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漫畫開始發展,是在1970年代的時候。
首先是《週刊少年JUMP》連載的《突擊拉麵》(突撃ラーメン);後來則有講談社的《蛋糕蛋糕蛋糕》;第三個是しんぶん赤旗的《廚房劍法》(臺所剣法)。
△《美味大挑戰》
其中,《突擊拉麵》的作者是望月三七也,這是一個關於繼承了拉麵店老味道的主人公,向父親的敵人復仇的故事;而萩尾望都所畫的《蛋糕蛋糕蛋糕》講的是去巴黎學甜點的女性個故事;亀井三恵子的《廚房劍法》,則是關於家庭料理的故事。
根據料理漫畫研究家杉村啟所著的《美食漫畫50年史》一書的說法,在日本早期的料理漫畫之中,完成度高,而且還奠定了「日本料理漫畫」基礎的,則是1973年起於《週刊少年JUMP》連載的《包丁人味平》。
△《美味大挑戰》
《包丁人味平》的原作牛次郎於1940年出生於東京,父親在原日本海軍的特務機關工作,母親則是靈媒。他自己則是做過吃茶店員、混過暴力團、賣春街的吧檯、廚師、樂團貝斯手,以及柏青哥店等。
而他一開始所寫的作品,是為晚報所寫的,以他在柏青哥店工作經驗為藍圖的柏青哥攻略法。
△《美味大挑戰》
1986年,他在臨濟宗妙心寺派醫王寺出家,法號牛込覚心,2018年到現在則在願行寺擔任住職(住持)。
他的漫畫原作生涯始於1971年與漫畫家大錠(ビッグ錠)的組合,而兩人在1973年所合作的《包丁人味平》,更是讓他們一砲而紅。
△《包丁人味平》
《包丁人味平》的故事內容描述父親為築地料亭超一流板前的主角塩見味平,卻選擇學習洋食為他的料理之道。味平在漫畫中獨自與一個個料理人對決,彼此都使出渾身解數。
不過,味平之所以選擇與父親不同的料理之路,並不是因為故意要和父親作對,而是因為他吃魚的話會蕁麻疹過敏,所以不喜歡吃魚,因而選擇了不太需要處理魚的洋食。
△《美味大挑戰》
不過,這樣的《包丁人味平》,為日本的美食漫畫奠定了的是什麼樣的基礎?
在2019年的一場漫畫座談會中,杉村啟提到《包丁人味平》的漫畫家大錠和他說過:「這是一部描繪的如同西部片一般的作品。」
也就是說,早期的日本料理漫畫,都是西部片風格的,而大家也都利用這種大家都熟知的形式,來描繪出以食物為主題的冒險故事。
△《美味大挑戰》
這樣的漫畫形式,也與當時的整個漫畫風潮有關。在整個1960到1970年代,不論是少年漫畫或是少女漫畫,都將其主人公描繪成在經歷了許多事的成長過程中,不斷髮展出令人炫目的必殺技。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味平在一次又一次的對決中,展現了一個又一個讓人難以想象的絕技。
●《美味大挑戰》的大爆發●
然而,讓美食漫畫爆炸性開展開來的,則是1983年在《Big Comic Spirits》上開始連載的《美味大挑戰》(美味しんぼ)。
《美味大挑戰》的原作巖屋哲在1941年出生於當時日本統治下的北京。
大學在東京大學教養學部主修量子力學,畢業後則進入了日本最大的廣告與傳播集團「株式會社電通」。
△《美味大挑戰》
而他成為漫畫原作也正是他在電通工作的那幾年。
1972年,他先以阿月田伸也的筆名,與後來因《哭泣殺神》大紅大紫的漫畫家池上遼一合作,在《週刊少年Magazine》推出連載。
1974年,他自電通離職之後,成了男性雜誌與少年志的自由撰稿人。
而到2020年為止,單行本已經發行超過1億3500萬本的《美味大挑戰》,則是他與漫畫家花咲アキラ,於1983年開始合作的連載作品。
△《美味大挑戰》
巖屋哲創作《美味大挑戰》的動機,與日本導演伊丹十三於1985年推出的,描述長途貨運司機幫助丈夫去世後獨自經營拉麵館的單身媽媽「蒲公英」,研製美味拉麵的「拉麵西部片」《蒲公英》(タンポポ)一樣,都是為了做為敲響當時浮誇飲食風氣的警鐘。
