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家族興衰自有定數,一門三傑的很少,一門四傑的更是屈指可數,富裕寬鬆的家庭環境有利於教育,也不利於教育。一方面,富裕的家庭環境可以不用為生計發愁,可以有很多機會接觸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富裕的家庭也缺少挫折教育的氛圍,人生如果缺少這一節課,也容易讓後代染上驕奢淫逸的毛病。因此父子同臺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今天要講到的一門四傑,說一個成語大家就明白-“投筆從戎”。
這個成語就是講東漢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漢朝著名的班氏家族一門四傑的故事。
首先出場的是爸爸,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男,漢族,應該屬豬,星座約為水瓶座,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東北),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風影響很大,從小喜歡古史,經常外出遊學。
班彪成年時,正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局動盪,民不聊生,群雄並起。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班彪,“唯聖人之道然後盡心焉”,他一心支援劉漢正統,其實當時漢朝已經統治幾百年,人民對漢朝是非常留念的,都希望劉氏能夠有人繼承大統,班彪也不例外。
班彪先是投靠了隗囂,並且寫作《王命論》,想說服隗囂投靠當時的一方諸侯劉秀,劉秀雖然不是西漢皇室嫡傳,但是他畢竟是劉氏後人,且為一方諸侯,但是隗囂沒有接受他的建議。
後來班彪又投奔竇融,成為他的幕僚,竇融很器重他,並且認為班彪說得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議,一起歸附了劉秀。
劉秀非常的欣賞班彪的文采,並提拔他當官,但是班彪對於功名始終抱著淡泊的態度,他最喜歡的還是從事史學著述,既有高才又好寫作,於是他專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漢武帝時,司馬遷寫了《史記》,從太初年間以後,缺了沒寫,後來有些好事者把當時的事蹟連綴起來,但是文筆鄙俗,不配為《史記》的後續之作。
班彪於是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寫成《後傳》60餘篇,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這也對其子女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參考於班彪,實際上是班彪修史工作的延續,後來班昭等又補充班固所未完成的部分,這樣才有後來與《史記》齊名的《漢書》。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在官位上去世。終年五十二。《後漢書》評價他“
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
班彪可以說其人生已經頗有成就,被史書記載,下面出場的幾個兒女那是一個比一個出名。
班彪的傳奇子女之長子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漢賦四大家”之一。
在家庭薰陶下,班固九歲時,能連句作文,誦讀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中書(資源的重要性體現出來了...),長大後,就廣泛通曉典籍,九流百家的言論,沒有不深入探討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遺傳基因,讓班固贏在了起跑線上(好熟悉的話...)。
《後漢書》:“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班固所學沒有固定的老師,不在章句上下功夫,只是掌握大義罷了。性格寬厚和藹,和眾人相容,不因自己有才能就高人一等,一些儒生因此羨慕他。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任命東平王劉蒼為上將軍銜的驃騎將軍,准許他選用輔助官員四十人,班固認為這是一個出仕的好機會,就寫了一篇《奏記東平王蒼》,但是他的自薦沒有獲得成功(富家子弟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信)。
班固受到父親影響,對修史興趣濃厚。永平五年(62年),班固開始編寫《漢書》,卻被人告發“私修國史”,那時候是不準私人寫史書的,司馬遷的史書也是他偷偷地寫出來的,到了後世才公開。
漢明帝下詔將班固關進京兆監獄。班固的弟弟班超,策馬穿華陰、過潼關,趕到京城洛陽上疏漢明帝,為兄申冤。
漢明帝特旨召見班超核實情況。班超將父兄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以及宣揚“漢德”的意向,全部告訴了漢明帝。漢明帝命人找來書稿一讀,對班固的才華感到驚異,稱讚確是一部奇作。
