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袖珍國麼?”
“聽說過啊!”
“那你對袖珍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小!”
“第二印象呢?”
“……”
此為一知半解。
“小”通常讓人想到“弱”,而“弱”又容易與“存在至今”形成矛盾。傳統意義上的歐洲五大袖珍國,分別是梵蒂岡、摩納哥、安道爾、聖馬利諾和列支敦斯登。
很多人可能還會想到馬耳他和盧森堡,馬耳他比較複雜,與之關聯的還有一個沒有任何領土的聯合國觀察員實體,不在“傳統五袖珍”之列,這裡不展開。盧森堡則有近2600平方公里的國土,常用地圖比例起碼都是能夠標註得出來的,而且是“千堡之國”,是歐洲唯一現存的大公國,用“袖珍”這個形容詞就不太恰當了。
接下來我用心寫、畫,你用心讀、想,按面積從小到大的順序一口氣了解這五國,我儘量做到宏觀、直觀、省時間。
梵蒂岡,最小也是最出名的一個,相當於天安門廣場大小。
其實它的“前身”並不小,教宗國也被稱為教皇國,是歐洲剛剛邁入中世紀那會兒,透過“丕平獻土”建立的,就在義大利半島的中部。存在了一千多年、扮演了重要角色、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來撒丁王國時期教宗國就變得很小了,等到義大利王國建立,就只在羅馬城裡的聖彼得大教堂周圍給教皇留了個“家”。
摩納哥,五個裡唯一一個沿海的,大小相當於三分之二個頤和園。
“海邊山窩”,古希臘時期就是地中海沿岸重要商站,整個中世紀裡法國對南部控制偏弱,義大利北部城邦強盛,於是就造就了它。曾是熱那亞共和國的領土,後來被一個“江湖騙子”入主。當初法國要“一口吞下”的時候,摩納哥割讓自家十分之九的領土換取了獨立,近代法國再想吞的時候,德國不讓了。
聖馬利諾,“避難聖地”,面積相當於上海楊浦區大小。
古羅馬石匠馬裡諾來山上避難,他又接納了一批批避難者。中世紀曾幾次被周邊大領主佔領,但擁有的時間都沒有超過一年的。拿破崙拿它當“範本”,不僅沒吞它還送來糧食,當時大批半島上的貴族來此避難。統一義大利的加里波第剛起步的時候也來避過難,為了感恩保留了它。
列支敦斯登,“被遺忘之地”,比大興國際機場大點兒有限。
瑞士獨立的時候跟奧地利打仗,該地就成了戰爭前線。哈布斯堡家族分支之一、早就“出了五服”的列支家族低價買下了這塊沒人願意要的地。列支家族地很多,經常把這一小塊給忘了,普奧戰爭貴族們都得從自家采邑上徵兵,仗快打完了列支家才想起這兒還沒徵,喊了八十個人沒等開赴前線奧地利投降了。列支家絕大部分土地隨著奧地利的失敗而丟失,“被遺忘之地”變成了“最後的歸宿”。一戰後列支家眼看著右邊的奧匈完了,左邊的瑞士卻能躲過戰爭踐踏,就依附過去跟人家一起組成了個“中立聯盟”。
安道爾,五國裡最大的一個,相當於北京朝陽區面積。
最早是撲克牌裡的“紅桃k”查理曼大帝跟摩爾人作戰時,因為山裡的安道爾人幫他一起打,而破例劃出來的微型獨立教區。後來由西班牙的烏格爾主教和法國緊挨著它的一個伯爵共同擁有。法、西兩家在中世紀也曾數次按耐不住開戰,都想要獨吞,卻又實在不值兩家舉全國之兵,所以通常是打打停停,籤個協議了事。協議多了,權益劃分的就格外清晰,今天在安道爾,法、西兩家誰負責軍事保護、誰負責代理外交等,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好了,關於五個袖珍國的“精要”聊完了,大家會發現它們各具特色,之所以能存在至今也各有機緣,但還是有規律可循,基本可以分為兩類。
梵蒂岡、摩納哥和聖馬利諾,三個都屬於是“原生國”,一個縮到不能再小、一個捨得“割肉”、一個總能化險為夷。而安道爾和列支敦斯登則屬於兩強之間的“夾層”和“緩衝”性質,都是依附於身邊的強者而存在。不同之處在於,安道爾從古至今一直對南北兩強同時依附,而列支則是隨著歷史形勢的發展而對東西兩強先後依附。另外還有一個不同就是安道爾身邊的法、西,始終都是歐洲最主要的國家之一。而列支身邊的瑞、奧,雙雙成了中立國。
地理上亦是如此,梵蒂岡和聖馬利諾都在亞平寧半島,摩納哥也在阿爾卑斯“弧形”山脈的盡頭,算是地處半島的“根部”。總體上看,此三國就是古代義大利地區分裂局面的“殘留”,而安道爾和列支敦斯登則與此無關,是各自在屬於自己的“夾縫”中求生存。為了方便大家記憶我編了一句話,就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梵、摩、聖,亞平寧;安、列支,“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