尤其是在1980年代,許多把菜品隨便亂做一通就出菜的餐廳陸續被揭發,不知道料理真正價值的客人的問題也浮上臺面。
這時,有著與稀世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一般的角色——海原雄山,就在這部漫畫裡登場了。
△《美味大挑戰》
他擁有深厚美食造詣,卻由於誤認為是其父親的殘暴導致母親的死亡,故而離家出走,並把自己的姓改為母姓的兒子,亦即本作品的主角山岡士郎,也將與他的美食家父親在這部漫畫中展開一場又一場的對決。
這部漫畫對於日本飲食文化的重大影響,在於透過這部漫畫,使得非常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其中各式各樣的飲食文化精髓。
△《美味大挑戰》
包括了由於棲息於相模灣不洄游,而被稱為「生根竹莢魚」的竹莢魚是如何地飽含脂肪而美味;做蘋果派所使用的蘋果,用酸味強烈的「紅玉」才適合;以生奶油、蛋、培根等簡單材料為醬汁做成的培根蛋面,是最能看清料理人技術的一道菜品;一直報導餐廳是無法讓飲食文化進步的;對女性壽司職人的偏見;以及流放的香魚形同是在漁池裡養的魚等。
而在〈拉麵戰爭〉篇中,不管是從各類高湯的熬製方式、使用不同種類食用方法所做出的麵條口感、各種配菜的搭配、叉燒的做法,《美味大挑戰》更是無所不包、鉅細靡遺地一一分解說明。
△《美味大挑戰》
不論是取材或是其內容對讀者的說服力,《美味大挑戰》都將這類漫畫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不過,和《包丁人味平》不同的是,《包丁人味平》是一個描述料理職人成長的故事,《美味大挑戰》則是透過對於餐飲有著專業高度知識的主角,傳達料理的知識與情報,並且評論飲食本質的作品。
●1990年代的料理細分化●
《美味大挑戰》的出現,使得日本的「料理漫畫」轉變成了「美食漫畫」。進入1990年代之後,先是1992年,寺澤大介的《將太的壽司》開始連載,再加上1993年電視節目《鐵人料理》的推波助瀾,使得日本美食漫畫出現了兩個新的走向:一是細分化,另一個則是映像化。
△《將太的壽司》
而自1995年起至1999年,連載於《週刊少年Magazine》的日本漫畫作品《中華一番!》,就是這個年代美食漫畫細分化下的產物。
除此之外,象是1994年開始,到1996年在《月刊PANJA》上連載的《孤獨的美食家》(孤獨のグルメ)則是另闢蹊徑,創造出井之頭五郎這樣一位既不是料理職人,也不是美食評論家,只是單純地遊走於平價的大眾食堂,輕鬆而自由自在享受美食的角色為主人公的美食漫畫。
△《孤獨的美食家》動畫版
描寫法國料理廚師大澤公在日本駐越南大使館擔任料理人,以及後來回到日本時所發生的故事的《大使閣下的料理人》,是於1998年連載至2006年,由曾任日本駐越南大使料理人的西村滿擔任原作,漫畫家川隅廣志作畫的美食漫畫。
這部漫畫的特色是,雖然男主角是法國菜的廚師,但是在以大使館為背景的框架之下,他遊走於日本菜、越南菜、中國菜、美國菜、印尼菜,甚至是日本鄉土料理所面對的各種菜品和料理知識,根本是披著法國菜外衣的世界料理百科。
△《孤獨的美食家》
自2000年連載至2013年,由橋本光男作畫,原作為大石けんいち、鍋島雅治、九和かずと的《築地魚河岸三代目》,描述築地市場「魚辰」魚店的三代目,魚料界的門外漢赤木旬太郎,如何透過其熱情積極精神和艱辛的學習過程,在築地市場的魚貨交易與忙碌生活中日漸成長,是一部能夠同時得到豐富的魚種介紹與處理相關知識的專門漫畫。
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描述一間從凌晨12點開到早上7點的沒有選單小店,來的都是熟客,只要告訴老闆想吃什麼,做得出來的話就現做,是漫畫映像化的最成功代表之一。
△《孤獨的美食家》
