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一個不停拆牆的國家。
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和希特勒達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穩定蘇聯後,希特勒可以放心開始自己的表演了。夥同蘇聯再次瓜分完波蘭後,希特勒調轉槍口對準了英法兩國。
當然斯大林也沒閒著,當希特勒大軍西調的時候,1940年6月,蘇聯大軍兵臨羅馬尼亞城下,向羅馬尼亞“索回”了比薩拉比亞,也就是現在的摩爾多瓦。
不過我們發現當初的比薩拉比亞是個瀕臨黑海的地區,而如今卻是一個距離海岸不到2公里的內陸國,當初的100多公里海岸線竟然歸了烏克蘭。
因為沒有出海口,摩爾多瓦成為一個內陸國,就像中國的東北與日本海一樣,儘管海就在眼前,卻只能“望洋興嘆”。地理的封閉極大限制了摩爾多瓦經濟發展,只能借道多瑙河下海。
那麼摩爾多瓦的“望洋興嘆”是如何造成的呢?為什麼蘇聯從羅馬尼亞搶回來的海岸卻送給了烏克蘭呢?
這要從比薩拉比亞的歷史變遷和蘇聯分而治之的政策說起。
1、比薩拉比亞的前世:
馬克思曾說:“從彼得大帝以來,消滅羅馬尼亞民族始終是俄國進行陰謀和戰爭的目的。”
為什麼彼得大帝看羅馬尼亞這麼不爽?因為從彼得一世開始,就制定了一個侵略世界的計劃,被歷代沙皇奉為圭臬,並被不斷完善發展,成為沙俄的基本國策:北擊瑞典,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西攻波蘭,確立沙俄在東歐的霸權,作為進一步向西歐擴張的基礎;西南攻奧斯曼土耳其,以取得黑海出海口,打通地中海通道;東討中國,獲得太平洋沿岸暖水港;南向波斯,進入印度洋。
在這份沙俄基本國策中,歐洲方向的擴張是重點,沙俄信奉東正教,一直以羅馬帝國的正統自居,以恢復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林)為己任。從17世紀至19世紀,241年的時間,俄土之間爆發了10次大規模戰爭,平均不到20年就要進行一次。
羅馬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北部,只有佔領這裡才能衝出東歐,走向地中海,走向世界,用中國的話說,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羅馬尼亞地區,東臨黑海扼守土耳其海峽;二、南扼多瑙河;四、南下羅馬尼亞,可以從側翼迂迴包抄歐洲的心臟;五、土地肥沃,被稱為巴爾幹的糧倉。
羅馬尼亞並不是無主之地,從14世紀開始,羅馬尼亞地區出現了三個公國,即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但在東歐,這樣的小國根本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
比薩拉比亞同東歐很多公國一樣,只能淪為各大國之間角力的舞臺,是各國玩弄強權和秘密外交的場所,比薩拉比亞每一次歸屬都牽扯大國的利益。
從15世紀開始,這三個公國逐漸向奧斯曼土耳其臣服,成為旗下的自治公國,一場持續了241年的大戰就此展開。
在1711年,第三次俄土戰爭之中,沙俄第一次開進了摩爾多瓦,但直到1812年的第七次俄土戰爭,沙俄才根據《布加勒斯特和約》,割佔了比薩拉比亞,這樣俄國西南邊界就推進到了普魯特河、多瑙河一線,距離君士坦丁堡只有一步之遙了。
對於這場大國之間的政治交易,馬克思說,土耳其無權處理比薩拉比亞,因為羅馬尼亞各國是獨立的,主權並不屬於土耳其。對於俄國借土耳其之手搶走了羅馬尼亞人的比薩拉比亞,“不承認這種兼併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這也為蘇聯解體後的摩爾多瓦獨立埋下了伏筆。
比薩拉比亞成了沙俄繼續向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土耳其發動侵略的橋頭堡,不過由於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差點一朝回到解放前,比薩拉比亞的南部歸還給了摩爾瓦多。
吃了還能吐出來?沙俄從不是這樣的人,所以1877年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了,不僅重新奪回了比薩拉比亞的南部,還把保加利亞變成了自己的自治共和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也從土耳其獨立出來。
