優秀學子從北外走出,走向世界,走向世界交流的大舞臺,在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國上作出新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外國語大學招生辦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北外校友會官微、CCTV法語國際頻道官微、國際線上、新華社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