自從2009年10月拍成由小林薰主演的電視劇,由於內容透過一道道對客人充滿特殊意義的料理,而挖掘出不同職業與階層的平凡男女背後的不為人知的過往,因此短短几年間就席捲整的東亞,成為許多人的療愈美食劇。
不管是在臺灣、南韓,或是中國大陸,都可以見到模仿深夜食堂的實體居酒屋。
△《深夜食堂》
其它一些具有特殊指標意義的美食漫畫,還有2002年開始連載的《綺羅羅的壽司》、新久千映原著的女性獨食獨飲漫畫《和歌子酒》、從小學開始就愛上拉麵的鳴見奈留於2013年推出的《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犬冢惇平2016年小說改編成漫畫的《異世界食堂》等。
●從漫畫到電視劇:《孤獨的美食家》●
《孤獨的美食家》的漫畫從1994年到1996年在扶桑社的《月刊PANJA》上連載,到2012年由東京電視臺改拍為電視劇,已經過了20年。
在這20年之間,越來越多人開始理解和享受獨自一人用餐的所帶來的幸福感——不必說應酬話、不必陪笑臉,吃得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孤獨的美食家》
正如《孤獨的美食家》中的男主角井之頭五郎,除了與他做生意的人外,他的生活只維持著必要性的最低程度對話。
而在電視版中,隨著飾演井之頭五郎的日本演員松重豐用餐時的內心小劇場達到高潮,輕快的BGM也呼應著五郎的心聲,是一部體現出人們對於人際關係感到疲憊的時候,享受一個人吃飯的輕鬆閒適的故事。
隨著《孤獨的美食家》改編的電視劇造成的風潮,許多以用餐為主題的漫畫也陸續被拍成電影劇。
△《孤獨的美食家》
不過,這些後繼者,就算是一樣的題材,引起人們食慾的力道卻遠遠難以與五郎匹敵。
至於五郎所選的店家,則是印度菜、羊肉專門店、洋食、中華料理、定食屋、燒肉店,甚至是巴西菜都有,五花八門,不過都有著兩個共通點:
一是不選高階餐廳,二是不去必須要預約的店。
△《孤獨的美食家》
他所選擇的,都是想去就去,不用擔心沒有位子的真實存在的店家(雖然在播出之後就要排隊了)。
《孤獨的美食家》中,最引人入勝的部份,是五郎在肚子餓到受不了的時候,為了找餐廳,一邊神色慌亂地到處搜尋,一邊在心中告訴自己:「冷靜、冷靜,我的胃現在要什麼?」,並且拼命在自己的腦海中整理自己想吃的東西。
△《孤獨的美食家》
而一旦選定了店家,他又必須面對另一道難題。那就是,他所選的店家,往往都有著琳琅滿目的選單,而他也常常因為選單上太多的選項而陷入這個也想吃、那個也想吃的困境。
然而,他也總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選擇自己當下最想吃的東西。雖然有時候看到隔壁桌點的,他還是會三心二意地追加,但是看到這一切,卻也正彷彿看到了我們自己。
△《孤獨的美食家》
《孤獨的美食家》之所以吸引人心,就是他選擇的餐廳都是在現實世界中,不論是獨食或是聚會,午餐或是晚酌(雖然五郎不喝酒),都是價格合理又好吃的,因而讓許多外食的上班族男性對他產生了同伴意識。
此外,對工作的女性觀眾與讀者來說,他尋食的途中常會買的甜點,或是選擇的亞洲風味餐廳,也都非常能夠引起共鳴。
同時,《孤獨的美食家》中也不時出現許多讓日本人懷念的和食與洋食,而五郎在吃的時候所表現出的「就是這個味道!」的幸福感,更是強烈地感染了許多觀眾。
△《孤獨的美食家》是日文《孤獨のグルメ》的直譯
不過原作者久住昌之似乎覺得這個中譯有些不協調,因此,正式在臺灣的電視上播出時,也有選擇將之翻譯成《美食不孤單》的頻道。
的確,一個人在外用餐,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都被許多人視之為畏途。然而,隨著井之頭五郎一人獨食所傳播出來的幸福感,儼然成為了現在單身人口日益增加的社會中,大家都能產生共鳴的處世之道。