儘管在俄土之間反覆折騰,但比薩拉比亞土地上的人們一直渴望民族獨立,對於他們來說“俄國就是各民族的監獄”。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碎了執掌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列寧宣稱被沙俄“兼併的民族和部族,都享有同俄國分離的完全自由。”
沙皇制度崩潰了,沙俄帝國的版圖也隨之崩潰,1918年4月,比薩拉比亞“國家議會”以70%的票數透過同羅馬尼亞合併的決議。
儘管列寧有言在先,但那時候,俄國還是沙皇的俄國,此時蘇俄已經建立,面對羅馬尼亞統一了比薩拉比亞,說“不具備國際法的效力”,這為1940年的事情,埋下了伏筆。
2、摩爾多瓦的今世:
1939年8月23日,蘇德根據密約劃分了自己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蘇聯不僅重新獲取了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東部,在“秘密議定書”中還有一條專門提及了比薩拉比亞:“蘇聯關係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宣佈它在政治上對該地區完全沒有利害關係。”
10個月後,當希特勒的大軍已經將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趕下了海,高盧雄雞已經徹底跪舔希特勒的時候,斯大林利用羅馬尼亞孤立無援之際,在6月26日向羅馬尼亞發出了一份照會:一、比薩拉比亞歸還蘇聯;布科維那北部(6000平方公里)交給蘇聯,作為羅馬尼亞佔領比薩拉比亞22年的“利息”,蘇聯大度地說,利息已經很低了,北部的土地“在程度上是微不足道的”。
面對蘇軍的兵臨城下,西方“文明”國家正忙著抵抗或者匍匐在希特勒的腳下,德國的大軍正忙著準備渡海,打進英倫三島,根本顧不上羅馬尼亞,面對蘇聯的最後通牒,羅馬尼亞不得不妥協,割讓了上述土地。
這樣,斯大林終於建立了一條北起芬蘭灣、經波蘭至黑海的“東方戰線”,羅馬尼亞人民剛實現22年的統一再次被分裂。
比薩拉比亞及布科維那北部被割讓後,並沒有以一個整體存在,蘇聯對其進行了重新拼接,而是將其分為了兩部分。
布科維那北部以及比薩拉比亞北部的霍廷地區,比薩拉比亞南部的伊茲梅爾地區劃歸烏克蘭;
剩餘比薩拉比亞大部,與早已加入蘇聯的德涅斯特河東岸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組成“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0年改稱摩爾多瓦)。
面對蘇聯的“凌辱”,致使國家的分裂,羅馬尼亞人民很憤怒,所以當希特勒調轉槍口對準蘇聯的時候,羅馬尼亞人民積極參加,出兵30萬追隨德國大軍,1941年“收復失地”,收復了比薩拉比亞,然而對著德軍的失敗,蘇聯紅軍攻入羅馬尼亞,“羅共”領導人民發動起義,推翻了羅馬尼亞政權,加入了反法西斯戰爭,並同蘇聯簽署了條約,同意恢復1940年6月的邊界,這樣,一切又回到了戰前狀態。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紅場的紅旗落地,摩爾多瓦也從“社會主義共和國”變成了“共和國”,8月27日,正式獨立。
儘管摩爾多瓦族與羅馬尼亞族,同宗同源,都是達契亞人的後裔,但是經過蘇聯文化50多年的洗禮,儘管摩爾多瓦族佔75%,但是俄語已經是通用語言,摩爾多瓦已經不再認同統一的羅馬尼亞了。所以1994年公投,支援與羅馬尼亞統一的不到3%,支援獨立的反而高達97%。
3、蘇聯分治,烏克蘭撿了大便宜:
1940年,蘇聯“搶”回比薩拉比亞後,烏克蘭不僅獲得布科維那北部以及比薩拉比亞北部的霍廷地區,還拿走了比薩拉比亞南部的伊茲梅爾地區,南部可是塊寶地,位於多瑙河河口,增加了100多公里的海岸。試想,假如烏克蘭沒有這塊土地,在丟失了克里米亞之後,其海岸線就只剩德涅斯特河至克里米亞半島這一小段海岸線。
在蘇聯和羅馬尼亞關於比薩拉比亞的爭奪中,烏克蘭僅僅付出了面積為4163平方公里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就獲得了帶著海岸線的大片土地,而且摩爾達維亞並非“自古以來”就屬於烏克蘭,可以說在這波爭奪中,是個大贏家。
為什麼蘇聯要把比薩拉比亞南部海岸轉讓給烏克蘭呢?
