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4日,特蕾莎生下了一個女嬰:史蒂芬妮。
當全家人正沉浸在一片喜悅中時,醫生走進來,一臉嚴肅地告訴了他們一個不幸的訊息:
這個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畸形,最多隻能活14天。
聽了這話,特蕾莎幾乎昏死過去。
這是她懷胎十月生下的小寶貝,誰能想到上帝竟然會這麼無情,讓這麼可愛的孩子就這樣離自己而去?
如果去更大的醫院,會不會還有一線希望?
心情平定下來之後,特蕾莎決定帶著小史蒂芬妮去洛馬琳達大學醫學院。
但是,特蕾莎失望了。
心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憐的小史蒂芬妮幾乎只有一半心臟,她要想活下來,除非換一顆健康的心臟。
可是,那個時候,從沒有人給新生兒做過心臟移植手術,別說做手術了,就連找一個合適的心臟都難如登天。
小史蒂芬妮註定要早早地離開這個世界。
絕望中,特蕾莎帶著這個可憐的孩子回到了家中。
臨走前,醫生給了特蕾莎一個電話號碼,是屍檢官的,或許不久之後就用得上。
特蕾莎忍不住痛哭失聲。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一家人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那一刻來臨。
突然有一天,一陣鈴聲響起。
電話那頭,是洛馬琳達大學一位醫生的助手打來的,他告訴特蕾莎,孩子或許還有救。
特蕾莎欣喜若狂,激動不已,可對方接下來的一句話,卻讓她不敢置信。
對方所說的辦法,竟然是將狒狒的心臟移植到小史蒂芬妮身上。
想出這個主意的人肯定是個瘋子!特蕾莎憤怒地結束通話了電話。
想出這個主意的人名叫倫納德·貝利。
貝利曾經是一名胸外科和心血管外科醫生,在醫院,他見到過太多和小史蒂芬妮同樣病症的新生兒。
他認為,只要給這些孩子們換上一顆新的心臟,他們就能健健康康地活下去,但是,這種手術,之前從未有人成功過。
1976年,貝利醫生回到母校洛馬琳達大學醫學院,擔任副教授一職。
在隨後的幾年裡,他在動物幼崽身上做了200多次移植實驗,試圖評估在哺乳動物身上進行器官移植的可行性。
貝利曾成功地將一顆從小羊羔身上取下的心臟,移植到了一隻山羊身上,手術很成功,山羊活了1個多月。
對於貝利醫生來說,史蒂芬妮是一個極好的研究案例,雖然風險極大,但是如果實驗成功,將會是醫學史上的一大突破,而史蒂芬妮也能迎來新生!
貝利醫生連夜找到史蒂芬妮的家人,向他們講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手術方案。
事已至此,不救也是死,救了還有一線生機,史蒂芬妮的家人最終接受了貝利醫生的建議。
這是世界第一例將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體的手術。
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大家給史蒂芬妮起了個新的名字“菲寶”。
此時,菲寶才剛剛出生六天。
貝利醫生選中了六隻大小合適的狒狒作為心臟供體,這些狒狒都是雌性,也正處於幼年時期,醫生對它們進行了胸透、肝臟、心電圖等檢測,同時也對菲寶進行了免疫力檢測。
10月26日,手術正式進行。
貝利醫生和同事們小心翼翼地進行著一項又一項極為複雜的操作,完成所有手術步驟後,所有人都站立在一旁,極其緊張地觀察著嬰兒的反應。
很快,這顆狒狒的心臟開始在菲寶的體內正常工作!
手術成功!
貝利醫生和同事們欣喜若狂。
第二天,這場前所未有的手術迅速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頭條新聞。
全國各地的記者蜂擁而至,這座原本不大的小城醫院瞬間變得無比熱鬧。
記者們舉著攝像機,爭先恐後地捕捉著每一個湖面,有人為小嬰兒歡呼,為菲寶的家人高興。
當然,也有人質疑貝利,認為這個手術存在倫理問題,甚至還有動物保護協會的人士高舉標語,指責貝利醫生。
剝奪一個健康動物的生命,就為了嘗試一場成功率極低的實驗,這樣難道不殘忍嗎?
如果這個手術真的成功,那麼是不是會有更多無辜的動物因此被屠殺?
再深入去想,這種移植技術如果繼續發展下去,那麼一些上等人群會不會用這種方式更換自己衰老的器官?
一個身上有狒狒器官的人,還能稱之為人嗎?
對於貝利醫生和他的同事們而言,這些問題都不重要。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裡,他們仔細觀察菲寶的身體情況。
菲寶沒有發生區域性感染,傷口的癒合情況也很樂觀,醫生們每天都對菲寶進行各種檢查,各項指標都很正常。
但是,這種良好的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
在手術結束的10天后,菲寶出現食慾減退、呼吸急促的情況。
又過了3天,菲寶的心臟功能出現明顯損傷。
11月12日,菲寶出現心肌損傷,並表現出明顯的移植排斥反應。
15日晚間7點,菲寶發生完全性心臟傳導阻滯。
當天晚上9點,菲寶的生命走向了終點。
第二天早上,貝利醫生強忍著悲痛和失望,在新聞釋出會上釋出了這一條令人遺憾的訊息。
面對媒體和社會的質疑,他知道,任何辯解和道歉都是蒼白的。
但是,貝利醫生抬起頭,擲地有聲地向在場所有的記者說道:“正是因為有這名嬰兒和她父母的勇氣,在不久的將來,患有心臟病的嬰兒將免於夭折!”
貝利醫生並不是在信口開河。
雖然菲寶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但是貝利的團隊從這一過程中獲得了無法估量的寶貴經驗。
一年後,貝利的團隊為一個男孩做了心臟移植手術,手術很成功,男孩的身體恢復良好。
在貝利醫生等人的努力下,洛馬琳達大學健康中心逐漸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嬰幼兒心臟移植中心。
其實,把動物器官移植到人類身上,並不是異想天開,很多古代文學作品、壁畫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比如,美人魚、獅身人面斯芬克斯、人首蛇身的女媧娘娘等。
《列子湯問》中記載了神醫扁鵲給兩個人互換心臟的故事,《聊齋志異》中有判官換頭的故事。
多年以來,為了尋找合適的供體,人們比對了很多種動物。
最開始,大家想到的是靈長類動物,但是它們和人類體型差異較大,而且難以大規模飼養,再加上和人類親緣關係相近,它們身上攜帶的病毒大多都能感染人類。
後來,人們又嘗試使用豬的器官。
豬的器官尺寸和人類的相近,而且經過長期馴化,早已經能夠大量繁殖,堪稱最完美的供體。
1995年,一位57歲的美國帕金森症患者,透過手術,移植了豬神經細胞。
四個小時的手術結束後,患者還沒躺回病床,就覺得自己的肌肉力量在增強。
手術之後沒過幾個小時,患者就在兒子和助手的幫助下,沿著街道走了兩英里。
那時候,基因編輯技術還不像現在這樣成熟,科學家們煞費苦心,培養出了一批不攜帶任何病毒的健康豬,然後從中挑選兩隻讓它們孕育豬寶寶,再將8只豬胚胎從母豬體內取出,從每個胚胎中取出少量腦組織,移植到那名患者的腦部受損位置。
手術結束後,那名患者的行動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每天都能完成一些工作,還能出去釣魚、潛水,連之前系不上的鞋帶都可以自己繫上了。
如今,醫療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突破,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器官短缺的問題能徹底解決,無數患者能因此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