漢明帝下令立即釋放班固,並召進京都洛陽皇家校書部,拜為縣處級的蘭臺令史,成為受詔修史。漢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完成《漢書》的初稿,歷時二十五年,實現了父子兩代人的心願。
永元四年(92年),東漢權臣竇憲密謀叛亂,事發自殺。班固受到株連,免職入獄。洛陽令種兢公報私仇,陷害班固死於獄中,年六十一歲。漢和帝得知,下詔譴責種兢,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
最後囉嗦一下,說說《漢書》的歷史地位。它是第一部斷代史著作,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漢書》被譽為自《史記》之後最好的史書。末代的史學家羅璧更是評價:班固西漢書,典雅詳整,無愧馬遷,後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
班彪的傳奇子女之長女班昭(公元49-120年),字惠班,東漢史學家,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才女,因其丈夫姓曹,歷史上又稱曹大家(家通姑,音姑)。
班昭自小受到父兄的影響,學識卓越,丈夫死後,皇帝賞識她的才華(有能力的人,在哪裡都能發光),讓她到宮中當老師,教皇后和嬪妃讀書,一說到後宮是不是想到宮心計,勾心鬥角....班昭能教得了麼?這個差事放在一般人還真不好說,但是班昭不是一般人,她不僅教得好,而且皇帝、皇后以及嬪妃都很尊重她。
後來,她哥哥班固去世,《漢書》並未完成寫成,在漢和帝的命令下,班昭參考很多資料幫助他哥哥把書寫完了。
除此之外,班昭她流傳的作品很多,比如說《女誡》等,總而言之,在重男輕女思想盛行的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班昭不僅有文學才華,還能夠參與史書編纂,這說明家庭親人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班彪的傳奇子女之次子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東漢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後漢書·班梁列傳》記載:“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班超自小生活在詩書氛圍中,聰穎好學,靈悟之性,其詩書之功絲毫不遜於其兄妹,永平五年(62年),兄班固被召詣校書郎,班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這就是成語“投筆從戎”的由來,可能是班超從小周圍全是文人,他內心有逆反心理,於是反其道行之,投筆從戎,馳騁戰場,認為在那裡才是真正男兒實現理想的天地。
永平十六年(73年),立志以張騫為榜樣的班超選擇了與他家人不一樣的道路,他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班超收服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的迴歸、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班超當初出使西域的時候就帶了36個人,但是他充分運用蘿蔔+大棒的策略,威逼利誘,讓一些小國受到了震懾自動歸屬。後來班超帶領了低於兩千人軍隊,憑藉他以前留下威望,聯合阿富汗的各個國家打通了絲綢之路。從史學家到將軍,班超被封為“定遠侯”,實現了他萬里封侯的夢想,他的名字也和絲綢之路牢牢聯絡在了一起,被後人銘記。
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班超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同年九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就寄託於兒女,這是每個爸爸媽媽理所當然的想法。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如班彪做為一個父親這麼成功,究其原因:
首先就是班氏家族殷實的家底、好學的家風,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薰陶,能夠接觸到很多平民一生不能企及的各類資源,比如祖上歷代熟讀經書,學問造詣深厚,家中藏書豐富等,班氏父子自小在極其濃厚的學術氛圍成長。
其次就是寬鬆的教育環境,崇尚儒學,長期邊地生活,使得家庭成員形成了“志在天下”的大統思想和“慷慨報國”的任俠精神,班固和班超,一文一武,雖然道路不同,但是其報效國家的目標是一致的。
最後就是書籍的力量是真的強大,縱觀歷史,凡是出名的大人物,能夠功成名就的,大部分都是熟讀書籍的,當然也有那種社會大學歷練的人物,這是少數。從小的書籍浸染,可以增長人的見識,樹立目標,拓寬視野。
我們當然不能奢望自己的子女都能像班氏家族那樣的成就,但是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強,所以還是能夠從中學點東西。
上篇: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爸爸媽媽——眉山“三蘇”,親子教育的典範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爸爸媽媽——官二代就應該這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