其實這是蘇聯的慣用的分治手段,比如在中亞的費爾干納谷地,一塊盛產瓜果、棉花、糧食的谷地,儘管谷地不是很大,但是蘇聯還是將其一分為三。將谷底劃給了烏茲別克、谷口劃給了塔吉克、谷地四周的山峰丘陵則分給了吉爾吉斯斯坦,造成了三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犬牙交錯佈局,從而對三個加盟國更好控制。
蘇聯在比薩拉比亞也是用的同樣手法,將比薩拉比亞北部及南部沿海地區劃歸烏克蘭,剩餘部分再與德涅斯特河東岸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組合起來,這樣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摩爾達維亞。相比較摩爾多瓦人和烏克蘭人,俄羅斯顯然跟同根同源的烏克蘭更親切,需要烏克蘭在南北兩個方向上看住摩爾達維亞(摩爾多瓦)。
而烏克蘭付出的代價僅僅是,將本就不屬於自己的4163平方公里的德涅斯特河東岸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分離出去。
蘇聯不僅將比薩拉比亞南部沿海等地劃歸了烏克蘭,在文化、經濟、民族上對“迴歸”的比薩拉比亞一直採取壓制措施:
經濟上:一是經濟中心在德涅斯特河東岸地區,新成立的摩爾達維亞,面積約3.37萬平方公里,東岸面積佔比不足15%,卻貢獻了40%的GDP,90%的發電量。二是工業體系方面不完整,以電力和機械製造為主,沒有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這就造成了摩爾多瓦對蘇聯(俄羅斯)的依賴。經濟上的不平衡,也使得1992年摩爾多瓦和德左發生的內戰,以摩爾多瓦失敗而告終。
文化上:“去羅馬尼亞化”,文字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部分,蘇聯強制推行俄國的西裡爾字母取代摩爾多瓦的羅馬尼亞語字母,將新“文字”稱之為摩爾多瓦語,以切斷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的文化聯絡。
民族上:將不服從蘇聯統治的羅馬尼亞人放逐到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遷入烏克蘭以及俄羅斯族移民,充實摩爾多瓦人口,改善人口構成。
由於蘇聯的分治政策,讓摩爾多瓦對蘇聯(俄羅斯)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在意識形態上與羅馬尼亞已經有了嚴重分歧,甚至不再認同羅馬尼亞,這造成了兩個後果,一是德涅斯特河東岸地區人們不願隨著摩爾多瓦一起獨立,反而申請加入俄羅斯;二是摩爾多瓦對羅馬尼亞的認同下降,不願意加入羅馬尼亞。
而由於南部沿海地區被劃給了烏克蘭,使得摩爾多瓦,只聞潮水聲,不能入海流。唯一慶幸的是,摩爾多瓦南部,與羅馬尼亞、烏克蘭兩國交界處有一段1公里左右的內河港口朱朱列什蒂港。靠著這個港口,摩爾多瓦得以“借河出海”,目前這座內河港口,可通行萬噸級輪船,也算是一種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