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節,文人墨客每逢中秋作為節令的應景,總是談起的當屬王獻之的《中秋帖》了,今天嘉強來和大家聊聊中秋帖中一些不為人熟知的冷知識。
中秋帖是什麼帖
《中秋帖》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行書手札,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秋帖書寫筆勢酣暢淋漓,連綿不斷,幾乎是一筆到底,因此後人也稱為“一筆書”,王獻之是一筆書的高手,他的行草書氣勢連綿,代表著東晉草書的一個高峰,影響更是久遠。
乾隆對《中秋帖》鍾愛有加,在清宮內府收藏期間,他有空就拿來欣賞,他又喜歡擺弄筆墨,老是在各種書畫作品上大書特書,《中秋帖》當然也不例外,被他反覆題跋,他還在上面寫了一枝小梅花,還讓大臣丁觀鵬在作品的背後畫了一幅文人臨溪賞月的小畫,讓小小的一幅《中秋帖》變得“豐富”起來。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乾隆對《中秋帖》的寵愛程度,《中秋帖》還是他在內府眾多碑帖中最珍愛的三件作品之一,另外兩件是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乾隆還專門在養心殿西暖閣單獨用一間房來陳列這三件作品,還把這間房稱為“三希堂”,名字就是來自這三件珍希的書法作品。清代也刻過一本書法精品法帖,羅列了內府的眾多珍貴作品,名字《三希堂法帖》也是來源於此。
中秋帖講什麼
《中秋帖》這麼神,讓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對它情思不已,那麼它到底講了什麼呢?
《中秋帖》一共也就22個字,分為三行,上面寫的內容是: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你讀懂是什麼意思了嗎?我是讀不懂,或說內容根本無法讀懂,讓人情思不斷的,只是王獻之那連綿不斷的線條。
雖然很難理解完全理解這22個字的意思,但大概意思是:中秋已過,大家都還不能回來,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怎麼樣了,沒有親朋好友的相聚,打勝了又有何意義呢?還是等大軍回來吧。(嘉強書法出版)
其實,前人已經研究出來,《中秋帖》是王獻之的另一件作品《十二月帖》的縮略本,《十二月帖》也叫《十二月割至帖》或《十二月割帖》,為什麼叫割帖呢?
因為古人命名一個法帖,一般是取帖中的一些字來用作名字,這個帖的前面幾個字剛好就是十二月割至,因此得名。
中秋帖的藝術價值
中秋帖是不是王獻之所寫?清代書家吳升在《大觀錄》中寫道:“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
現在一般的共識是中秋帖是王獻之所寫,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米芾的臨本,因此也顯得彌足珍貴。
王獻之作為東晉大家族中的翹楚,書法開宗立派,與父親並稱“二王”,可見其地位之重,梁武帝蕭衍稱其書法“絕眾超群,無人可擬”。李世民更是讚歎到:“自晉唐以來從大令問津以迄於成者,代不乏人”。
明代的董其昌更是借米芾之口盛讚《中秋帖》:“大令此帖米老以為天下第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佳節,對臨《中秋帖》,更多了一份情思,多了一份嚮往,多了一份快意。(陳嘉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